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分析
(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該標準重點在進行科學觀念教育,使學生認識到現在的海陸仍在不斷運動和變化之中。
(2)知道板塊構造學說,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該標準側重于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的培養。
教材分析
教材以“滄海桑田”的成語故事切入,直接點出海陸變遷的觀點,緊接著介紹了海陸輪廓形成的假說——大陸漂移說和人類對地殼運動認識的新理論——板塊構造學說。教材內容步步深入,內在聯系緊密,脈絡清晰。
教學目標
(1)運用實例說明海陸的變遷,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
(2)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能解釋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3)通過大陸漂移—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過程,對學生進行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教學重難點
(1)認識地球表面的海陸變遷,了解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2)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科學探究精神以及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觀點。
教學方法
啟發式談話法,誘導歸納法,設疑導學法,問題討論法。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你知道滄海桑田這個成語故事嗎?請說說滄海桑田的原意。
滄海桑田是指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即海陸變遷。后人以滄海桑田這種海陸的變更來比喻世事變化很大。可見,海陸的變遷早在古代就已經被人們所察覺和認識。
新課教學
一、滄海桑田
1.在地球上,滄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滄海,這種變化的實例有很多。閱讀圖2.10~2.12 海陸變遷的實例舉證,思考下列問題。
(1)喜馬拉雅山上的巖石中發現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了什么問題?
(2)我國東部海底發現古河流的遺跡,反映了該海域過去是什么狀況?
(3)荷蘭的國土面積在過去的百年中為什么在不斷擴大?
設計意圖:使學生對海陸的變遷先有一個直觀感性的認識。
(1)喜馬拉雅山中發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喜馬拉雅山在地質歷史時期曾經是海洋,這種海陸變遷的原因是地殼運動。
(2)我國東部海底發現古河流遺跡,說明我國東部海底大陸架在地質時期曾經是陸地,這種海陸變遷的原因是地殼的升降或海平面的升降。
(3)荷蘭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國”,荷蘭人有填海造陸的傳統,并且全國1/3的土地是通過圍海造陸獲得的。荷蘭填海造陸說明了人類活動對海陸變遷的作用。
小結: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如填海造陸等,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人類活動對海陸變遷的作用只是局部的和小規模的,并且人類活動必須順應自然過程,遵循自然規律。
二、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
1.問題討論:地球上海陸輪廓是怎樣形成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變的嗎?過去人們對此曾經有過很長時間的爭論。讀圖2.13,談談你的看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具體的、局部的海陸變遷轉入宏觀的、全球的海陸輪廓形成的探討,使學生從更深層次、更大尺度上認識海陸的變遷。
圖2.13反映了當時爭議雙方對地球兩種截然不同的認識,即地球“活動論”和“固定論”的基本觀點。“活動論”認為:大地在運動,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斷變化的;“固定論”則認為:大地多么堅固、穩定,海陸輪廓自古就是這樣的。
2.有人在很早以前就注意到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在世界地圖上,大西洋兩岸特別是非洲西岸和南美洲東岸的輪廓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陸凸出的部分與非洲大陸凹進的部分幾乎是吻合的。如果把這兩塊大陸從地圖上剪下來,它們就可以拼合成一個整體。讀圖2.14“難道僅僅是巧合嗎?”,觀察南美洲東岸和非洲西岸大陸輪廓形狀,思考為什么大西洋兩岸特別是非洲西岸和南美洲東岸大陸輪廓的凹凸竟如此吻合?
設計意圖:把一幅拼合圖和一幅破損的書頁拼接圖組合在一起,這種強烈的實例對比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
3.閱讀課文P36閱讀材料“偶然的發現:偉大的假說——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請同學們講述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的故事并思考從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的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設計意圖:對學生進行科學史和科學觀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和發現問題、鉆研問題的主動精神以及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撓、勇于獻身的探究精神,還可以使學生受到地殼“活動論”這一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教育。
魏格納從世界地圖上發現大西洋兩岸輪廓相似而得到啟示,提出了“大陸漂移說”,并且通過收集資料和實地考察,從古生物化石、地層構造等方面找到了一些大西洋兩岸相同或相吻合的證據。
4.閱讀圖2.15“大陸的漂移”,看看大西洋是怎樣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變化?
大陸漂移說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狀況。
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州向東北漂移,南美洲向南漂移,大西洋形成。這種海陸分布,現在還在極其緩慢地變化著。根據測量,大西洋在擴張,太平洋在縮小。
5.閱讀圖2.16“拼合大陸幾種古老地層的相似形”和圖2.17“海牛、鴕鳥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想一想,鴕鳥不會飛,海牛生活在熱帶的淺海,按理它們都沒有遠涉大洋的能力,為什么會分布在大西洋的兩岸?請你做出合理的解釋。
在地質歷史時期,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曾是緊密相連的整體,后來發生分裂,緩慢地漂移分離。
6.討論:你認為大陸漂移說,是空想還是有科學依據?
大陸漂移說是有科學依據的:①各相鄰大陸的邊緣大致吻合;②調查發現,各相鄰大陸,特別是大西洋兩岸的古生物化石和地層構造相吻合;③現代測量證實,海陸分布還在極其緩慢地變化著。
承轉過渡:魏格納在大陸漂移說中提出的地球“活動論”觀點,后來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并且得到進一步的證實。但是,大陸為什么會漂移?對此,人們看法不一。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三、板塊的運動
1.閱讀圖2.19“六大板塊與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完成下列要求。
(1)全球劃分為哪幾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2)說出世界火山、地震帶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帶?為什么?(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沿岸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帶,因為這些地方是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
(3)說出環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帶,是在哪些板塊的接觸地帶?(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的接觸地帶)
(4)歸納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板塊構造學說認為: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一塊整體,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劃分為六大板塊,各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
2.試用板塊運動的觀點,解釋下列現象。
(1)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地表會產生什么現象?(板塊張裂使地表發生斷裂)
(2)根據測量,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在不斷擴張。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后,紅海將成為新的大洋。(由于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發生張裂運動,使得亞洲和非洲之間的距離在不斷擴大,因此,紅海在不斷擴張,將會成為新的大洋)
(3)板塊發生碰撞擠壓時,地表會產生什么現象?(板塊碰撞擠壓使地表隆起抬升)
(4)現代測量表明,位于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在不斷縮小。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后,地中海將會消失。(由于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發生碰撞擠壓,使得歐洲和非洲之間距離在不斷縮小,因此,地中海在不斷縮小,將會漫漫消失)
(5)喜馬拉雅山是怎樣形成的?珠穆朗瑪峰為什么還在不斷變高?(由于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發生碰撞擠壓,印度洋板塊擠入亞歐板塊下方,板塊碰撞擠壓,古地中海消失,地面不斷隆起,形成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
點評:本節課通過學生熟悉的滄海桑田的故事引入,新穎而富有情趣,并恰當地點出了海陸變遷這一主題。教學過程中,注重把握教材的前后聯系,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認知水平,精心設計教學活動,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層層探究、步步求證,說明海陸變遷的觀點,初步了解大陸漂移假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特別重視科學史和科學觀教育以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探究精神的培養,重視科學原理的應用,特別是通過運用大陸漂移假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認識并解釋地球表面的一些地理現象及分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地理科學思維方法,達到教學目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