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繪圖——繪則熟
繪圖的目的在于訓練學生對各類地理圖像的敏感度。讓學生動手模繪教材或試題出現的各類圖像,繪圖過程中學生需仔細觀察各類圖像的構圖細節,提取各項構圖信息,而后才能完成繪圖任務,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動手能力,為析圖打基礎。
學生根據已知圖像,并閱讀相關圖像的文字材料來模繪簡圖,一般不要求嚴格的比例系統,大致以整圖畫得逼真且比例協調、地理事物經緯位置及相對位置畫得準,地理數據表示科學即可。如一般政區圖和專題地圖,模繪關鍵在于區域輪廓和區域地理事物的空間定位是否準確。繪圖時先要進行區域經緯框架的構建,再繪區域政區的輪廓,最后按大致經緯位置布局區域地理事物。此類圖像是模繪的重點,應該多畫,初學時要堅持一天一圖。又如,等值線圖圖源更多的是從地理習題中選取,繪圖前應細讀題目,注意等值線的地理意義、數值、單位等,而后繪圖。一般先繪底圖,再布線,要重點注意各等值線的數值大小、走向、彎曲方向、彎曲位置、極值位置、疏密狀況等,準確布線。等值線圖類型雖然多樣,但規律性很強,所以并不要求多畫,大致每一類圖選繪較典型的一兩幅便可,關鍵在于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統計圖的重點模繪是以坐標系為構圖載體的各類曲線圖、折線圖、柱狀圖、點狀圖等。繪圖前應理清各坐標所表示的地理要素、附值范圍、數值單位、數段差值等,再依據原圖進行繪圖,注意數據的準確性。
二、析圖——析則活
析圖的目的在于讓圖“活”起來,提取圖像所要表達的地理信息。各類圖像都有其“破解”要領。如對一般地圖的分析,可概括為5個步驟:①“有什么”,地圖主要展示哪些地理事物;②“在哪里”,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和相對位置信息;③“為什么”,地理事物分布及差異分布是何原因;④“何關聯”,各類地理事物的形成與分布有何內在的因果關聯。⑤“怎演變”,區域地理環境或地理事物的演變趨勢如何。
又如,等值線地圖的分析需注意區域底圖和等值線的結合。區域底圖的分析主要提取區域空間位置信息、區域自然及人文特點等,用于綜合分析等值線分布原因和區域差異。分析等值線本身,主要還是關注等值線的數值特點(如數值大小、數值遞變規律、極值位置)和線的特點(如走向、凹凸方向、彎曲情況、疏密差異、局部閉合)。學會運用等值線的一般規律協助分析:{1}布線原則——同一幅圖上,相鄰兩等值線之間的數值差為0或相差一個等值距;等值距全圖一致;{2}數值大小判斷原則——“同線等值”;彎曲區域數值判讀:“凸向高值為底值,凸向底值為高值”;局部閉合區域數值判斷:“大于大的、小于小的”;{3}熟練掌握各種等值線模式圖,如山脊、山谷、山頂、鞍部、陡崖、峽谷、平原、盆地、山地、河谷、高原、高壓脊、低壓槽等的圖形。
三、比圖——比則明
比較地理圖像這一要求,主要是在同類圖像之間和同幅圖像內部中進行,其過程是進行地理圖像的圖像形態對比和圖像內涵(表示的地理事象)對比,提取相似性和差異性,以期達到對地理圖像及其所表示的地理意義有更全面、深入、透徹的理解。
其實,在進行辨圖時已經初步對各類圖像進行簡單的對比,這里所要強調的比圖,主要是針對地圖、等值線圖、地理景觀圖。
1.地圖比較的幾個內容:{1}地理位置(經緯、海陸、經濟地理位置等)的比較;{2}政區輪廓或形態比較;{3}地理事物或現象空間分布比較;{4}地理事物或現象空間分布的地理原因比較;{5}地理環境的演變趨勢及其成因比較。
2.等值線圖的比較:首先做等值線底圖比較,進行一般地理信息的收集對比,如位置、輪廓、地形、氣候等;其次,進行等值線的比較,包括線的數值、走向、形狀、組線的疏密、局部形狀(彎曲、閉合或相交等);最后,比較等值線的布局成因及影響。
3.地理景觀圖的比較:地理景觀圖可以提供最直觀形象的地理信息,但能反映的區域范圍、時間范圍有限。因而,如能收集更多的地理景觀圖,并且把它們按照內容歸類或按時間排序,而后進行比較學習,將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當然,景觀圖的比較,對觀察能力要求較高,對于景觀的細節要注重,如建筑景觀的對比,要注意建筑外觀、朝向、屋頂形狀、建筑材料、窗戶大小等,植被景觀更要涉及到季相差異等。
四、組圖與說圖——創新與融合
學習地理圖像的終極目標是希望達到積極創新和應用自如的境界,為提高地理學習能力、發展地理素養服務。
組圖屬創新階段,要求學生能通過收集掌握的圖文資料,創造性地生成地理圖像。此時的地理圖像可實可虛,關鍵是腦中有圖、綜合成圖、圖文一體。其過程可概括如下:以區域底圖為載體,以地理示意圖所展示的地理原理、過程、規律為依據,以各類圖像、文字材料、實際地理事象為參考,成就所需要的地理圖像。
說圖屬純熟應用階段,要求學生脫離課本,甚至脫離部分圖像,盡量運用回憶、聯想、推理、演繹的方法描述地理圖像的內涵與外延,其本質就是對地理圖像的講解。說圖程序可以概括為據文說圖、據圖聯圖、據圖聯文、圖文互譯、信口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