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1.高中地理新課程的設計理念和思路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地理課程要反映地理學科發展、適應社會生產生活需要。”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是時代賦予高中地理課程的使命。
高中地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生活環境等不同需要;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因此課程的設計思路也非常注重與實際相結合,課程內容無論是地理環境還是人地關系,都與社會生活實際、自然緊密關聯。而課程形式則相應采取案例、活動等,留予研究性學習很大空間。
2.以往高中地理教學方式的弊端
以往高中地理的教學方式是以教師講授為主,輔以教具和多媒體來講解地理知識,構建地理知識結構網絡,學生通過練習鞏固知識,以求在考試中取得良好成績。整個教學過程以知識的獲取為主要目的,用機械性重復來實現教學目的。重接受和記憶,輕發現和探究;重課堂教學,輕實踐活動;重考試成績,輕能力表現;重教材內容,輕實際生活。這種做法束縛了學生個性發展和情感體驗,使其喪失學習興趣,制約思維的創造性發展,不能引導
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因此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以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可能性
1.高中地理新課程不以教材為惟一材料載體
在高中地理新課程中,書本已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惟一渠道,教材也不再是課堂的惟一材料,教學的終極目標是以教材為載體,使學生學會學習、適應社會,健康和諧地發展。因此,教師是教材的研究者和開發者,既要沖破教材的束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又要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帶領學生走向自然、家庭和社會。研究性學習可以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結合教材,從實際出發,將研究性學習與課堂內容相融合,可以給學生以充分的探究機會和廣闊的學習時空。
2.高中地理新課程重視實際研究過程
高中地理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注重學習研究過程,在過程中實現知識、能力、方法、情感、價值觀等的協調發展。將研究性學習用于地理課堂教學主要內容,引導學生注重社會、自然和生活實際,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尋找恰當的切入點,把方法的獲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并使學生達到心理深層次的成功體驗,從而獲得情感上的滿足,實現心理品質的良好發展,為主動探究、解決新問題,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奠定基礎。在能力提高的過程中,不僅包含著科學研究方法的習得,還包含科學思維的培養,一旦形成,不僅將有利于學科內部知識的同化,還將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知識和能力的相互融合,這個過程是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渠道,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
三、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嘗試
以高中地理必修課程中有關“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內容為例,說明結合地理教學內容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做法和效果。
1.研究課題的提出
(1)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可通過觀察、查閱資料,說出自己的結論及體會。
(2)依據教學過程的需要,該內容處于高中地理必修課程的開篇位置,往年單憑教師講解,沒有實踐活動,學生難以理解。通過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課堂學習與實踐探究相結合的教學,可以較好地突破教學中的難點,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2.研究性學習過程
(1)開題。在制定了詳盡的實施計劃后,對學生進行宣傳和動員,對參加課題研究的學生合理分組。能否設計出合理的切實可行的研究計劃,事關整個課題研究的進展和成敗。因此,開題是課題研究的關鍵一步,通過開題以確定具體設想和研究活動的框架等。教師輔導學生開題(如表1所示)。
(2)觀測。觀測對象:學校的旗桿、籃球架的影子。
觀測時間:每天的12點16分(北京的正午)。
觀測工具:卷尺、量角器、直尺、鉛筆、記錄本、手表。
在實施過程中出現問題時,教師及時進行個別指導。同時在測量的過程中,經常表揚、鼓勵,在學生有所懈怠的時候,及時提醒和激勵。
(3)推導規律。學生在原始記錄的基礎上推導出北京地區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有的小組建立直角坐標系,手繪影長的時間變化圖,推導北京正午太陽高度的最值,獲取規律。有的小組利用計算機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獲取規律。
(4)應用。三個小組選取了不同的應用項目和手段。第一組學生在北京地區多處選點,在居民區實測樓距,并通過計算得出理論樓距與實測樓距,比較判斷是否合理,進而分析原因。第二組學生擬定訪談提綱和調查問卷,進行入戶采訪,了解小區的采光情況。第三組則通過網絡、書籍和調查,了解太陽能在生活中的利用情況。
(5)建議。第一組和第二組學生提出如下建議:希望開發商能保證住戶基本的采光需求,小區的設計要有合理的樓距;住戶要了解自己擁有采光權,勇敢維護自己的權益;政府部門也要加強監管。第三組學生初期提出建議:目前太陽能熱水器的承光板角度固定,如能隨高度角變化而變化,將能提高太陽能的利用效率。后經調查,認為目前的太陽能熱水器完全能滿足消費者的溫度需求。因此,再次建議,如能開發家庭用的太陽能發電裝置,并將承光板設計成向日葵型,必將大大提高太陽能的利用效率,并能對改變大氣環境做出貢獻。
(6)活動評價。在學生進行了成果匯報后,采用學生自我評議、小組評價、指導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各小組進行評價。評價標準及級別如表3所示。
四、主要問題及對策
1.教師精力受到挑戰
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不能包辦代替,但要全方位進行指導。如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引導質疑、探究創新。同時還要做好學生的心理輔導,培養良好品質。教師在滿工作量的情況下,精力委實不夠,這就需要學校在政策上給予一定的支持。
2.教師需要集體合作
在研究性學習中,圍繞課題研究,教師指導的內容包括計算機知識、科研方法、各種專業知識、結題報告寫作、數據處理等各方面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從個體走向合作,集體對學生課題小組進行指導。這對教師來講,是一種工作方式的根本改變,需要學校加強教研室工作。
3.研究性學習需要校內外有機協調
學生在學校不能及時地上網查找資料,由于家長擔心孩子玩網絡游戲不允許在家上網,在社區調查中遇阻等。因此,需要爭取學校、家長和社會有關方面的關心、理解和參與,與學生一起開發校內外資源,實現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