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江蘇卷)地理試卷在全省師生的期盼中,終于揭開了神秘的面紗。新課改使得探索新高考命題變化趨勢成為江蘇教育研究者共同研究的熱點。2008年江蘇高考地理試題反映了高中新課改后學生學習的特點,反映了高中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在考查考生基本思維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增添了新的視角。高考地理除了具有選拔人才的作用之外,還應起到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銜接作用。2008年高考試題就充分體現了地理學科的基本思想方法,將專業知識與中學教材內容有機結合。本文在總結地理學核心思想的基礎上,對江蘇高考地理試卷核心思想的運用進行了評述。
一、地理學的核心思想
1.地域的差異性——地理學的本質
哈特向在《地理學性質的透視》中最早總結了康德-洪堡-赫特納提出的區域差異思想。后來,德國地理學家拉采爾開創人文地理學,地理學就一直關注區域差異—空間分析—社會理論研究范式的變革。自然和人文要素在空間分布上的差異性,是地球表層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差異性是在不同尺度和層次上進行,目標是建立在基于可變參數動態模擬基礎之上的未來情景模式。差異表現為空間結構、時間過程、組織序變、整體效應、協同互補相統一。
2.可持續發展——人文地理學的永恒主題
可持續發展意味著一場深刻的變革,是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的改變,是人類行為方式的變革,可持續的核心主要是人口、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當今世界人口爆炸、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嚴重,這些現象與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息息相關。
3.區域性和綜合性——地理學的載體
地理學向來以綜合性和區域性為主要特色,區域地理研究的重點是區域發展的條件、限制因素、發展潛力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區域研究要三大抓:抓經濟發展重點地區,抓貧困地區,抓遼闊的海洋、海域。
4.協調人地關系思想——地理學的核心
地理學探討人與自然的相互影響和反饋作用,是以地域來研究人地關系的。地理學在研究協調人地關系方面有著悠久的傳統。“人”是什么?人是指人口、經濟、城市和鄉村等。地是指水資源及生態環境各要素。《中國21世紀議程》所論即通過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以謀求全國和各地政治、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21世紀的人地關系將是人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這時的地理環境不是僅指自然環境,還包括社會環境和人工環境。人類的各項活動如農業、工業、聚落、交通等對自然環境造成了許多影響。
5.把握地理事物分異性和規律性——地理學發展的最終目標
地球運動的基本原理(地球公轉、自轉規律、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變化規律),大氣運動的基本原理(大氣的熱狀況、大氣環流、氣旋與反氣旋、鋒面),水循環運動的有關原理,地殼運動的基本原理,等值線分布規律,地質災害分布規律,洋流分布規律,氣壓帶分布規律,地價分布規律,地理事物的分異性和規律性等,多屬于成因原理和聯系原理,從而探討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與陸地表層生命物質過程研究。
二、2005—2007年江蘇高考試卷占地理核心思想的比例分析
從圖上可以看出:就區域性和綜合性而言,2007年考試比重最高,區域性成為地理知識的載體,區域成為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場所,區域成為學生發現、探究、評價地理問題的實驗室。凸現人本思想、可持續思想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2006、2007年地理考試內容比重不斷加大。分異性和規律性在歷年考試中比較穩定,2007年原理規律考試內容較少,難度稍微下降。可持續發展思想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已成為時代的主題。
三、2008年江蘇高考試卷占地理核心思想的比例分析
從上圖可以看出:強調地理依賴地理信息技術的支撐以外,強化地理思維能力的考查成為江蘇地理試題的亮點,區域性是地理事物永恒的載體。問題設計中隱含探究或討論人地關系,通過對一個過程問題的提出,分析這種過程問題的相關因素,然后對相關因素進行具體調查、分析,從不同的情境角度,綜合分析得到的結果,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考查要求地理思維的縝密性。
江蘇2008年高考地理試卷在注重分異性和規律性的基礎上,還強調與科學技術以及社會、生活、經濟發展的聯系,重視對過程與方法的考查,注重基礎知識與科學技術、社會實際相結合,問題解決過程與科學方法相結合,科學知識與人文精神相統一。命題素材把握可持續發展思維,盡量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試題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因此,作為中學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須正確地去面對高考,正確地理解課程改革與高考命題變化的關系,從高考命題變化中體會基礎教育改革的精神,從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去指導高考備考復習,把握高考改革、變化動向,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新課程地理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