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高考這塊試金石,我對高三地理學科備考有了全新的認識。其中有些正確的策略幫助我在考場上穩住陣腳、冷靜思考,還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讓我吃了苦頭。特借此文逐一道來,與學弟學妹們分享。
一、廣開知識渠道,注重生活中的地理知識積累
地理是一門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我們不僅僅能從教科書上學到知識,還能從日常閱讀與觀察中掌握很多課外地理常識。這個其實屬于老生常談了,每個地理教師與歷屆高考成功者都會強調這一點。但學生往往因為覺得這個過程比較持久并且難以迅速看到效果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其實,如果真的做起來也十分簡單有趣。如訂一本與地理有關的雜志,看電視時多看看“探索發現”等科普類的頻道,與家人旅游時詳細了解一下當地的地理特征。久而久之,我們就會驚奇地發現很多地理題目都可以聯系積累的生活經驗,從而有了全新的解題思路。并且,由于這些知識大多是親自經歷的,有著特定的情境,我們一般印象深刻,難以忘記。我個人在這方面的功夫做得還是比較多的。可能也是受興趣驅使,我每次看到與地理有關的資料都會特別留心。我不會專門查找地理課外知識,但當知識送上門時我會做出有效的分辨,并有意識地在腦中留下印象。這樣一來地理學得較為輕松,考試時也可以占得先機。此次高考試題中就有很多這方面的考查。例如,有一題是辨別呼倫貝爾草原、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和撒哈拉沙漠幾個地方的傳統住宅特點;有一題問某地房屋墻壁很厚,門窗多達二至三層,該地的氣候類型最有可能是哪種;還有一題考查適宜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季節。這些問題都很難直接從課本上找到答案,但如果在生活中做一個地理知識的有心人,這些題就都會成為對我們有利的送分題。
二、注重課堂效率,打好堅實基本功
自然地理部分因為涉及到計算、邏輯推理,往往會讓不少文科考生不知所措。其實,真正到了考場上就會發現,考試題目遠沒有平時練習那么難。一類題目只不過是課本基本主干知識的舊貌換新顏,看題即可知答案,另一類是地理基本原理的靈活運用。無論是哪一類題,都可以通過平時理清思路,串起知識點進行系統、有效的備考來應對。十分幸運的是,我的“X”科地理老師就很擅長梳理自然地理部分的思路。她總以最清晰明了的方式講述地理原理,讓學生們能很好地消化吸收,節省了很多課余時間。高考后,同學們也都普遍反應凡是涉及到自然地理的部分都是相對來說最容易處理的,沒有帶來絲毫困難。我相信,無論哪一個老師,都有他特定的思路,只要我們把握課堂的40分鐘,開動腦筋,肯定能提高復習效率。而對于一些難點問題,如太陽高度角計算、時區計算,我們決不能存在畏懼心里,要花課余時間琢磨一下,在一開始就弄明白,避免日后反復糾纏。
三、調整心態,積極面對高考
每一屆的高考都會有很多平時成績位居前茅,高考卻馬失前蹄的例子,也可以聽聞一些平時默默無聞,高考卻一鳴驚人的超常發揮者。出現這種情況看似偶然,實際上與應考者的心里狀態不無關系。而地理又是一門高風險的學科,需要我們從一開始就有意識地針對性訓練。如過一個充實有意義的高三備考生活,通過體育鍛煉培養堅韌的精神;多與老師交流,緩解不自信的緊張情緒;認真對待每一次大型考試,積累實戰經驗。在最后的沖刺階段,也千萬不能有所松懈,要做到天天看地圖,日日找題感。只有平時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帶來高考最后的成功。
四、全力以赴備考,不留任何遺憾
此前講的大多是成功的心得,這里也要談談我備考中存在的不足,希望大家引以為戒。我估計高考中我的問答題因為表述問題失分較嚴重。我平常在做練習時就沒有十分嚴格地要求自己,往往是一道題見到思路就簡單地寫兩筆,沒有注重思維的嚴密性與多樣性。廣東卷中33題,背景材料是20世紀80年代,我國在沿海設立了一批對外開放港口城市,開啟了外商在中國大規模投資的序幕。其中第三小題要求分析外商在東部投資的原因。這一題分值高達8分,但我在作答時由于有些緊張,思維不夠靈活,只能想出3點,并且有重復的嫌疑。最后一對照標準答案讓我后悔不已,因為最為基本以及重要的自然條件優越這一點我沒有想到。試想如果我平時就能多鍛煉自己在有限時間內發散性思維的能力,應該也會積累足夠的經驗以供考場使用。
另外,我在時間安排上也缺乏合理性。平時做練習,往往因沒有大考的氛圍,過于追求速度,2個小時的卷,一個半小時就做完了。而面對高考心存顧慮,不敢放手作答,自然時間上容易出問題。我一開始答題為了不給自己壓力,寫得慢慢悠悠,導致最后幾道題答的有些匆忙,沒有更加認真的審題。希望同學們吸取教訓,不要重蹈覆轍。
以上即是我在2008年高考中摸索到的一些經驗。其它還有一些更為基本的平時備考方法,如畫地圖、做歸納,同學們都耳熟能詳,我就不一一贅述。在文章的末尾,我想告訴仍未參加高考的學弟學妹不要懼怕高考,而要把它當成幫助你通往人生更高目標的墊腳石,好好珍惜。▲
作者簡介: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2008屆畢業生,現就讀于美國格林奈爾大學。高考總分630分,地理單科1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