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探”的欲望
一個恰當而耐人尋味的問題可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以學生興趣為出發(fā)點,將地理問題融于學生喜歡的情境之中,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積極性,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識學習中。
例如,學習“洋流”(湘教版·必修Ⅰ)一課時,筆者在新課導入中就引用了學生感興趣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英國海軍為了防止德國軍艦進入地中海,在大西洋與地中海之間布下了水雷陣,同時派出強大的艦隊,日夜巡邏防守,真可謂固若金湯。哪知道德軍關閉了潛水艇發(fā)動機進行潛行,巧妙地躲避了英軍的監(jiān)視與襲擊,神不知、鬼不覺地通過了由英軍嚴密把守的直布羅陀海峽,出現在地中海,給英軍以突然襲擊。原來,德軍早已掌握該地區(qū)一些重要的地理現象和規(guī)律,而這一點恰好被英軍將領忽略了。
這樣的問題情境一呈現,學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思維火花立刻被激發(fā),自然會聯想到英軍將領到底忽略了什么地理現象?通過對這一問題的分析、研究、思考、論證等自主探究活動,學生意識到學習洋流的重要性,從而激發(fā)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去探究知識的欲望,為學習后面的洋流分布規(guī)律和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打下了必要的思想基礎。
二、重視活動設計,搭建“探”的平臺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中設計的思考、問答、比較、討論、交流、閱讀、探究、讀圖分析、調查實踐、角色扮演等活動形式,為學生搭建“探”的平臺。
例如,學習“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影響”時,筆者就針對教學內容、教學大綱的目的和要求,充分利用了教材精心設計的探究活動:根據下圖,利用你所學過的地理知識,分析探究。
(1)愛爾蘭都柏林和紐芬蘭圣約翰斯所處的緯度差不多,但1月份都柏林的氣溫為8℃時,圣約翰斯的氣溫通常在0℃以下。想一想,這是為什么?
(2)在圖中,用“◎”表示出紐芬蘭漁場。想一想,該漁場形成的主要條件是什么?
(3)古代哥倫布從歐洲去美洲時,走了圖中A、B兩條不同的路線。有趣的是走距離較短的A路線用了37天,而走距離較長的B路線卻只用了22天,試解釋其原因。
(4)1978年3月,一艘叫“阿摩科·卡迪茲”號的油輪在英吉利海峽附近失事,使2.95億升原油泄入海中。你認為洋流會給這次海上石油污染帶來什么影響?
通過對這些饒有興趣的地理問題的探究,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地理學習過程中,學會自己去分析、總結洋流對流經海區(qū)的沿岸氣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漁業(yè)生產、航海等方面的影響。
三、結合學科特色,掌握“探”的技能
教給學生科學的探究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啟發(fā)引導。
(1)繪圖法。如在學習“洋流的分布規(guī)律”時,教師可在簡單分析洋流的成因后,引導學生自己繪制一幅世界洋流理想模式圖(假設海陸分布均勻的理想模式),并用實線箭頭表示暖流,虛線箭頭表示寒流。這不僅對培養(yǎng)學生的繪圖能力大有裨益,而且有助于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所學的地理知識。
(2)觀察法。如在引導學生繪制“世界洋流理想模式圖”后,教師可指導學生有目的地讀圖:{1}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huán)流,在北半球(南半球)呈順時針還是逆時針方向流動?大洋東、西兩側洋流的性質有什么不同?{2}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huán)流,在北半球(南半球)呈順時針還是逆時針方向流動?大洋東、西兩側洋流的性質有什么不同?
通過對“世界洋流模式圖”的判讀,學生就可以自己總結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規(guī)律:一是以副熱帶海區(qū)為中心的大洋環(huán)流,其流動方向為反氣旋型,即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流動,南半球呈逆時針方向流動,大洋西部為暖流,大洋東部為寒流。二是以副極地海區(qū)為中心的大洋環(huán)流,其流動方向為氣旋型,即北半球呈逆時針方向流動,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流動,大洋西部為寒流,大洋東部為暖流。
(3)比較法。如在學生掌握“世界洋流理想模式”的分布規(guī)律之后,教師就可引導學生對照“全球洋流分布”和“世界洋流理想模式圖”,比較有哪些地方不一致,并找出原因。通過對比分析,更容易掌握實際洋流的分布規(guī)律,而且能夠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去探求新知識,培養(yǎng)學生由已知探求未知的能力。
四、優(yōu)化師生情感,營造“探”的氛圍
寬松民主、和諧互動的課堂氛圍,容易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火花,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首先,教師在觀念上要轉變,牢記教材是劇本,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在學生面前,教師應采取開放、平等、誠實的態(tài)度與學生共同探討與思考,使課堂充滿民主的氣氛。其次,教師在方法上要轉變,做到“三讓”:盡可能從中心位置上讓出來;盡可能讓出講臺;盡可能讓學生參與活動。教師要把討論、發(fā)言、動手的機會和權利還給學生,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