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調查訪問的意義
構成農業生態環境的主要因素包括植被、土壤、水分、大氣和地形等,它們之間存在著辯證關系,各個因素相互影響,形成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構成環境的因素與生物有機地聯系起來,就構成自然界里的農業生態系統。
福建省尤溪縣西城鎮為多山地區,平原極少,這里有廣闊的坡地。通過調查、訪問西城鎮坡地的農業生態環境,可以了解這里的農業生態系統是否保持平衡狀態,懂得構成農業生態系統主要因素間的辯證關系,從而提高對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特別是保護自然重要性的認識。
二、調查訪問的主要內容
1.森林方面
森林是構成自然環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坡地的林木種類和數量等狀況應當作為調查訪問的重點。調查內容包括這里現有林木分布面積、主要樹種、長勢以及林業發展規劃等。首先,需要計算出該鎮森林的覆蓋率。森林覆蓋率的計算方法是:如某一片坡地有森林60畝,其土地總面積為600畝,森林覆蓋率則為10%。一個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森林覆蓋率應在20%以上。坡地森林覆蓋率的變化,是分析這里自然條件改變的重要依據。其次,要知道當地森林的興衰狀況,還要通過訪問,了解該鎮以往各個時期當地林木的數量、種群、分布情況以及遭到破壞的人為原因等。
2.土壤方面
土壤是發展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要到坡地進行實地野外調查,了解該鎮土壤的類型、結構、濕度、顏色、質地、厚度、有機質、PH值、土壤流失和土壤改良以及造成水土流失的人為原因等方面情況。
3.水文、氣象方面
除了到該鎮氣象站收集氣象資料外,還要訪問當地老農,了解該鎮歷史上的旱、澇災情,到野外調查河流、塘堰、井、泉等水源方面情況,如水量、水的性質以及地下水埋藏情況。
4.地質與地形方面
巖石是土壤母質基礎,要了解該地巖石的類型、風化程度;要調查地形的形態,地面坡度,陰坡或陽坡,坡地上溝谷與河流的數量、分布及溝谷切割地面的程度等方面情況。
5.動物方面
森林的多少,直接關系到動物的生存和發展;反之,動物的數量及種群等情況是森林變化所引起環境改變的反映。通過訪問了解當地歷史上和現在鳥類、昆蟲、蛇類、野獸和魚類等主要動物的種類、數量以及它們遭到滅絕或減少的人為原因。
三、調查訪問的基本方法
1.收集當地土地面積、耕地面積和農、林、牧、副、漁的基本資料,人們收入增減情況。據調查訪問,在該鎮的土地面積中,林業用地占82.6%,耕地面積占7.1%,人均占有土地面積是福建省平均水平的2倍,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林業用地多,為該鎮林業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但是,由于耕地比重小,加上人均耕地面積有逐年下降的趨勢,今后在農業生產上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做到地盡其力。
2.通過訪問老農民及查閱尤溪縣縣志,了解歷史上當地自然條件的變化情況。該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日照充足,但氣候存在差異現象。從地形上看,位于河谷(坡底)自然村的氣溫高于山地(坡頂)自然村的氣溫,從歷史上看,三十幾年來,氣溫有較明顯的升高,尤其是冬季,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這里的冰期每年長達約一個月之久,冬季水田結冰是常有之事,近二十幾年來,這里再也沒有發現結冰現象了。
由于人們一些不合理經濟活動的原因,三十幾年來,該鎮河水由清澈逐漸變混濁,河塘由深逐漸變淺,河水水位季節變化更大。
由于地形的影響,山坡有利于林木生長,河谷(坡底)對雙季稻和亞熱帶經濟作物生長十分有利。這種氣候差異便于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發展具有山區特色的農業生產。近年來,文峰自然村利用高海拔的氣候資源優勢,建立反季節蔬菜生產基地。但近二十幾年來,洪澇、干旱對農業生產的負面影響很大。
3.野外實地觀察。首先,選擇調查區的最高處(如西城鎮的九阜山),縱觀那里地形特點、林木分布、水源多少、作物長勢和聚落布局等。其次,縱穿或橫穿該調查區,觀察沿途的土壤、林木、草地、莊稼及水土流失等情況。最后,分別選一農作物長勢最好和最差點,詳細探討其原因并研究各自然要素之間或自然要素與人為因素之間的因果聯系。
四、調查訪問的綜合分析
通過調查訪問,獲得了很多與坡地區域有關的資料和感性認識,為我們認識該坡地區域的農業生態環境提供了依據。我們通過討論、研究、總結,從而進一步了解了坡地自然生態規律,鞏固并加深了所學的農業地理環境和生態系統方面的知識。農業生態環境的優劣以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和作用,往往是通過目前農業生產的現狀表現出來。因此,要從現實入手,從歷史找原因,全面分析,才能總結出人類的生產實踐活動干預環境的經驗教訓。如西城鎮山連村有片坡地,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前,農業生產狀況很好,然而現在出現了不旱就澇的災情,農業生產水平下降通過調查訪問,了解到這一帶在1958年“大辦鋼鐵”以前,森林覆蓋率很高,多山的地形,為樹木的生長提供了優越的生態環境,森林茂密成為福建省自然景觀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五十年代大煉鋼鐵,大肆毀林,七十年代農業學大賽,又大面積開荒,現在除了農耕地外,盡是荒地。抓住這個關鍵問題,運用生態平衡的觀點,分析森林遭到破壞后引起的一系列環境因素的變化,使我們懂得,毀壞林木導致了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貧瘠、水土保持能力大減,造成農業生產條件變差。由此可見,毀林開荒對坡地帶來的危害。應當退耕還林,貫徹以水土保持為中心的治理方針,走以發展農業為主、糧、林、牧結合的路子,使坡地植被覆蓋率迅速提高。這樣,惡化了的農業生態環境才有可能轉化。討論分析后,為了加深理解和鞏固調查訪問的成果,還應及時撰寫調查報告或小論文。▲
作者單位:福建省尤溪一中(36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