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選擇題
圖1示意海平面兩條閉合等壓線。讀圖1,回答1~2題。
1.若M點吹東南風,則該天氣系統所處的位置和性質分別為:
A.北半球、氣旋 B.北半球、反氣旋
C.南半球、氣旋 D.南半球、反氣旋
2.若該天氣系統生成于太平洋海域,則其中心移動的方向通常為:
①南 ②西 ③北 ④東南 ⑤西北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③⑤D.③④⑤
答案:1.A 2.C
解析:第1題雖然設計的問題較單一,但需要考生運用天氣系統和等值線相關基礎知識思考作答。兩條等壓線閉合,M點吹東南風,說明該地區的水平氣壓梯度力由四周指向中心,且地轉偏向力向右,所以,該天氣系統所處的位置和性質分別為北半球、氣旋。第2題在第1題結論的基礎上考查了考生對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熱帶氣旋是生成于熱帶海洋上的中心氣溫高、氣壓低的強烈渦旋的統稱。通常熱帶氣旋生成后,其中心沿副熱帶高壓脊邊緣先向西,轉向西北,再向東北方向移動,臺風中心移動的路徑與當時副熱帶高壓脊的位置和形態密切相關。
圖2示意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生產與生態定位。讀圖2,回答3~4題。
3.北方農牧交錯帶農業發展方向是:
A.增大坡耕地面積,提高糧食產量
B.大量開墾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積
C.大規模機械化,建成商品糧基地
D.退耕還林(草),發展舍飼養殖
4.北方農牧交錯帶的生態與生產功能是:
①東部農耕區的生態屏障和畜產品供應基地
②東部農耕區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糧食供應基地
③西部牧區的水源涵養帶和飼草料供應基地
④西部牧區的水源涵養帶和重要糧食供應基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3.D 4.A
解析:第3題要求考生緊扣圖形做出正確解讀。我國北方農牧過渡帶屬于半濕潤和半干旱的過渡區,大致位于我國的黃土高原和大興安嶺附近。由于該地區自然環境條件不穩定,生態環境脆弱,如在該地區增大耕地面積,容易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對于這一地區應該退耕還林(草),改善生態環境,發展舍飼養殖業。第4題內容是在第3題基礎上結合“圖形”考查農牧交錯帶的生態和生產功能。由于農牧交錯帶的生態工程位于東部農耕區的西部地區,因此對東部農耕區可以起到防風固沙、保護農田、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而農牧交錯帶的生態工程位于西部畜牧區的東部地區,因此可以增加西部畜牧區水分狀況,改善生態環境。由于從第3題中已經知道了退耕還林(草),改善生態環境,發展舍飼養殖業是農牧交錯帶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農牧交錯帶的生產功能就不可能是“重要的糧食供應基地”,因此,②④不正確。
圖3示意某國城鎮人口和鄉村人口的變化。讀圖3,回答5~7題。
5.1982年該國城鎮化水平約為:
A.10%B.20%C.30%D.40%
6.20世紀該國城鎮人口比重增長最快的時期是:
A.60年代初期B.70年代中期
C.80年代中期D.90年代后期
7.1961—2007年,該國城鎮化總體趨勢表現為:
A.鄉村人口持續增加
B.城鎮人口緩慢減少
C.進入加速發展階段
D.進入郊區化階段
答案:5.B6.D7.C
解析:第5題考查內容緊扣圖形,需要考生首先對圖形作出正確解讀,并結合城市化的相關知識判斷作答。“B”答案的判斷,需要考生首先讀出1982年該國城鎮人口約2億,鄉村人口約8億,該國1982年總人口約10億,從而計算出城鎮化水平約20%。第6題內容是在第5題考查城市化水平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20世紀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快慢。從圖中可以看出,20世紀60年代初期、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中期我國鄉村人口的增長速度小于城鎮人口的增長速度,城鎮人口比重呈下降或緩慢增長的態勢。90年代后期我國鄉村人口總數下降,城鎮人口快速上升,所以20世紀我國城鎮人口比重增長最快的時期是90年代后期。在第6題思考的基礎上可知,1961年到2007年,我國鄉村人口90年代后期開始下降;城鎮人口基本上一直都在增加;城鎮化進入郊區化階段應該是城市化發展的后期,我國正處在城市化發展的中期。第7題4個備選答案中,區分度大,考生很容易選擇C答案。
圖4各線示意不同緯度①~⑤地的白晝長度變化。讀圖4,回答8~9題。
8.若圖中①地位于北半球,則a點時刻應為:
A.春分B.夏至
C.秋分D.冬至
9.圖4五地中:
A.③地緯度高于②地緯度
B.④地位于赤道附近
C.①地、⑤地白晝長度變幅最大
D.②地位于極圈之內
答案:8.A9.C
解析:分析第8題時,需要考生正確建立北半球晝夜長短變化與太陽直射點移動的聯系。圖中顯示a點五地晝長都是12小時,說明不是春分就是秋分,B、D答案即可排除。從題干和圖中可知,①地位于北半球,隨著時間的變化①地的白晝由5小時增大到12小時(a點),說明太陽直射點由南向北移動經過赤道,圖中a點的時間是3月21日。第9題的命題角度從時間判斷轉到了對五地緯度高低和晝夜長短的判斷上。考生回答第9題時需要調用有關晝夜長短的相關知識。如“春分秋分,全球晝夜平分”、“赤道上全年晝夜平分”、“某一天晝長越接近12小時,地理緯度越低”、“緯度越高,晝夜長短變化越大”等地理規律。從圖上所給的地理信息可知,③地全年晝夜平分,可以確定③地位于赤道;某一時間(a點除外)②地和④地的白晝時間比①地和⑤地更接近12小時,說明②地和④地的地理緯度更低,①地和⑤地的地理緯度更高。所以,①地和⑤地白晝長度變幅最大。
圖5示意某地區的地貌類型。讀圖5,完成10~11題。
10.適宜發展海水養殖業的地區是:
A.①B.②C.③ D.④
11.若在甲、乙兩地新建居民點,則甲地應特別注意防范:
A.地震破壞B.滑坡
C.海潮侵襲D.暴雨
答案:10.D11.C
解析:第10題內容涉及地貌類型和農業生產活動的基礎性知識。首先需要考生知道發展海水養殖業應該在淺海地區,①地區地處現代河床、沙洲;②地區位于沖積、海積平原;③地區處在侵蝕丘陵,只有④地區位于淺海地區。第11題命題視角從對地貌類型與經濟發展的探究,轉移到了居民點的建設與防范自然災害的分析上。因為甲地地處平原,距離山區較遠,發生山體滑坡的可能性極小;甲地距離海岸線較近,沿海地區地形平坦,受海洋潮汐侵襲的可能性很大。
Ⅱ.非選擇題
36.(36分)圖7所示國家人口稠密,經濟以傳統農牧業為主,森林覆蓋率為29%。完成下列要求。
(1)簡述該國地形、地勢特點。(4分)
(2)推測該國降水特點及成因。(10分)
(3)分析該國水能資源的開發條件。(12分)
(4)說明該國面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及人為原因。(10分)
答案:(1)(絕大部分為)高山地區(山地),北高南低,地表高差懸殊(山高坡陡)(2)特點:(除北部高山地區外),年降水豐富(降水量多),集中于夏(雨)季。成因:夏(雨)季,西南季風從印度洋帶來的豐沛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豐富)。(冬季受東北季風影響,降水較少。)(3)(山高谷深)河流多,水量大,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經濟投入不足,技術力量缺乏(4)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森林破壞和水土流失。人為原因: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經濟落后,傳統農牧業發展生活能源需求(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很大)。
解析:第(1)問是對該國地形、地勢特點的分析。考生經過對經緯網的數值和多座8 000m以上的山峰以及南部邊緣200m等高線等地理信息的判讀,判別出該國是南亞的內陸山國尼泊爾。北部大致呈東西走向的高山是世界上最雄偉的喜馬拉雅山,南部邊緣小于200m的地區是恒河平原的北部地區,說明該國地形以山地為主;眾多自北向南流的河流佐證了該國地勢北高南低的特征。第(2)問是在第(1)問基礎上推測該國的降水特點及成因。該題要求考生將所學地理知識進行整理、重組和運用,需要考生從多角度、多層面去分析,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知識遷移和邏輯推理能力。第(3)問在前面分析地形和降水特點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該國水能資源的開發條件。考生正確理解“水能資源的形成條件”和“水能資源的開發條件”是答好該題的關鍵。水能資源的形成條件只與自然條件有關,而水能資源的開發條件不僅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也受到社會經濟因素的制約。因為該國山區面積廣大,河流眾多,降水量豐富,所以水能資源豐富;但是該國是一個傳統的農牧業國家,經濟不發達,資金投入不夠,加上科技水平低,故水能開發程度較低。第(4)問論證和探討的問題主要是生態環境問題。分析、闡釋這一問題,需要考生明確生態環境問題包括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森林銳減、風沙危害、土壤次生鹽堿化、河流斷流、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荒漠化、水源枯竭等問題。該問在考查考生“調動和運用知識”、“論證和探討問題”等相關能力的同時,也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地理思維水平和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的能力。該國地處山區,降水量豐富,人口稠密,經濟以傳統農牧業為主,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大,所以,該國面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有水土流失、滑坡和泥石流、森林破壞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
39.(60分)根據相關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四
田納西河流域位于美國東南部,氣候溫暖濕潤,山青水秀,森林繁茂。19世紀后期起,流域內人口激增,開發利用強度加大(圖8),致使環境惡化,水旱災害頻發,生產成本不斷攀升。到20世紀30年代初,該流域人均年收入只及美國平均水平的45%。1933年開始,在田納西河管理局的統一協調和嚴格管理下,實施了以治理田納西河為核心的流域綜合整治和開發(圖9),取得了全流域水電、火電、核電并網供電,合理利用土地,治理污染,改善水質,發展旅游業等一系列效益。到20世紀80年代,該流域人均年收入已達到全美國的平均水平。
(3)分析圖8,說明田納西河流域早期開發利用對環境的影響。(10分)
(4)依據資料和圖9信息,指出對田納西河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說明其效益。(10分)
答案:(3)擴大種植面積,開礦亂開濫采,用木炭煉銅導致森林砍伐、植被破壞,造成水土流失(加重);高強度利用耕地導致土地退化;大量排出含SO2的廢氣,不僅污染大氣,還會形成酸雨污染土壤和水體,影響生物生長。(4)修筑了(多座)水壩、(多處)船閘和港口。取得了防洪、改善通航條件、提高運輸能力的效益。實現了對全河的統一管理和梯級開發。
解析:第(3)問要求考生從“擴大種植面積”、“高強度利用耕地”、“亂開濫采”、“以木炭為燃料”和“排除大量含SO2的氣體”等信息中分析早期開發利用對環境產生影響。由于擴大種植面積、亂開濫采礦山,用木炭煉銅都會導致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壞,造成水土流失加劇;由于高強度地利用耕地必然會導致土地退化;由于大量排放含SO2的廢氣,不僅會污染大氣,還會形成酸雨污染土壤和水體,影響生物生長。第(4)問以圖9中提供的8個大壩和船閘、7個港口等信息告訴考生對田納西河流域的后期綜合整治采取的措施是修筑了(多座)水壩、(多處)船閘和港口。水壩、船閘和港口的建設可以增強防洪能力、改善通航條件、提高運輸能力、增大發電量、擴大灌溉面積、發展水產養殖業和旅游業等,進一步發揮其綜合效益。因而實現了對全流域的統一管理和梯級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