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讓學生參與備課
教師在上課前應指導學生預習,在學生初步閱讀教材的基礎上征求他們對上課的意見,將教師的備課筆記、教案給學生傳閱,對照教材中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提出他們的看法和建議,并征集相關的事例,集思廣益,參與教學目標的制訂,補充、修改教案后再教學。
二、讓學生參與教具制作
地理教具可以加強地理教學的直觀性。教師在制作教具的過程中,可讓學生共同參加。他們手腦并用、理論聯系實際、虛實結合,一方面有利于對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地理技能;另一方面,可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強愛家鄉、愛祖國、愛地理科學的情感,培養動手能力、創新意識,樹立節約資源、艱苦奮斗的觀念。如浙江常山如何創建“柚都石城”,如何打造“賞識石文化”,可讓學生參與到課件和教具制作中來,并將制作的家鄉地圖、特色產品、發展規劃等帶到課堂上,以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時間不僅屬于教師,更屬于學生。教師應把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學習課本知識,把握教材層次,抓好知識點,尋找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發現和提出問題,做到“先學后教”,將主導作用和主體作用有機結合。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他們留出思維的空間,“用教師思維的火花激起學生思維的靈感”,讓他們在填補思維空間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培養能力。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運用“讀圖與填圖”、“想一想\"、“做一做” “選做復習題”,或提問、或學生設問、或辯論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實踐過程中,以下三種方式最受學生歡迎:①參與課堂競賽。地理課堂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學生年齡特征和表現狀況,適當運用課堂競賽,能使課堂增加活力,激發學生興趣。競賽可以是小組競賽、男女生競賽、個人競賽,個個參與,人人動手。②參與想象旅游。區域地理教學中,有許多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名勝古跡、都市風光等知識,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讓學生參與“紙上談兵”式的想象旅游,如奧運會“祥云火炬”的國際與國內傳遞可以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其興趣。③參與辯論。如在學完選修(六)“環境與環境問題”這一章之后,教師提出問題:“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征服不良環境和開發新資源的水平將不斷提高,因此人類自身應順其自然地發展,無需控制人口,否則將人為地破壞人類自身的生態平衡,這種觀點,你贊成還是反對?并說明理由。”這樣的問題與生活實際聯系緊密,學生十分感興趣,可分正反兩方面,開展辯論,讓學生主動參與,踴躍發言。
四、讓學生參與練習編寫
練習是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地理教師普遍運用的手段。目前學生做《地理名師導學》或《地理填充練習》是主要方式。存在的問題是現在使用的《填圖冊》,有的練習偏離教學重點,有的練習缺乏層次性,有的缺少思考和趣味性,有的文不對圖,有的詳略不當,有的超出了教學大綱的要求。因此,教師讓學生參與練習時,可讓他們參與練習和試卷的編制,達到學生參與練習的目的。
五、讓學生參與課堂總結
總結是課堂教學的一個基本環節,方式也是多樣的,有效的總結往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學生參與總結就是讓學生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來進行知識的歸納和整理,檢驗自己運用知識的能力。
六、讓學生參與課外實踐活動
目前,學生從課本、課堂獲得的知識是有限的。因此,課外活動是學生獲取信息、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現代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社會空間教學手段。而課外實踐活動這個廣闊的天地,是施展個性才能的場所。指導學生積極參加地理實踐活動,要以學科或社會熱點問題為載體,從興趣出發,與地理學科結合,與社會熱點問題結合。開展課題研究,要開展社區調查,了解社區狀況。包括自然和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如水土、氣候、植被等,人文環境如工農業生產、交通、文化遺產、社區經濟生活、社區政治生活、社區文化生活等。通過對自然和人文環境的調查和了解,可以收集和挖掘豐富的地理課程資源。因此,要關注學生的實際生活,從生活中找問題。關注和利用符合中學生年齡特點和能力水平的研究課題,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參與課外實踐活動就是讓學生在獲取最新科技信息時,能夠自己設計、自己動手、自我創造、自我發明,深入調查研究,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
七、讓學生參與教學評價
課堂教學評價很大程度是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最終要通過學生的自我評價起作用,學生參與學習評價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要圍繞著學生“感知—體驗—感悟—內化”的過程。高中地理新課程的學生學習評價要求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角色轉變為主動參與評價的主體,倡導評價主體間的溝通,關注評價結果的認同問題,即如何使評價對象最大限度地接受評價結果而不是評價結果本身的正確性。學生、家長和社區人員都應該參與地理新課程的評價過程,使教師和學生在民主、平等的互動中增進理解,形成積極、友好的評價關系,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展,有利于教師對學生的發展過程進行指導和監控,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對評價結果的認同。參與評價的主體越多,學生評價主動性、積極性和責任感就越能得以凸顯。評價的結果越客觀,對學生來說所起的推動作用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