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科自然和人文特色兼備,學科思維性強。在新課程背景下實施地理教學,必須去發掘地理課程在實現學生素質教育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相長教學”促進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一、教學相長,互動生成
新課程倡導組織富于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學習活動,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以問題作為知識教學的紐帶,把知識的認知掌握過程當作問題解決過程。即要把學習看作是獨立探索、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著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和批判意識,鼓勵學生對書本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贊賞學生的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與表達,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敢于創新的意識和習慣,從而使學生獲得知識、能力、態度和情感的全面和諧發展。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就是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智慧發現和解決問題。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創設某種情境,引發出所要“研究”的問題,并讓學生們在富于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學習中,錘煉思維,體驗求知的艱辛與快樂,增強自信心。問題可以由教師設置,也可以由學生自己發現。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或學生提出問題必須要有一定的思維含量,思維空間狹窄的問題不會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生生相長,合作提升
新課程要求教師應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之間的互相合作;要求學生之間應彼此尊重和支持,把對方看作有價值、值得尊重的人,這樣合作過程才能融洽,提高學習效率。討論時,如果有的同學出現差錯,不要互相取笑,應理解和鼓勵,給其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勵,才能促進彼此思維活躍,討論熱情高漲。同時要引導學生對共同活動的效率、以及自身和他人在合作中的表現進行評價,學會從中分析問題、總結經驗,明確發展方向和目標,增強彼此合作的自律能力,尋找提高合作效率的最佳途徑,不斷促進合作學習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組織學習小組時必須是“組內異質、組間同質”,要從性別比例、興趣指向、成績水準、性格特點、交往意愿、言語能力、組織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守紀狀況等各個方面綜合考慮每個學習小組的構成,為全班各小組間展開公平競爭創造條件。
三、學科相長,以石攻玉
學校教學是分科進行的,因此當教師成為某一學科的某一角色一旦確定,不少教師便畫地為牢,把自己封閉在專業學科知識的層面之中,不再涉及其它學科的知識。其實這種知識結構是單一的,而擁有這一知識結構的角色也是單一的,不能適應新課程的需要。作為新課程新理念下的教師一方面應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還要不斷學習先進的現代教育理論,并和其它學科相長,甚至融為一體,把握好各種情境下的角色。如理解地球位于近日點、遠日點的公轉速度時,需要開普勒第三定律等物理知識的輔助;分析生物循環時,需要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生物知識的鋪墊;探究全球環境問題時,需要溫室氣體、氟氯烴化合物、臭氧等化學知識的協助;求算太陽高度角、地方時等問題時,需要勾股定理、立體概念等數學知識的奠基;此外,語文學科中某些詞句的引用、政治學科中國際環境的剖析,歷史學科中歷史事件的明確,對于理解地理問題都能發揮重要的作用,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學科知識的交集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問題,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游走于地理學習之中,樂而忘返。
四、知行相長,學樂無窮
陶行知先生曾說:“教育與生活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我們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新課程也倡導要教給學生有用的地理,生活的地理。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盡量把地理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使學生有更多機會從周圍熟悉事物中學習地理和理解地理,把單一傳授知識的課堂變為學生學習生活的課堂,讓學生感受到學地理的樂趣。就現行的人教版新教材來看,導語引人入勝、圖文清晰精美、文字優美生動,教材安排了豐富的閱讀資料并設置了眾多的活動探究,這些都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地理內容為教師教學提供了一個個可以借鑒的“生活范例”,教師可充分引導學生從熟知、感興趣的生活事例出發,以生活實踐為依托,將生活經驗地理化,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煥發出地理課堂的活力。學習了必修二之后,可安排學生繪制一份地理小報,宣傳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學習了必修三之后,可安排學生撰寫一篇地理小論文,分析某些區域問題,提出可行性建議等。從“學地理”到“做地理”,把學生當成一個發現者,讓學生用各種感官充分參與新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做”中體會學習地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