1月10日,堪稱中國政治生活晴雨表的央視《新聞聯播》用35秒時間播出一則新聞,稱國家環保總局9日通報了存在環境違法問題的三家跨國公司,將對其污染行為依法予以查處。同時新聞以較為醒目的字幕列出了這三家公司名單:煙塵、二氧化硫超標的歐諾法裝飾材料(上海)有限公司;噪聲超標的上海中遠川崎重工鋼結構有限公司;污水超標排放、未執行環保“三同時”規定的今麥郎食品(成都)有限公司。
而中國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負責人馬軍披露說,被環保部門點名批評過的跨國公司還不僅僅這些,已經從一年前的八九十家增加到目前的近三百家。

跨國公司的環境違法有人稱它為“洋污染”。其實,許多跨國公司在環保方面都擁有良好的口碑,他們在其他國家的生產基地幾乎都能不折不扣地執行所在國的環保法規。可有些曾經信誓旦旦要遵守中國法律的跨國企業,在進入中國市場后,竟然不約而同地放棄了自己當初的諾言,大幅降低環境標準,甚至公然排污,這是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嚴重挑戰。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不單是中國企業的責任,跨國“洋企業”同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經濟增長點”成污染大戶
“洋污染”問題,其實是一個早就浮出水面的問題。有些跨國企業,早就成了當地響當當的污染大戶,只是近年來不斷呈上升勢頭罷了。而且,隨著我們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日益加深,愈發認識到其危害罷了。
被國家環保總局通報的今麥郎食品公司位于成都的彭州市。據當地媒體報道,該公司2005年決定投資近億元落戶彭州,僅用9個月時間就建成投產,“發展勢頭迅猛”,是當地“新的經濟增長點”。
然而,四川環保部門多次發現其環境違法行為。兩年前,該公司被發現沒有環評手續,屬于“未批先建”,后被責令補齊了環評手續。此外,該公司“三同時”(即治污設施與生產設施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設施未完全到位,污水超標排放,環保設施未經驗收,也未提出延期試生產申請,主體工程就已投入生產。
鑒于此,今年1月4日,環保局給這家公司開出了罰單:停止生產,罰款人民幣10萬元。1月9日,國家環保總局把這一情況向媒體做了通報。
今麥郎公司的馬中義表示,他們公司的確存在過污水超標排放的問題,但這只是偶然的現象,并非公司為了節約成本而故意不遵守規定。據馬介紹,今麥郎公司2006年底開始生產的時候,設計建設的3個污水處理池就已經同步投入使用,“污水通過3次過濾后,全部用于廠區的綠化灌溉,并沒有排放出廠區。”馬稱,2007年10月底的時候,由于污水處理池設備出現故障,他們無奈之下,才通過管道將污水直接排放到了廠區外的河溝,“但只有5天,環保局正是在這期間發現公司排污的。”
對于省環保局所指的“三同時”設施未完全到位的情況,馬中義認為,實際上“我們的污水處理池完全是同時設計、施工和投入使用的。”但馬承認,車間煙囪的油污處理設備,的確是才安裝好的。另外,馬中義也承認,今麥郎公司的確是在主體工程剛剛完工,環保設施還未經驗收的情況下生產的。
居住在今麥郎公司周圍的居民們也證明了馬中義的部分說法。據居民陳先生介紹,今麥郎公司在2007年初剛生產的時候,曾經通過管道向廠區外的河溝排放過污水,“大概有小碗口那么一股,油乎乎的,但最多10天就沒有了。”居民們同時反映,今麥郎公司生產車間里排出來的油煙,只是在前不久才開始少起來的。“以前油煙有些重,聞久了就不舒服。”據經常在這一帶開“摩的”的張師傅介紹,今麥郎廠區里每天都會排放出大量的油煙,雖然味道并不刺鼻,但如果時間長了,就會讓人感到憋悶。
另外兩個被國家環保總局通報的歐諾法裝飾材料(上海)有限公司和上海中遠川崎重工鋼結構有限公司均在上海。據公開資料顯示,上海中遠川崎重工鋼結構有限公司,是由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與日本川崎重工業株式會社共同合資組建的集專業鋼結構設計、制作、安裝、銷售于一體的企業。該企業位于寶山區“四高小區”居民住宅區域中。寶山區環保局監察支隊副支隊長楊永欣介紹,目前“四高小區”的入住率不高,為30%左右,但由于上海中遠川崎重工離“四高小區”較近,自2007年以來小區居民信訪不斷。眾多居民投訴該公司的噪音、廢氣、粉塵對周圍居住環境造成極大的影響。
按照環保要求,噪音白天應控制在60分貝以內,晚上在50分貝以內,但寶山區環保局監察發現上海中遠川崎重工白天超出0.8分貝,晚上超出4.3分貝。目前該公司已同意拿出80萬元用于在緊鄰的邊界安裝噪音隔離設施。噪音隔離設施安裝完成后,噪音預計能下降10個分貝。但由于技術性問題,整改還在進行,據稱2月份左右能安裝好。
位于閔行區的歐諾法裝飾材料(上海)有限公司,由于管理不完善,員工違規操作,打開了不應該打開的閥門,在2005年曾發生過重油泄漏事件,導致重油泄漏至周邊河道,污染水質。閔行區環保局接警后,立即出動了執法人員,啟動應急預案,在水務、海事及當地政府配合協作下,有效防止污染擴散。閔行區環保局對該公司罰款5萬,并列入督辦名單。
2007年閔行區環保局對其進行多次突擊抽查,7月份監測到歐諾法重油爐煙塵、二氧化硫超標,9月立案,11月給予了2萬元處罰,責令該公司限期對鍋爐進行能源和設施改造。11月8日又發現歐諾法有廢水違規排放現象,閔行區環保局要求其立即停止排污,納管達標排放,并開出了5.3萬元的罰單。
據了解,閔行區環保局已將該企業列入2008年區屬重點監管單位,定期進行監察、監測,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改善環境質量。
警惕“世界工廠”變垃圾
去年下半年,中國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編制的“中國水污染地圖”曾率先公布了上百家在華造成污染的跨國企業名單,涉及食品、電子、化工、機械制造等諸多行業,有的公司在中國的多個投資公司或分公司都存在超標排放、違反中國法律法規的現象。
這些跨國公司絕大多數來自日本、美國和歐洲諸國,覆蓋面包括上海、廣東、江蘇、黑龍江、甘肅、山東、福建、云南、安徽、天津、浙江、湖北、吉林、重慶、湖南、河北、四川、貴州、北京等15個省和四個直轄市。據了解,這個名單是由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從國家環保總局以及各地環保局等渠道搜集整理的。
除百事、雀巢、通用、三星、3M等“世界500強”在華企業外,一些中國公眾熟知的品牌也“榜上有名”,比如美國百盛餐飲集團旗下的肯德基和必勝客,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肯德基有限公司下屬的六家餐廳皆因“拒報污染物排放申報事項,違反水污染防治管理規定”而被上海市環保局列入“2004年-2005年本市環保系統查處違法企業名單”;日資上海花王有限公司因“任意排放超標廢水,違反水污染物防治管理規定”被上海市環保局列入“2005年第二批本市環保系統查處違法企業名單”。與此類似,百事可樂國際公司的長春、南京、福州和廣州四家分公司也遭遇通報,原因主要是污染物排放問題。哈爾濱一家中外合資公司早在兩年前即被黑龍江省定為省控重點污染企業,但最近又因涉嫌污水直接外排,被國家環保總局列入松花江流域2007年第一批環境違法企業名單。
與西方知名跨國公司相比,一些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在華污染也已初露端倪。
名單上顯示,金光食品(寧波)有限公司是印度尼西亞金光集團獨資企業,2006年5月,該公司因“排放廢水濃度超過國家排放標準”等問題受到寧波市環保局處罰。而另一家來自印度的化纖企業,也開始在中國湖北襄樊投資。
“這種趨勢確實值得我們警惕,如果再不加強我們的環境執法力度的話,那么我們的‘世界工廠’就要變成世界的垃圾場了。”中國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負責人馬軍如是說。
這份消息被曝光后,上榜企業也開始行動起來。多家上榜的跨國企公司主動與該中心聯系商談,解釋企業超標排放的原因以及已經采取的整改措施。中心負責人馬軍對這些主動解釋及交流的企業表示一定的肯定,盡管有多家企業用“疏忽”、“意外”這樣的字眼來為自己辯解。但像百事可樂這樣的企業令他非常遺憾:該公司兩家子公司被當地政府公布環境違規,卻不對公眾做出正式的解釋,更沒有主動說明另有兩家子公司同樣因環境違規被要求整改。
不止是資本無道德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曾在《中國不能接受資本無道德論》一文中談到資本無道德的現象,那種資本無道德,財富非倫理,為富可以不仁的經濟理論和商業實踐,不僅國際社會難以接受,中國社會也同樣不能容忍。同時,用資本無道德解釋這些違法的跨國公司仍不全面,一些跨國公司之所以有恃無恐,是因為摸透了一些政府部門的心思。

必須承認,由于缺乏嚴格的產業準入限制,我國正逐漸成為世界“三高一低”產業轉移的中心之一;并且,現有的制度縫隙總能夠讓人輕易地找到,從而逾越法律和政策的規定。關鍵是,有些跨國公司并不像他們所吹噓的那樣,在環保方面如何地看重,而是在他們本國一套、在我們中國又是一套,捉到他了,他就以“正好治理設備壞的時候碰上環保部門來檢查”,打馬虎眼。不過我們在討論跨國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時候,也要反思我們自己管理不足的地方:
政策監管層面存在缺失,給了跨國公司違法的機會。一方面,正是中國環境標準、法律法規欠完善等原因,尤其是環境污染稅收制度不健全,使得跨國公司找到了“投機”的空間。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作出或明或暗的許諾,有的地方政府干脆充當了跨國公司的“保護傘”。如果地方政府熟視無睹甚至包庇,僅憑國家環保總局一己之力很難對跨國公司形成有力震懾。
吉林省環保局監督管理處一位趙姓處長就曾經說過,“確實有跨國公司在國內放松環保標準的現象。主要跟大環境有關,個別地區為了招商引資,放松環境要求。”
治理國內企業環境違法不力,使跨國企業有了“榜樣”。有關方面需要認識到,固然跨國企業環境違法需要治理,但國內企業環境違法更需要治理。如果輕治國內企業,就不免使跨國企業有了學習的榜樣。大環境不干凈,即使有社會責任感的跨國企業也會被傳染,即所謂“入鄉隨俗”。
“從競爭角度講,同類型的國內企業執行了比較低的環保標準,為了在成本上不吃虧,跨國企業會覺得自己沒必要做太大的環保投入。”中國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負責人馬軍這樣認為。
整體環境監管弱,處罰力度小,導致企業違法成本降低,而守法成本比較高。一個說法是跨國企業之所以選擇中國,是因為在中國的違法成本低。也就是說,跨國企業制造污染并不影響其利益,甚至因為沒有環保投入還讓其增加了利潤。如果工商、稅務、環保等多個部門,在企業年檢多個環節設置關卡,相信能在一定程度起到抑制作用。
此外,國家環保總局有關人士判斷還可能存在另一個因素,即很多跨國公司在華企業是合資公司。合資公司可能會存在一個問題:“合資”的中方企業是一家本地老企業,歷史負債比較多,如果完成環境達標,需要付出更多成本,或還來不及建設環保設施。
在每一個企業的雙肩上,一邊挑著創造財富,另一邊挑著社會責任。企業要想獲得長久的可持續的發展,絕不能以犧牲環境來實現。跨國公司也是地球的一員,環境惡化同樣會增加其經營風險。
據資料表明,國外公眾對環保違法企業相當抵制,尤其是質量好、品牌大的企業,如果被發現環保違法問題,公眾的抵制甚至會影響其產品的銷售。美國《華盛頓郵報》曾報道過這樣一個消息:由于在環境等問題上一度處理不當,有8%的買主表示不再光顧沃爾瑪,沃爾瑪因此不得不打出了“環保牌”。英國食品雜貨物流研究所報告也告訴我們,“注重道德”的產品,也就是環保產品的銷售額每年遞增7.5%,而傳統產品則只遞增4.2%。而在中國,公眾只關注企業產品質量和價格,環境問題并不影響其對企業產品的選擇。盡管在一些地方民眾因身受環境污染之害進行了抗爭,但由于當地政府以發展為由充當保護傘,其聲音和力量都是微弱的。
提高環保自律能力
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是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要求。這種環境責任,既需要中國本土企業努力,也同樣需要跨國公司共擔。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打開國門,歡迎跨國公司到中國來投資,來參與建設;當改革開放已經整整進行了30年的今天,我們不應再饑不擇食,沾上“外資”二字的就眉毛胡子一把抓了。我們應當拿出自己的各項標準,對他們毫不客氣地亮出黃牌甚至紅牌!
其實,一些跨國公司對中國環保執法的“歧視”在一開始就存在著,有相當一部分跨國企業來到中國甚至就是為了逃避環境責任,賺取污染環境的利潤。不僅如此,我們一些地方政府也將“廉價排污成本”,視為和“廉價勞動力”一樣寶貴的招商引資“優勢”來大加利用。不僅有地方政府的袒護和支持,很多地方的環保部門更是需要靠污染企業來養活:污染企業“扎堆”的地方,環保部門衣食無憂;而在污染企業被大量關停的地方,環保人員卻連工資都發不出。
中國首任環保局局長曲格平曾經說:改革開放以來,環保計劃中定下的指標從未完全完成過。試問,這樣的環境執法成績怎能不讓跨國企業歧視呢?須知,跨國企業對中國環境法律的尊重,首先需要我們的政府部門尤其是環保部門自重;任何良好的企業環保社會責任感也不是天生的,它需要高效率的環境執法來約束和推動。
面對跨國企業的環保雙重標準,抱怨和斥責“企業社會責任嚴重缺失”根本無濟于事,反而愈發顯得環保執法部門似乎已經黔驢技窮。所謂知恥而后勇,我們應該將跨國公司環保雙重標準視為對中國環境執法能力的歧視,誓用高效率的環境執法“倒逼”出良好的企業社會責任來。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認為,要對不負社會責任的企業進行譴責,但僅有道德約束是不夠的,還必須建立健全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制度,對違反法律和社會責任的企業嚴厲懲罰,否則就是對認真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的不公正。但欲遏制跨國公司的違法行徑,僅僅嚴厲懲罰還不夠,還需釜底抽薪,斬斷其中的利益鏈條,破除與政府部門曖昧的關聯。
在剛剛結束的政協河南省十屆一次會議上,農工民主黨河南省委員會建議,對跨國企業要建立節能減排電子檔案,構建監督網絡,對超標排放的企業,需限期整改的一律停產限期治理,對國家產業政策明令禁止和淘汰的生產設備一律取締。應全面提升各市、縣環保職能部門的行政效能,使其主動做好環境保護執法工作。環保、紀檢、監察部門要通力合作,對地方各級行政領導無視和放任環境污染,造成嚴重后果的,應提出行政或法律的處罰意見。
與此同時還要充分發揮公眾在環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而積極開放、培植環保領域的公民自治組織和工作團體,已成為環保事業中刻不容緩的關鍵環節。必須看到,現代社會中,公民參與各項公共事務、表達公共訴求的方式不再是“原子化“狀態的個體形式,而是以各種不同利益、訴求、行動等組織起來的非政府組織和公民團體。這樣的方式,能夠最大限度降低參與成本,并能因參與者的廣泛性而有效突破不同領域的專業限制,從而實現無障礙的民意表達和公共治理。
資深媒體從業者畢舸認為,要消除形形色色的環境污染,政府、社會應形成如下的價值共識:大力發展各種不同范疇、不同定位、不同訴求的環保公民組織和工作團體,利用民眾“無所不在”的社會優勢、自發自利的利益訴求、服務社群的公益熱情來開展工作。并在這個基本原則之上,具體設計有關法律法規和行政細則,以此來改變傳統治污事業中的力量不對等格局。
國家環保總局新聞發言人陶德田則認為,跨國公司應努力提升自主環保守法能力與水平,建立健全企業內部環境管理體制與機制,積極承擔企業社會環境責任。他表示,今后,環保總局將通過持續加大政府環境執法力度,以嚴格執法促進企業守法;同時通過創建環境友好企業、實行企業環境監督員制度等途徑,積極引導企業建立健全企業內部環境管理體制與機制,提高環保自律能力與水平。■
編輯:曹參
跨國企業如何再贏尊重
客觀地說,在華跨國公司的投資與運營對中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貢獻,在提供資金和就業機會、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引進與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增加出口、為消費者創新價值等方面,都發揮著積極作用。同時,由于跨國公司提供了更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不僅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也相應引導了中國本土企業競爭能力的提高,直接或間接促進了本土產業的發展。
但是,從2000年開始,當中國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的時候,尤其是2001年以來中國進入世貿組織以后,使得對外資的態度從“頂禮膜拜”的階段走向“友好平等相待”的階段。同時,中國消費者也越來越成熟,不再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而是客觀評估本地公司產品和跨國公司產品的性價比。在此背景下,如果跨國公司依然抱著一種自我優越意識,就無法跟上外部環境的變遷。
中國三星經濟研究院的一項最新報告提出了跨國公司常犯的8種本地化錯誤,即執行雙重標準,不了解、遵守當地法律,歪曲或竄改法規,進行“象征性”的收購,在知識產權上采取過于咄咄逼人的策略,管理遲鈍,轉走所有利潤,把中國當做實驗基地。而在我們看來,所有這些問題的背后,其實有一個思維的定式:就是跨國公司代表先進規則,中國市場代表不發達甚至類似“野蠻的西部”,只是因為這里是全球最大的未來市場所以必須開墾,這里有龐大的低成本勞動力所以可以作為產業轉移的基地。因此跨國公司必須針對中國人的期望調整自己。
那么跨國公司應該盡量少做或不作為哪些行為?根據國際調研公司GMI的調查,如果“把污染產業和工廠轉移到中國來繼續生產”最讓中國人反感,占到被調查總數的74.9%;64.2%的被調查者反感“中文說明書隱瞞產品缺陷提醒”;“以中國法律為借口,拒絕為購買同樣產品的中國消費者進行賠償”會遭到61.2%的調查者反對;“同樣的商品,對國內消費者確定更高的價格”,會引起53.5%消費者的不滿;而“經常出口陳舊的機器設備和廢品給中國”讓57.2%的被調查者感到氣憤;42.6%的的人討厭跨國公司“利用手中的專利,向中國企業收取高額專利許可費”。
在中國經濟飛速變化的背景下,跨國公司必須了解自己新的模范角色,同時他們的行為必須要有所改變。只有真正在思想上成為中國的一分子,與中國市場共成長,并成為價值創新和對社會負責的排頭兵,跨國公司才能再一次贏得中國的尊重和尊敬。
據悉,《IT時代周刊》已在2006年、2007年連續兩次舉辦了“最具社會責任感在華跨國公司頒獎”活動,多家在華跨國企業榜上有名。設此獎項,就是為了嘉獎那些具有良好社會責任感的國際企業,喚醒中國企業的社會良知,創造出一個社會責任感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