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什么是“自主學習”?
山東省沂水縣實驗中學李清杰、程軍委教師回答: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具體目標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改革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從地理教育存在的問題來看,教師過分重視知識的傳授、學習的地理知識沒用、學習地理沒興趣、學生習慣于接受式學習、地理教學尚未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這些問題阻礙著地理教學改革向縱深方向發展。基于上述問題的理性思考,新一輪地理教材改革選擇的突破口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在地理教學的實踐中被誤解成了學生的自學:學生自讀教材,學生依據教材回答教師的提問,教師對學生回答中暴露出來的學生理解不透徹、理解不深刻的地方或所謂的重點、難點加以講解,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學生的自學著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著力形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這毫無疑問是有積極意義的。但學生的自學也越來越暴露出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它幾乎使課堂教學成為每一個學生的個人行為,學生間缺乏交往和合作;它并沒有從根本改變學生在學習中的被動地位,學生的自學往往成為對教材的閱讀、理解、記憶的過程,無形中由教師的“灌輸”變成學生的“自我灌輸”。以學生自行閱讀、理解、記憶為主要標志的所謂“自學”,是一種低層次意義上的“自主學習”,是“自主學習”的“初級階段”。從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角度來看,我國有教育專家認為“自主學習”是“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新地理教材在教學內容的編排、教學內容的表達、教學內容的選擇、教材的語言四個方面做了新的嘗試,力求真正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如下圖)。

基于新課程理念的自主學習需要培養學生從一定的情境出發,通過多向交流與合作,一同討論、探究、發現,以此得出某種結論,獲取某種知識。自主探究、主動參與、相互合作解決問題是自主學習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