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8年到2008年,這三十年對我們國家來說是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偉大時代,對我國基礎地理教育來說,同樣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發展階段。教科書作為國家意志的體現,作為整個基礎地理教育的重要一環,其改革和發展勢必與國家對教育的理解和要求血脈相連,因此也是我國三十年來改革與發展不同階段成果的集中體現。撫今追昔,我有幸親歷和見證了我國基礎地理教育教科書三十年的發展,真是感慨萬千!這是一個偉大的事業,因為我們面對著全國億計的中小學生,他們需要具備地理素養,而教科書是向他們傳達地理思想、知識和方法的重要途徑之一;這是一個幾代人為之奮斗的事業,從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和出版《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初中課本(試用本)中國地理》和《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初中課本(試用本)世界地理》,到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和出版《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一套十冊,三十年來,僅基礎教育普通中小學地理教科書,人教社編寫和出版的就有八套之多。這些教科書凝聚著許多地理教科書編寫者的心血,如人教社的陳爾壽先生、馬宗堯先生、吳履平老師、巴克良老師、劉淑梅老師等,還有許多令我敬仰的大學和中學的教授、專家和教師們,我們要向他們致敬!我1982年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開始成為這個研究出版團隊中的一員,親身經歷了多套教科書的編寫。回顧三十年來人教版地理教科書的歷史,從中可以看到基礎地理教育發展變化的軌跡,也可以看到自己在這個領域中成長的腳步。
1978年到1985年,是十年動亂結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之前的一段時期。這期間有三套普通中小學地理教科書問世。
從1977年9月開始,在教育部的統一指揮和協調下,由人教社地理編輯室的編輯和一批有經驗的大學教師,組成地理教科書編寫隊伍,在北京香山展開了一場編寫全國通用地理教科書的戰斗。據人教社老前輩們回憶,那時,大家根據鄧小平同志“教材要反映現代科學文化先進水平,同時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的指示精神,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工作,恨不能把十年動亂耽誤的時間奪回來,把更多的地理知識教給學生。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初中課本(試用本)中國地理》和《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初中課本(試用本)世界地理》這套教科書出版。這套教科書清除了十年動亂期間出版的地理教科書中的許多謬誤內容,對恢復正常的地理教學秩序起到了應有的作用。以后,在這套教科書的基礎上,又于1984年改編為《初級中學課本中國地理》(上、下冊)和《初級中學課本世界地理》(上、下冊)。
1981年,人教社在小學恢復地理課程后,先后編寫出版了一套《小學課本地理》,供五年制小學的四年級和六年制小學的五年級學生用。這套教科書采用“由近及遠”的邏輯框架,帶領小學生從認識自己的家鄉開始,逐漸認識“地球和地球儀”、“我們的祖國”和“我們的世界”,受到廣大小學師生的好評。
1982年,人教社在高中恢復地理課程后,編寫出版了一套《高級中學地理》(上、下冊)。這套高中地理教科書在我國高中地理教科書建設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十年動亂中斷了高中地理課程,而此前的課程設置沿用原蘇聯模式,高一、高二為中國經濟地理和外國經濟地理。高中恢復地理課程,確定采用系統地理的形式,以自然地理為基礎、人地關系為線索,將當代地理學所研究的主要問題貫穿其中。應該說,這是一個很大的創新,極大地激發了地理教育的活力。這套教科書以其比較系統的地理知識、嚴謹的文字表述,至今仍被高中地理教師作為重要的參考書。
1986年到2000年,是國家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到最近一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之前的一段時期。這期間有三套普通中小學地理教科書問世。
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后,國家教委開始制訂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初級中學教學計劃和各學科教學大綱。新的小學教學計劃中地理不單獨設科,有關地理教學的要求,綜合到小學社會課中。1988年初,國家教委頒布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社會教學大綱》和《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地理教學大綱(初審稿)》。據此,人教社組織力量進行研究,于1991年至1994年陸續推出了新中國第一套小學社會教科書。這套教科書繼承了原小學地理“由近及遠”的邏輯框架,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將社會生活、基本的地理和歷史常識等綜合在一起,尤其是“認識中國”部分,設計了幾個富有區域特色的小主人公,帶領小學生了解祖國各地。不少小學教師反映,教科書上的小主人公已經成為孩子們的好伙伴。
與此同時,人教社組織力量研究和編寫九年制義務教育地理教科書。與先前已有的初中地理教科書相比,這套教科書的改革力度很大。從課程內容的安排來看,初中一年級由原來的中國地理改為世界地理,初中二年級由原來的世界地理改為中國地理。盡管“先中后世”還是“先世后中”各有其道理,但是人教版教科書編者在權衡了利弊之后,選擇了“先世后中”的模式。我認為選擇這種模式至少有兩個優點:一是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一些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產生、發展和變化需要從世界的視野去分析;二是初中二年級學生年長一歲,理解能力也提高很多,便于學生深入理解中國地理特征,達到更加重視中國地理學習的目的。從課程內容的選擇來看,不單追求地理知識的系統和全面,而是面和點相結合,適當減少知識點。從課文表達方式來看,具有引導教師進行教學方式改革的意圖,課文中穿插“讀一讀”、“想一想”、“做一做”等小欄目,改變了以往教科書一味敘述的編寫形式,使表達方式多樣化,活化了課文內容,對于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1996年,國家教委頒布了與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相銜接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地理教學大綱(供試驗用)》,根據這個大綱,人教社組織力量研究和編寫高中地理教科書,于1997年出版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本)地理》一套四冊,在山西、江西和天津試驗。這套教科書的編寫發生在世紀之交的時期,面對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網絡化的時代特點,以及國際上教育改革注重學生學習能力、信息素養、創新和實踐能力提高的潮流,從教學大綱的制訂到教科書的編寫,都更加突出提高公民地理素養、加強環境意識、提高學習能力,以及體現時代性的要求。與1982年版高中地理教科書相比較,這套教科書地理學科體系相對弱化,而在教學內容選擇的廣度、表達方式的多樣化等方面得到了加強。盡管后來根據一些地理學家的意見,對地理教學大綱進行了修訂,回歸到從地球圈層的角度分析地理環境要素,教科書也據此進行了較大的修訂,但是這次教科書改革仍然使我們獲得了寶貴的經驗。
2000年至今,是最新一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時期,目前仍然在進行中。這期間有一套初中地理教科書、一套高中地理教科書、一套初中歷史與社會教科書(包括部分地理內容)、一套小學品德與社會教科書(包括部分地理內容)問世。
新世紀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一次全方位的課程改革。新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中,小學階段將社會課與品德課融合,形成新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部分地理內容綜合其中;初中階段實行分科與綜合并行的課程模式,與地理相關的課程,“分科”為地理課程,“綜合”為科學課程和歷史與社會課程。與義務教育課程相銜接的高中課程方案中,地理課程有三門必修課程和七門選修課程,其課程內容,尤其是選修課的內容有很大的變化。
根據課程方案制訂的上述各學段各學科課程標準,是我們編寫教科書的依據。2001年—2003年,人教社先后編寫和出版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品德與生活》、《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品德與社會》、《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7~9年級地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7~9年級歷史與社會》等多套教科書;2004年—2005年,人教社先后編寫和出版了《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一套十冊。這是人教社教科書編寫和出版歷史上的第十套教科書。怎么樣把人教社積累的幾十年教科書研究編寫的經驗作為豐富的資源,而不是沉重的“包袱”?怎么樣理解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精神并落實到教科書編寫工作中?怎么樣選擇教科書創新的突破口?……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在教科書編寫伊始認真思考的。最終,我們確定了用“繼承、發展、創新”的理念,統領人教版教科書的編寫。下面以兩套地理教科書為例加以說明。
這次課程改革“以學生發展為本”作為課程理念,強調課程設置要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適應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發展水平;課程建構的主導,不僅是學科知識的給予,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力的發展。以我的理解,這種課程理念并非否定學科知識在教學中存在的必要,而是給它以新的內涵,即不再把知識和技能視為僅供記憶和存儲的定論,而認為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不再認為知識只有確定的意義和客觀的尺度,而認為它還具有不確定的意義和主觀的創意,其本質在于運用它進行創造性思維,并由此構建出新的意義;不再把知識的呈現視為惟一的任務,而要以提高學生素質的觀點來把握學生的發展,給予他們自主學習的機會,培養他們獨立判斷、主動選擇的能力和品質。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理念指導下,地理教科書從結構設計到內容表述,都更加注重學生的感受與體驗、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能力,因此,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教科書創新的突破口也就不足為奇了。
對《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7~9年級地理》的內容選擇,我們始終把握以下三個基本原則:第一,滿足基本要求。我們把《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逐一分解,并落實到教科書的每一節,以保證新教科書對課標內容的落實。第二,突出學習方法。我們尋求更多展示學習地理的方法,而不強調對地理知識“量”上的把握。尤其是分區的內容,所選擇的區域,世界地理部分1個大洲、5個地區、6個國家;中國地理部分,不同尺度的區域共選擇了9個。顯然,地理知識在教科書中只是作為一種重要的載體出現,通過這個載體,向學生傳達的是地理思想和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第三,注重拓展空間。教科書選擇的案例要有典型性和開放性,給學生知識拓展和能力遷移留有余地。
對《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的內容選擇,我們進行了三個維度的綜合思考和設計:第一,教科書的知識維度,包括體現先進的地理學科基礎、展示地理學科的科學認知價值和社會價值、設計合理精當的邏輯結構等。第二,教科書的教學維度,包括多樣化的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突出探究學習的過程設計等,如從每個“篇章頁”上“問題化”的內容提要開始,到貫穿于課文中的案例、活動、思考,再到每章后的“問題研究”,都體現了教科書對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訴求。第三,教科書的思想文化內涵維度,包括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滲透和提煉等。
通過對地理教科書三十年的追述,以及我的工作實踐,特別感受到教科書的編寫是一項極具挑戰的研究課題,每一版教科書的出版都是這個課題研究的一個階段性成果。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個大課題的研究永遠是現在進行時,每一個階段性成果都為后續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基礎、經驗,甚至教訓。我們知道,教科書的編寫離不開研究這樣兩個基本問題:一是教給學生怎樣的地理;二是怎樣教給學生地理。如果我們用這兩條線索梳理一下教科書的變化,也許能總結出一些教科書改革的軌跡。就拿高中地理教科書三十年的變化來說,從“教什么”的線索看,地理教科書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從過分強調或拘泥于地理科學的邏輯框架,或者說系統性,逐漸走向從公民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更多地考慮地理課程建構的需要,包括課程目標設置的方向性、課程內容組合的多元性,以及學生學習的有效性等。其實,當我們放下了讓學生“認同地理學科的專業體系”的負擔之后,會感到地理課程輕松了很多。從“怎么教”的線索看,地理教科書呈現方式的改變一直在進行,尤以這次新課標地理教科書的改變最大。新課程帶給我們一種新的教材觀,其內涵之一是“教科書應該具有工具性”。“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僅僅是地理教師要達到的教學最高境界,也是對教科書編者關注教科書工具性的明確表達。新課標地理教科書中有適當的案例分析、活動設計、問題研究等,用這些形式來承載和表達分析地理問題的思維和方法,給教師對教科書的二度創作提供“抓手”或“由頭”,就是教科書工具性的生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