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回顧試題,整理思路
二、地理試題簡要分析
1.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區域地理相結合
試卷體現了區域地理搭臺、系統地理唱戲的命題思路,綜合了氣候、等值線、自然災害、河流的水文特征、人地關系、地球運動等,表現出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和區域性兩大特征。
2.強化文科綜合能力
試卷中的材料突出了新穎性、現實性、創新性、時代性,尤其是對學生信息解讀的能力要求較高,信息的獲取、答案的來源均要取自圖像信息,調動知識也要聯系圖像。
3.強調主干知識考查
試題通過引用課本以外的圖像和素材,如尼泊爾圖像的加工和改動,形成了在新情境下的設問與考查,試卷中出現的人口、氣候、人地關系、等值線、自然災害、河流的水文特征、地球運動等全是考綱中要求的主干知識。
4.題目設置簡單,沒有區分度
尤其是選擇題的設置簡單,基本上沒有多少難度,一般的學生均能作答,并能從圖像中直接獲取信息和答案,不需要調動知識。
5.知識的考查重復
生態環境這一問題在試卷中多次出現。地理36題的第(4)問,歷史39題的第(1)、(2)問,政治39題的第(5)、(6)問,都是考查的人地關系,學生在解答39題的第(1)、(2)問時都不知道是考地理還是考歷史了。并且,36題和39題均有對河流的考查。
6.答案設置不夠完善,知識結構較混亂
對尼泊爾水能開發不利條件的分析中,只給了經濟投入不足,技術力量缺乏或經濟落后、錢少、財力不足、投入少也可,其實,不利條件不僅僅是只有兩點,如生態環境脆弱;距離電能消費市場較遠;交通不方便;開發難度較大等答案也應該可以,答案片面,使得考生不容易得分。
三、2009年地理高考復習的啟示
1.狠抓基礎主干知識,形成知識網絡
對于像四川2008年這樣的試題理應得高分,實際情況仍然不容樂觀。文綜的高分很少,表現出基礎知識不扎實、知識結構不完整等問題。所以,教師在復習備戰中,應重視學生的基礎知識儲備,使學生腦海里能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結構。
2.重視考試中出現的問題,改進教學
教師在試卷批改中要及時記錄、統計學生在考試中出現的問題,如語言表述、知識性的錯誤、空間定位的準確性、邏輯思維的完整性、能力把握的欠缺、圖像的解讀不到位等,要及時地解決問題。
3.強化能力訓練,讓能力扎根學生頭腦
文科綜合四項能力和地理單科的十項能力要求,不是虛無飄渺、不著邊際的文字說明,而是要把它落實在課堂教學中、評講試卷中(主要使用歷年的高考真題),經常性的讓學生有意識地用文綜四項能力和地理單科的十項能力要求來分析,讓能力要求具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