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法庭狀告公司侵權
河南鄭州光明山盟乳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明山盟乳業)是光明乳業和鄭州山盟乳業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組建的一家現代化乳品企業。李富世原任光明山盟乳業的銷售經理。
2007年1月20日,當李富世帶著6歲的孩子與朋友聚會時,手機里發出的“咯咯”聲,使他“心跳加速,血壓升高,情緒無比地憤怒”。他清晰地知道,公司對他又進行手機定位跟蹤了。
原來,2006年10月,李富世所在的光明山盟乳業決定,要給銷售人員配備具有GPS定位功能的手機,以方便管理。當年12月,公司將團購的GPS手機分發給24名員工,并從報銷款中扣除了手機押金。
該公司此舉的主要目的是:有利于員工在發生突發事件時獲得及時救助,并可以幫助公司掌握銷售人員的工作位置,遏制部分銷售人員逃崗、離崗、領取工資但不為公司工作的現象。公司同時要求,定位員工的手機必須24小時開機。但公司同時口頭承諾,不在非工作時間進行手機定位操作。
當時,雖然公司不少員工都不滿這種行為,卻無可奈何。因為公司領導鄭重說明,誰不要手機誰走人。
李富世收到手機定位信號,立刻給其他銷售人員打電話,得知他們也被定位后,并了解到進行手機定位操作的是公司總經理黃某,馬上打電話質問黃某,為何在非工作時間對員工進行手機定位跟蹤。
李富世的觀點是,如果公司僅在上班時間進行定位,還可以勉強接受,畢竟公司有其管理需要。但在休息時也被跟蹤,則使他感覺人身毫無自由,人格受到侮辱。而黃某給李富世的回答是:銷售人員是沒有休息日的,銷售人員就是戰士,為了公司的利益,死都要死在戰場上。
李富世與光明山盟乳業的勞動合同到期日期是2007年2月28日。就在李富世這次抗議后的第四天即1月23日,光明山盟乳業給李富世下達了終止勞動合同的通知書。
從2006年3月進入公司以來,李富世的銷售業績一直是公司的前三名。對公司這次的“強硬措施”,他認為,公司既然規定了員工工作時間為每周五天半,并制定了嚴格的考勤制度,推銷員每天早晨到公司后要打卡,還要填寫一份客戶日拜訪表,由客戶簽名,顯示推銷員每天的行蹤,可在這樣嚴格的考勤制度下,公司再強行推行手機定位是對員工的不信任,是明顯的侵權行為。
2007年4月,李富世以光明山盟乳業對其“手機定位”的行為侵犯了自己的隱私權為由,一紙訴狀將其告上了法庭,請求法院判決光明山盟乳業賠償自己精神損失942元,并在河南省鄭州市報刊媒體上公開賠禮道歉。
手機定位跟蹤是否違法
2007年10月30日上午,這起糾紛案在鄭州市中原區人民法院開庭。法庭上,李富世與光明山盟乳業圍繞“公司是否在非工作時間進行了手機定位跟蹤”以及“手機定位跟蹤是否違法”展開辯論。
“用手機定位方式管理銷售人員,是光明山盟乳業的權利,就像銀行用攝像頭監控銀行員工一樣。”光明山盟乳業的訴訟代理人說,公司在對員工管理的過程中,應當享有對勞動者的知情權,正是出于這種需要,公司使用了手機定位。而且發放定位手機時,也經過李富世等人簽字同意。
光明山盟乳業還認為,手機定位后只是以一條短信的形式告訴持有人手機被定位了,定位位置也只顯示持有人是在某路口或單位旁,并不涉及個人的私人空間。況且,并未對員工所處位置進行宣揚、披露給第三人,所以沒有對員工名譽權產生負面影響。2007年1月20日下午5時28分,公司通過對李富世手機定位顯示,李是在綠城廣場,綠城廣場屬公共場所,不屬于隱私保護范圍。
“公司利用手機對員工的行蹤進行定位,還出于對員工的安全考慮。業務員因為工作性質的特殊性,需要經常在外面跑,工作風險大,所以,公司才對員工進行手機定位,萬一業務員發生意外,公司能夠及時得到消息,在第一時間內作出補救措施。”光明山盟乳業如是解釋對員工的手機定位行為。同時,公司稱李富世按時上下班純屬個人自愿,并非公司要求。
光明山盟乳業的代理人認為,作為公司銷售部經理,光明山盟乳業對李富世實行的是不定時工作制,即工作日沒有固定的上下班時間限制,他作為公司銷售及中層管理人員,應當遵守。因此,公司對他進行手機定位,不存在侵害其人格尊嚴、休息權、生活安寧權,更不可能造成他的社會評價降低。
這位代理人還稱,李富世訴稱公司侵犯其人身權利無法律依據。“李富世說公司侵犯了他的人身權利,但并未說清侵犯的是什么人身權利,是人格權還是身份權?如果是人格權,具體是什么權利?”
對公司的這一解釋,李富世并不認同。他出示了自己在光明山盟乳業上下班刷卡的記錄表,以證明他實際上執行的是標準工時制,“難道在上班時間,公司就能隨意對員工定位跟蹤?”李富世說。
李富世的代理人認為,對于個人信息和隱私的保護,我國法律正在完善中。但即便依據現有的法律及司法解釋,光明山盟乳業已侵犯了李富世的生活安寧權。從法理上講,生活安寧權屬于人格權范疇。
由于庭審中原、被告雙方各持己見,且均不愿意接受調解,主審法官只好宣布,待合議庭合議后再擇日宣判。
手機定位尚夠不成侵權
2007年12月18日,鄭州市中原區法院對此案作出了一審判決。
關于被告為原告配備具有定位功能的手機時,是否征得了原告同意的問題,法院認為,在被告為銷售人員配備具有定位功能的手機時,原告是不情愿的,但后來原告從被告處領取了手機,被告事后也根據原告的要求出具了收據,可以認定原告服從了被告的手機定位管理方式。
關于在履行2006年3月1日—2007年2月28日勞動合同中,被告對原告實行的是標準工時制度還是不定時工作制度,2007年1月20日17時28分是否是原告的工作時間的問題,法院認為,被告對原告實行的是不定時工作制度,1月20日8時30分原告到桐柏路、電廠路、西開發區檢查市場,何時結束具有不確定性,被告認為當天17時28分是原告的工作時間是合理的。理由是:首先,原告作為銷售經理,其崗位職責決定了沒有嚴格的上下班時間,工作量無法按標準工作時間衡量,被告對包括原告在內的人員實行不定時工作制度的申請得到了勞動主管部門的批準,雙方勞動合同在注明被告“實行標準工時制度”的同時,注明“部分崗位確因工作需要,經勞動主管部門批準,可以實行綜合計算工時或不定時工作制度”。其次,原告的考勤記錄和公出單表明周六下午和周日部分時間在工作,更多的是休息時間,這與實行不定時工作制度并不矛盾,并不能就此認定實行了標準工時制度。再者,公出單的申請和審批大部分是外出結束后辦理的,1月20日8時30分原告外出檢查市場,其結束時間被告事先及當時是不明知的。
關于被告對原告所持手機進行定位操作,是否侵犯了原告的人格尊嚴、休息權和生活安寧權的問題,法院認為,原告的主張不能成立。首先,被告認為1月20日17時28分是原告的工作時間是合理的,原告沒有證據證明被告對其進行手機定位操作有侵權的故意或過失;其次,被告通過手機定位僅了解到原告處于鄭州市綠城廣場附近,并沒有獲知原告更多的個人信息,原告當時所處的位置與其人格尊嚴沒有必然聯系,原告訴稱被告侵犯其人格尊嚴、休息權、生活安寧權,但并未向法庭提交由于被告的手機定位行為給自己造成某種損害后果和影響的具體證據。
根據上述證據和法庭質證結果,法院最終認為,原告作為被告公司的員工,從公司領取并使用了具有定位功能的手機,服從了手機定位的管理方式。被告的手機定位是在工作時間內根據管理需要進行的,主觀上沒有過錯。通過手機定位獲知的信息并不涉及原告的私人空間,客觀上也沒有造成損害后果,不符合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原告認為被告侵犯其人格尊嚴、休息權、生活安寧權,證據不足,法院不予采信。但需要說明的是,科技發展應以人為本,科學有效的管理應充分體現人文關懷,企業利用手機定位等高科技手段管理員工時,應關注員工的心理需求。本案被告的手機定位管理方式沒有得到原告的充分理解和認同,由此引發了訴訟,其管理方式應予改進。
綜上所述,原告的訴訟請求,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法院不予支持。據此,判決駁回原告李富世的訴訟請求。本案受理費50元,由李富世負擔。
一審宣判后,原告李富世因不服判決結果,現已提起上訴。
“手機定位”亟須法律規范
針對這個案例,有專家認為,當前,由于我國相關的信息化立法落后,致使公司在什么情況下可以采取合法的技術手段,缺少明確的法律標準,這也就很難根據傳統法律追究公司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因此,業內人士建議,在沒有專門法律出臺前,相關部門可制定行政法規或地方法規來規范定位手機的開通使用。首先,通信公司在定位功能的開通上嚴格限制,必須用實名開通手機;其次,要建立嚴格的責任承擔機制;最后,要通過制定專門的隱私權保護法,從法律的高度來建立健全隱私保護機制。■
編輯:盧勁杉
名詞解釋
手機定位,是指通過GPS(全球定位系統)技術手段查詢某人的手機號,以獲取某人所在地的位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