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新課程實驗教材對教學過程的干預與提示
課程改革引發(fā)了對教材功能的新認識,即教材不僅要呈現和表達學科的基本知識與技能,還要干預和提示教學過
程。因此,教材不再只是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的匯集,還必須呈現和表達教學過程的基本線索,從而使教學過程不只是簡單的記憶過程,而是有機融合能力培養(yǎng)與德育的過程。
1.欄目設置提示的基本教學線索
各版本實驗教材都力求通過多樣化的欄目設置提示基本的教學線索,促進教學活動的多樣化,引導教師恰當選擇與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從而形成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過程。
使用人教版教材實施教學,其過程大體是“讀圖思考—講授(或學生自學、教師歸納總結)—活動—閱讀—讀圖思考—講授(或學生自學、教師歸納總結)—活動—案例—問題研究”。
使用地圖版教材實施教學,其過程大體是“課題研究(貫穿全章)—了解主要內容和學習指南—探索—讀圖練習—講授(或學生自學、教師歸納總結)—名詞鏈接—思考(或實驗、活動)—讀圖練習—講授(或學生自學、教師歸納總結)—名詞鏈接—思考(或實驗、活動)—復習題”。
2.學生探究活動的顯性化
廣大教師往往對如何設計和組織有效的探究活動、如何處理講授與探究的關系、保證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課程標準所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感到難以把握。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實驗教材都將探究活動顯性化。
人教版教材是在“章—節(jié)—標題”系列中嵌入了“案例”和“問題研究”,“問題研究”設在每章內容的最后。這樣的設計繼承了傳統教材結構的優(yōu)點,既便教利學,又將探究活動安排在新內容的學習之后,突出“遷移”的要求,使新內容的學習與學生探究相互銜接、有機聯系。
地圖版教材則在每一章都配置了“課題”和“案例研究”兩個系列,在每一章的起始又都配置了“探索”欄目。因此改變了傳統的“章—節(jié)—標題”的線性結構,形成了“章—節(jié)—標題”、“課題研究方案—檢查進度—總結”和“案例研究”三個系列內容交叉、融合的教材結構,從而大大加強了學生的探究和自主實踐的機會,也利于教師改進教學方式,在引導學生探究時有所遵循。
二、把握和處理高中新課程實驗教材的幾點體會
1.認真領會課程標準,依據課標運用教材
由于新課程標準以學生的行為目標方式表述各模塊的基本要求,不再列出知識點及其相應認知層次,以及具體的技能訓練要求,所以教材也不再作相應的表述。因此,對于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的把握需要教師對課程標準的準確理解,靈活處理教材,講授時該詳則詳、該略則略。對于各版本教材的差異,教師更需要認真對照課程標準,準確把握基本要求,避免過分專業(yè)化的處理。對于各種景觀圖片則應充分挖掘其豐富內涵,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2.結合地理教學實際,靈活處理地理教材
各版本教材都提供了充足的可供講授的內容與學習參考資料,也都提供了充足的可供自學、課外閱讀和開展實踐活動的內容、資料與方案。因此,各版本教材的容量都比較大,內容都比較多。如果教師不加區(qū)別地全部講授一遍,學時勢必緊張。教師應當恰當選擇并合理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結合學生實際,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要求,并及時將評價結果反饋于學生。
對于練習題目需區(qū)別必作和選作、課內進行和課外進行、全體學生都做和學生憑興趣自行決定等不同要求,不可強求所有學生都必須完成。對于研究性課題研究、問題研究、案例研究和探索活動等需要專門時間進行的活動,教師可根據與新內容的結合程度及學生的興趣選擇一部分課題在模塊教學時間內完成,其它可利用研究性學習時間和課外時間進行。尤應注意,這些內容如果在必修模塊的課內時間安排不了,應盡可能利用必修和必選模塊教學完成后的自由選修或高考總復習時間再行安排。
3.補充或替換教學內容,充分運用本地案例
由于課程標準不再統一規(guī)定教材選用的案例,使得各版本教材選用的案例均豐富多彩,并具有典型性。關鍵是教師不應過分看重學生對教材中案例內容的記憶,而應明確重在通過案例教學培養(yǎng)能力和掌握方法。前提是教師必須盡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典型案例,才可能滿足學生的需求,而不是僅限于教材中的案例。教師應適當補充甚至替換本地區(qū)的典型案例。
4.恰當處理“活動”內容,合理安排活動時間
(1)根據地理教育的價值和學生操作的難易,對“活動”內容進行取舍。要充分研究“活動”內容的地理教育價值。如人教版“填寫天體系統的層次”、“行星公轉運動特征”、“比較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異同”、“畫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軌跡”屬于重點內容,必須在模塊教學中完成。而“在茫茫的宇宙中確定尋找外星人的方向”的地理教育價值相對較弱,學生也難以操作,可不涉及。對于“厄爾尼諾現象”的有關問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且不是課程標準要求,可以在高考復習時再予處理。
(2)對一些設問不嚴謹、答案不明確的題目,可以舍棄或替換。教師應從學生理解和實際操作的角度考慮“活動”性題目的取舍。如人教版“冷鋒過境時天氣狀況的判斷”部分,選用了《水滸傳》“宋公明雪天擒索超”的文章,如果學生對句子的“斷句”有不同理解,答案就有出入,故可以舍棄,或者更換為北京市某時段冷鋒過境的天氣狀況材料,這樣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3)將時事熱點問題與相關“活動”內容有機結合,體現教學的時代性與創(chuàng)新性。如人教版討論“在西北地區(qū)是造林還是種草”的活動,就可以與北京“綠色奧運”聯系起來,設問:“有人建議在北京大量種植常綠闊葉樹種,這樣做合適嗎?”,以留給學生課下探究的空間,同時鼓勵學生關注奧運,參與奧運,為奧運奉獻力量。
(4)課堂內外“活動”時間的安排。一種安排是將“活動”作為新課的中心研究問題,由活動直接導入新課。如學習“地球的運動“時,可以讓學生自學課文,完成教材中的“活動”,如人教版填表比較地球自轉與公轉運動的異同。由此自然地切入主題,并突破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另一種安排是將“活動”有機地穿插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師講解與學生活動有機結合,在師生互動討論中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如學習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時,可通過討論“從地貌景觀圖片分析其是在什么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并推測地貌的形成過程”等問題,使學生鞏固地理原理,增強其成就感,為后續(xù)學習奠定興趣基礎。
再一種安排是將“活動”作為課堂總結,使其起到對課堂教學內容總結深化、檢查鞏固的作用。如講完“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內容后,可讓學生完成人教版教材“山岳地區(qū)優(yōu)先發(fā)展公路而不是鐵路”、“公路選線的影響因素”等題目,引導學生從圖表中獲取有用信息,綜合探究地表形態(tài)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實踐能力。
課堂時間有限,并且有些“活動”無法在課堂開展,須向課外延伸。如人教版“收集資料,撰寫小論文,分析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衡的原因”,“搜集資料談談對我國水資源短缺的不同對策”等活動需在課外完成,借此提高學生搜集、整理資料和表述知識及觀點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接觸和關注現實生活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