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有一段精彩的講話:“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fā)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fā)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這就是教學中師生之間的“同頻共振”規(guī)律,即當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思想認識達到同一“頻率”的時候,師生之間的思維就會步調一致、達成共識,產(chǎn)生思維共振,同時也會使雙方的情感高度一致,共同處于興奮激動的狀態(tài),產(chǎn)生情感共鳴。這種“同頻共振”效應會使師生雙方都獲得巨大的成就感,實現(xiàn)最佳的教學效果。
一、學會“換位思考”是實現(xiàn)“同頻共振”的前提
所謂“換位思考”,是指人們在思考問題時,有意識地把自己的位置換到對方的位置,或把對方的位置換到自己的位置來思考。教學中教與學雙方,由于生活閱歷、思想認識、文化水平及所處角色位置不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較大的懸殊,這就常常造成了教學過程中師生正常交流的障礙,影響了教師策動行為的“有的放矢”。地理教學欲和諧共振,必須消解交流障礙,而要消解交流障礙,就應學會“換位思考”。“換位思考”有利于對學生學習心理的準確理解和對學生學習需求的準確把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四單元第四節(jié)“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中涉及到許多種自然災害,如火山噴發(fā)、洪水、颶風、海嘯、地震和泥石流等。在教材中詳細介紹的只有我國的洪澇災害,但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很希望了解其它不熟悉的自然災害,因此教師在課堂中可以用簡短的視頻讓學生初步了解這些災害的“威力”,具體分析則可放在選修課或校本課程中。另外臺風災害對本地區(qū)每年都有幾次比較嚴重的危害,學生對臺風災害的破壞性感受很深,因此課堂教學中,就可以圍繞臺風災害的危害和應對措施展開討論。因為對這個話題,學生有體驗就可能激發(fā)出熱情,有熱情就會積極參與討論,有討論就能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二、創(chuàng)設“同頻情境”是實現(xiàn) “同頻共振”的條件
“同頻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實現(xiàn)新課程中師生融合、思維共振、情感共鳴的最重要條件。如何創(chuàng)造這種情境,首先應有友好的、開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于參與、樂于參與、積極參與;其次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內容,根據(jù)“學生認知結構發(fā)展”的需要創(chuàng)設合理的、引人入勝的情境;再次針對不同的內容、情境設計形式可以多樣,如講故事、做游戲、展開辯論、角色扮演等,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
講到臺風災害時,可先讓學生了解臺風的成因和結構,然后針對臺風危害和對應措施創(chuàng)設情境、展開討論。首先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臺風從太平洋上沿一定路徑逼近本地區(qū)的動畫,并播放臺風來臨前天氣狀況的視頻和音頻,制造一種身臨其境的視覺和聽覺效果。然后分小組扮演四種角色進行討論,兩組扮演氣象播報員,播報天氣情況和臺風危害;兩組扮演市長,采取全方位措施,把臺風災害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兩組扮演記者,實時報道防臺、抗臺情況,并對市長的措施作出評價;還有兩組扮演普通市民,說說他們自己的防臺、抗臺措施,并針對自己的困難向市長提出要求或改進措施。角色不同,學生們就會站在不同的立場看待問題,從而讓他們更全面地認識臺風危害和防臺、抗臺措施。
三、巧用“思維暴露”是實現(xiàn) “同頻共振”的技巧
思維暴露有三種方式,其一是暴露教材編寫的思路、重難點和教學目標,讓學生有的放矢地進行學習;其二是暴露教師思維,即教師要讓學生了解自己鉆研教材、分析疑難、解決問題的實際過程,消減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神秘感,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能力,另外讓學生了解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手段,也有利于與教師配合;其三是暴露學生思維,教師應運用啟發(fā)、誘導的方式,使學生大膽地暴露自己的真實思維過程。暴露學生學習的思維過程,便于探明學生的思維動態(tài),尋找其學習中的困難和遇到的干擾,從而進行及時的反饋調整。有目的地暴露思維有助于教學雙方的相互了解和默契配合,有利于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是師生“同頻共振”的重要技巧。
在臺風危害和對應措施的討論過程中,雖然已經(jīng)創(chuàng)設了逼真的情境,分配了每個小組的角色,但有些小組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不熟悉,感覺無從下手,特別像市長這樣的角色要考慮的問題非常復雜,難度就更大。這就需要教師在組內分析的過程中深入各個小組,對小組成員進行指導,暴露一些常規(guī)的思路,引導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這樣才能使討論更加熱烈。另外討論的過程就是學生思維暴露的過程,教師要敏銳地捕捉學生的亮點或不足之處,并作出適當評價。
四、追求“合力效應”是實現(xiàn) “同頻共振”的關鍵
任何活動,只要不是個人行為,就存在“合力”問題,“合力效應”是群體意識在行為上的積極反映。成功的地理教學活動應使師生的教與學保持最大的一致性,進而達到“同頻共振”的最佳效能。“合力效應”的實現(xiàn)首先要讓學生喜歡地理課,明確地理教學的目標,并把教學目標內化為學生自己的學習目標;其次教師要充滿個人魅力,教師只有具備高尚的思想品格、淵博的文化知識、獨到的教學方法和杰出的教學能力才能吸引學生,贏得學生信賴,使學生自覺地配合教師,形成教學合力;再次要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反饋,及時消除教學隔閡,化解教學矛盾,使消極因素化為積極因素。當這三者在一種良好的教學情境中相互激發(fā)、互為補充,就容易使教與學雙方形成合力,達到“同頻共振”的最佳教學境界。
如在分角色討論臺風危害和對應措施時,學生容易出現(xiàn)角色竄位、跑題、關注面太窄、基礎知識錯誤等問題,使討論偏離主題、學生熱情受到打擊甚至討論無法繼續(xù)。此時要實現(xiàn)合力,就要發(fā)揮教師的積極作用。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把各小組按照一定的順序有機地穿插在一起,對討論內容和參與討論的同學及時給予評價,通過教師對課堂的控制和積極作用的發(fā)揮,促使生生、師生間合力的產(chǎn)生,高效完成學習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