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國中學地理課程設置概況
法國對地理教育十分重視,從小學第三年開始到高中畢業班,差不多每個年級都有史地課。在法國中學階段,后3年分為長期中學和短期中學兩類:長期中學的出路是升大學,考學士學位,其按學士學位分為5組,即A組(哲學和文學)、 B組(經濟和社會)、C組(數學和物理)、D組(數學和自然科學)、T組(農業科學和技術);短期中學分為工、農、商等科。不論是長期中學或短期中學,也不論是哪一組、哪一科,地理都是必修課程,僅長期中學T組最后一年不設地理課。
法國中學時期包括初中階段(四年)和高中階段(三年),從以下的初中和高中地理課程設置情況看,地理始終是法國中學階段必修課之一。在具體形式上,又與歷史(或與歷史、公民)合并成一門課程,類似整合課程結構,并實行質量較高的高中畢業會考和高考制度。法國初中階段地理課每周1.5個課時,主要涉及世界地理部分;其高中階段地理課每周2個課時,主要內容是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世界和法國以及我們生活的地方——地球。另外,法國教育部門,除為一般學生設置地理課程外,高中階段還分別為旅游方向、音樂舞蹈方向、科技方向的學生設置了專門的地理課程。法國中學7年,地理課程的時數約占中學總課時的6.5%。按教學計劃中的史地課總時數的一半折算,整個中學階段,地理總課時達每周12學時。
在課程順序安排上,法國中學地理是從自然地理到經濟地理、社會地理,從世界自然地理到法國自然地理,再到世界經濟和社會地理,知識結構體系相對比較完整,體現了其課程的系統性、邏輯性和簡約性,便于學生有效、經濟地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
在課程內容選擇上,法國中學地理內容中區域地理占相當大的比重,體現了法國對區域地理教育的重視。內容編排上采用:由區域地理知識延伸到系統地理知識,由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引入到區域地理知識,自然和人文相結合是一大特點。在區域地理中突出重點區域,尤以世界地理部分最為突出,只講授美國、日本、中國和俄羅斯4個大國的基本情況,而對于其它國家則按知識類別講授,便于學生掌握研究區域地理的方法,培養學生地理能力。
在課程結構編排上,法國中學地理將傳統系統地理內容與區域地理內容劃分為階段明顯又循環進行的內容體系和結構。其特點為:區域選擇上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內容上隨著年級增長,深度上有明顯變化。
此外,法國中學地理對于人類當前面臨的全球性問題,也給予相當多的關注,如“生態環境問題”、“人口問題”、“糧食問題”、“資源問題”、“世界海洋問題”、“世界裁軍問題”、“世界政局變化問題”等一系列人類當前所面臨的全球性問題都做了比較突出詳細的講授。它要求中學生能夠掌握“全球性問題”的概念,并能解釋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一些可行途徑。
二、法國地理課程設置的特點
1.整合不同科目,課程形式具有綜合性
法國地理課程在中學階段是必修課之一,初中階段在具體形式上,又與歷史(或與歷史、公民等)整合成為“史地”這門課程(高中階段實行分科教學),并按照這樣類似整合課程結構實施地理教學。由于歷史和地理在某些方面具有很強的相似性和融合性,特定的地理背景往往是某些歷史事件的歷史軌跡。因而法國將這兩門課融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具有合理的一面,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也有利于學生開拓學習的視野。但是,長時間將歷史和地理整合為一門課程,有可能使這兩門課程喪失其獨立性,不利于單門課程的發展,學生將很難真正區分這兩門課之間的差異,不利于學生學習地理興趣的培養。
2.重視基礎知識,課程結構具有完整性
知識是學科教學的主體。地理課程的設置應注重地理知識的主體性,做到全面、重點突出、難易適當。法國地理課程在初中和高中這兩個中學階段都是按照三大知識模塊即地理基礎知識、世界地理和本國地理的結構進行設置的。很明顯,法國地理課程設置比較重視地理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學生地理基礎性技能的培養。地理知識包括程序性知識和陳述性知識這兩種,地理基本原理和規律屬于程序性知識,地理特征和地理名稱屬于陳述性知識,地理基礎知識主要是程序性知識,而世界地理和本國地理主要以陳述性知識為主。其課程設置從自然地理到經濟地理、社會地理,從世界自然地理到法國自然地理,再到世界經濟和社會地理,突出基礎知識,結構體系相對比較完整清晰,利于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
3.重視地理素養,課程設置具有連續性
法國地理課程在前四年初中,后三年高中的中學階段,不論是長期中學或短期中學,也不論是哪一組、哪一科,地理課始終是學生的必修課之一。在法國,如何從生活和學習中獲取地理信息,加工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等一系列地理技能都成為每個中學生在其畢業之后必須具備的能力和素養。法國中學生在自己的整個中學學習階段都要和地理課打交道,地理知識的學習是相當連續的。這樣易于中學生學習地理興趣的培養、地理技能的掌握以及地理素養的形成。從這種連續性的課程時間安排上,無疑從政策層面上又體現了法國對地理教育相當重視,這種安排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
4.符合認知規律,課程邏輯具有科學性
法國地理課程在內容的安排上比較科學。它在初中階段,安排內容是世界地理,信息量大,具有空間性,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綜合能力,但學習起來并不太難;而在高中階段,則是開設關于地球的相關知識,法國地理知識以及相關聯的經濟地理知識,實用性強,要求學生具有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地理問題的能力,要求較高。法國地理課程設置是從自然地理到經濟地理、社會地理,從世界自然地理到法國自然地理,再到世界經濟和社會地理,層次明了清晰,體現了法國地理課程的邏輯性和科學性。
5.注重學生差異,課程安排具有差異性
根據表1的介紹,不難發現,A、B、C、D組和T組的地理課程設置安排明顯有差異。前者要求較高,課程內容安排多;后者要求較低,課程內容安排較少,更具側重性。究其不同之根本原因是因為兩大類中學所制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不同,前者學生基礎好,不但要完成中學學業還要繼續深造;而后者學生是在完成學業的基礎上能夠掌握基本技能,因此要求較低。這種課程設置方法既區分了學習不同專業學生的需要,具有明顯的專業指向性,同時,也考慮到不同學生由于基礎差異造成學習地理狀況差異,因而較為符合學生差異性教學規律。
6.緊扣時代脈搏,課程內容現代化
課程設置的現代化理念于20世紀60年代初發源自美國,它強調教學內容要著眼于充分反映現代科學的成就,課程設計要注重現代科學的基本概念與方法。隨著知識經濟的迅速發展,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實現課程設置的現代化,都把加快教育改革作為迎接21世紀的主要措施,課程現代化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教育界,受到各方人士的共同關注。法國在中學地理課程設置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其地理課程內容緊隨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步伐,將“世界主要強國”、“世界三大經濟力量”、“體現在洲級的個別世界地理問題”等一系列具有明顯時代性的地理熱點話題納入到中學地理課本中,將一個瞬息萬變的生動世界帶進了中學地理課堂。它呈現給學生的不再是枯燥無味的地理知識原理,而是與自己息息相關甚至近在咫尺的具體地理問題和話題,這樣大大縮短了地理課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這種課程內容的現代化無疑有利于中學生學習地理興趣的培養和分析解決地理問題能力的提高。
三、法國地理課程設置對我國地理課程的啟示
1.我國地理課程設置需要關注差異性
我國的中學地理課程主要以“大班”為模式進行講授,不同學校不同學生開設的地理課內容都是相同的,地理課程的設置趨向大同化,未充分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中學并沒有按照學生以后的發展如法國那樣分為長期中學和短期中學,考大學和上職業學校的學生所學的地理內容完全相同。這種設置方式沒有合理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不利于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和發展。畢竟不是所有學生以后都是上大學、考取學士學位的,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要進入職業技術學校學習,成為專項技術人才。對于這一類學生地理課程內容設置則需要更趨向技能化和基礎化,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地理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培養未來公民地理素養”的課程目標,才能促進地理學科健康發展。
2.我國地理課程設置需要注重連續性
我國現有的中學地理課程設置是不連續的。在我國,初中第三年沒有設置地理課,學生對初中地理課程的學習主要是集中在前兩年,在初三這個學年學生學習地理出現了“斷層”現象。學生在正式進入高中地理課程的學習之前,由于遺忘等原因,他們往往需要對初中地理知識加以復習和補習,才能逐漸適應高中地理課程的學習。我國很多地區高中第一年,教師往往需要為學生補習初中地理內容,這也反應了上述初中地理課程設置出現“斷層”的不良影響。另外,由于我國中學地理課程設置的間斷性,使得我國中學階段對地理課程的評價也出現了一定偏差。特別是在高中階段,由于高考時理科類學生不考地理,造成有些學校自行改變教學計劃,把高中分為理科班和文科班,理科班不開設地理課;有些地區甚至高一不開設地理,從高二才開設地理課。這些現象直接影響了地理教學的正常進行。地理課程在我國整個中學教學過程中設置的連續性不夠強,其直接影響是中學生學習地理不夠連續,容易造成對已學地理知識的遺忘,人為地增加了學習地理的難度,不利于學生學習地理興趣的培養,也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更不利于地理學科的健康發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