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服務業高度集聚于國際化城市,更集中于其中心區域。文章首先對現代服務業集聚區進行明確定義和內涵分析;然后從服務經濟、集聚經濟和當代信息技術三個視角構建綜合分析框架,研究大都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形成機理;最后,以上海浦東陸家嘴金融服務業集聚區為例,介紹區域產業集聚發展情況,并應用前文構建的分析框架深入分析該集聚區的形成機理。
關鍵詞:服務經濟;現代服務業;集聚區;信息技術
一、引言
20世紀80年代,以金融服務業的全球化擴張為核心,服務。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在國際間的交易迅速增長,也就是服務貿易在全球范圍內崛起。這種以金融服務業為核心。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全球產業結構,使得一些國際大都市的內涵發生質的變化,更新了它們在生產、服務、市場和創新上的形態,尤其是企業兼并和收購的國際化與大規模的資金國際融通,使得這些城市以趨向決策和管理為中心內容。在全球經濟活動中表現出一個“中立”的協調人。現代服務業在空間區位上的高度集中,生成了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產業結構。

大都市版圖由于一些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存在,形成了色彩斑斕、塊狀明顯的“經濟馬賽克”。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崛起既是服務業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城市經濟功能提升、區域競爭優勢提高的客觀必然。大都市高技能的勞動力市場、完善的商業服務環境、專業化的信息交流,都有助于凝聚相關產業集群的形成。以中央商務區(CBD)、產業園區為代表的一系列服務業集聚區的發展促進了經濟要素集聚。強化了城市和區域的吸引力與對經濟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加快了城市經濟的國際化步伐。目前,世界上許多大都市把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發展作為增強城市國際競爭力的十分重要的戰略舉措。
二、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內涵分析
一般認為。產業集聚的定義是指特定產業及相關經濟活動在特定區域的集中。該定義強調產業空間集聚與區域專業化并存。這已成為目前城市和區域經濟分析中大量引入的報酬遞增原理的基礎。當前,有關產業集聚的討論實際上綜合了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發展理論、技術經濟學研究等眾多學科的研究成果,各個學科從不同角度分析產業集聚現象,形成不同的概念,如(新)產業區(New in-dustrial district)、產業集聚區(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dis,trict)、產業綜合體(Industrial complex)、空間集群(Spatialcluster)、中心城市綜合體(CUC)等等。馬庫森曾經撰文對產業集聚區按照空間形態進行分類,在“產業區”的術語下,對不同產業集聚的形成演化機制作了一個全面的總結。戈登從理論淵源的角度把產業集群歸納為三種基本模型:純集聚經濟模型、產業綜合體模型、社會網絡模型,它是從主流經濟學之外發展起來的,比較側重社會層面。戈登作為歐洲創新環境學派的重要成員,最終把產業集聚涉及的各種思想歸到“創新環境(Innovation Milieu)”這一概念下,與作為經濟法學者的馬庫森對“新產業區”概念的處理相似。
本文對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定義是:某一或某幾個現代服務產業及其相關產業內,眾多既合作又競爭的現代服務業企業與相關支撐性機構(包括大學、研究機構、政府部門和中介服務機構等)在一定地域集聚,它們之間形成了分工與互補、競爭與協作的生產和創新網絡,這種網絡深深地根植于當地社會文化環境之中,進而形成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經濟綜合體。
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定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由一群彼此獨立自主,但相互關聯的企業組成。(2)大量存在的中介組織、公共服務機構和政府部門為產業發展提供支持和保障;(3)集聚區內的企業之間都存在競爭與協作關系;(4)集聚區內具有明顯的經濟外部性;(5)創新是產業集聚區經濟發展的源泉和根本動力;(6)產業集聚區內的產業系統與當地社會、環境互動和協調發展。
三、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形成機理
本文從服務經濟、集聚經濟和信息技術三個視角構建理論分析框架,探討大都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形成機理,分析框架示意如下圖。服務經濟視角,從宏觀層面分析當前大都市的經濟服務化特征;集聚經濟視角,從微觀層面分析集聚區內部企業集聚的驅動力;信息技術視角,主要探討技術因素對城市經濟和城市形態產生的影響作用。
1 大都市服務經濟的發展。過去的50年中,城市人口增加了3倍,世界人口的高度集中和城市的迅速發展,使得全世界的平均城市化率接近50%,城市的地位與作用相應增大。當經濟活動的全球擴散和全球一體化促進經濟活動高層管理與控制逐步空間集聚時,一些基礎設施和區位條件好、能級水平高的大都市就成為各種要素極度集聚的節點。國際化大都市的集聚功能、管理功能、服務功能和創新功能通過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來實現的,城市的現代服務業越發達,就越具有區域性和跨區性的城市服務功能。現代服務業高度集聚于國際化城市,更集中于國際化城市的中心區域,生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產業結構。
早在1968年,美國經濟學家V.Fuchs在他后來成為經典名著的《服務經濟》一書中指出:“我們現在處在‘經濟服務’之中,即在世界歷史上我們第一次成為這樣的國家,在其中一半以上的就業人口不再從事食品、服裝、住房、汽車和其他有形產品的生產。”富克斯的“服務經濟”理論于20世紀70年代得到發展而出現“后工業社會”理論,代表人物為丹尼爾·貝爾,他于1974年發表了《后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詳細分析了后工業社會的四個特征:(1)后工業社會是服務社會;(2)知識、科學和技術在社會生活中占主要地位;(3)專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具有突出的重要性;(4)價值體系和社會控制方式發生了變化。對于服務經濟的發展趨勢,英國學者在《有一次革命》一文中預測:到2010年,服務經濟將進入它的全盛時期,美國經濟構成中服務業將占90%以上。而服務貿易將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對象和主要內容。
進入20世紀90年代。由于服務業的迅猛發展,服務業本身也發生了變化,裂變出一個新的分類——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現代服務業通常指在工業化高度發展階段產生的,依托電子信息等高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采用現代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發展起來的。代表經濟發展方向的服務業部門簇群。現代服務業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和標志。
服務業在各國就業和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不斷加大,成為國民收入和就業增長的重要來源。發達國家的服務業占GDP的比重由1970年的58.2%提高到1999年的65.3%,服務業就業人數占國內就業比重在55%~75%之間;發展中國家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也上升到48.1%,服務業就業人數占國內就業總數的30%~55%。而在西方發達國家,現代服務業的增長速度超出了服務業的平均水平。1970年~1986年,美國現代服務業的產值與就業分別增長了173.3%和200.8%,遠遠高于同期服務業91.0%和85.3%的增長速度,也遠遠同于國民經濟的整體增長速度。
2 產業的集聚經濟效益。集聚經濟是一個含義豐富的概念,它源自集聚的概念,集聚既可以理解為一種現象。指經濟活動在一個相對有限的空間內大量集中的現象:又可以理解為一個過程。指企業間相互靠近的過程。城市經濟學對集聚經濟的定義是“經濟活動主體從一個已有的密集的通常是城市的社會經濟空間中得到的利益或成本節約(Frank Moulaea,1993)”。本文認為:集聚經濟可以理解為由于經濟活動的地理集中而產生的效益,也可稱為集聚經濟利益或集聚經濟效益。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工業化國家區域經濟中心的轉換和再形成方面的新發展。引起經濟學者相當大的興趣。Scott的觀點,在西方經濟中新產業區的主要驅動力,是增加的市場的不確定性和技術變化對于資本主義生產的福特制方式的挑戰。這導致所謂的“靈活的專業化”的新分工,大量的地方公司在相聯系的部門中群集、競爭和合作。經濟活動這樣就可集中培育創新,產生技術溢出效應,從而促進需求變化和市場沖擊的快速反應,降低交易成本。
Krugman沒有將新產業區起初的推動力追溯到預先存在的生產方式的危機。以他的觀點,集中可能由當地歷史中的“偶然事件”發起,重要的是繼起的累積因果關系。這種解釋過程中的關鍵催化因素是規模遞增收益——特別是不同形式的馬歇爾式的外部經濟,比如熟練勞動力的集中、專業化的投入供應和服務的發展以及知識的溢出效應。
產業集聚的根本原因在于集聚效益可以給區域內企業帶來較高的投資回報。不能否認。資源稟賦、區位優勢、交通運輸條件仍然是形成產業集聚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是這些傳統區位因素的重要性已經大大下降。當前,促進現代服務業企業集聚的主要的向心力,包括:區域的品牌效應、知識的溢出效應;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給;內部規模經濟,外部規模經濟;消費和生產結合的外部性;企業家能力產生的環境。
3 信息技術對服務經濟和城市空間布局的影響。相對于工業革命產生的工業空間,信息革命必然地使城市空間、特別是產業空間發生重組。信息化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方式,要求有效地收集和處理信息。從而創造新的經濟價值,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正具有研究開發、信息的交換與處理等功能的綜合體。
黃少軍認為,服務業作為一個大的產業部門。其發展與整體經濟增長的關系不是線性的。而是類似一個三次曲線的復雜關系,大體上存在兩個拐點。以1990年美元計,第一個拐點約在人均GDP1000美元~1500美元時產生,這之前的服務業是以流通部門的快速發展為主的“商業化”時期;第二個拐點約在人均GDP5000美元~6000美元之時產生,這之后的服務業是以信息業的加速發展為主的“信息化”時期。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服務部門的生產率,提供新的信息服務產品和更好的服務質量。是當前服務經濟重要的發展方向。
Caimcross等認為信息技術的進步將會極大的消除距離的障礙,從而會從根本上改變經濟活動的地理布局;Learner和Storper則認為信息技術對經濟活動地理布局影響有限。因為經濟活動越來越依賴于復雜的、不容易編碼化的信息交流,這些交流的基礎是信任和理解,而這是只能“交談”、無法“握手”的遠距離通信不能做到的。Ramirez的研究則發現,一方面。信息技術使得一些遠程工作成為可能:另一方面,信息技術正在使偏遠地區與城市的差距拉大。
現代信息通訊技術的發展使低層次的生產活動撤離城市的中心區域,但這并不代表著管理活動的分散,恰恰相反,由于管理層次和系統要求的提高,管理功能更趨于集中,集中在大都市的某些集聚區來統一管理和控制全球各地的生產活動。集聚區集中的信息基礎設施也同時為管理的集中提供遠距離通訊服務,更加促進跨國公司把總部和高級管理功能設在國際性城市的智能化辦公商務區中,通過現代化的通訊來指導和控制全球分散的生產集聚區中主要集中那些比較個人化的、具有高度客戶針對性、需要面對對面交流的復雜的信息交流工作。
四、案例分析——陸家嘴金融服務業集聚區形成
隨著上海市現代服務業的蓬勃發展,服務業呈現集聚發展的趨勢。出現了一些產業集聚區的雛形,如陸家嘴金融服務業、南京西路和淮海中路的商務服務業、五角場文教服務業、外高橋保稅區貿易服務業等集聚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處于黃浦江與浦東內環線之間,總規劃面積為28平方公里。啟動于1990年。目前,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已成為全國經濟流量最大、服務最完善的金融貿易中心,初步形成以金融貿易、專業服務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態勢。(1)金融業集聚發展優勢凸顯。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內國際、國內的銀行、保險、證券、基金和財務公司等金融機構高度集聚。形成龐大的、能夠輻射亞太地區的金融市場。至2005年底,已經360多家金融機構薈萃在陸家嘴地區,中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為5093.02億元和4336.17億元:金融機構的資產總額、各項貸款余額和存款余額占到全國外資銀行業務總量的一半以上,其業務輻射到全國及至亞太地區。(2)專業服務業發展迅速。陸家嘴地區集聚了大批能為企業提供專業、綜合、全球服務的機構,包括會計、律師、咨詢、廣告等有形服務的企業,還有能吸引包括融于跨國公司和國際組織機構內部的研發、創新、市場開發等部門中所有無形服務功能的機構。據不完全統計,至2005年底區內有法律、會計、信息、咨詢等各類現代服務機構1425家。
上海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快速發展,是與上海服務經濟發展、集聚經濟效益優勢,以及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分不開的。(1)2005年上海GDP達到9143億元,按常規匯率計算的人均(戶籍人口)GDP已經超過8400美元。綜合考察購買力平價匯率等因索,參照錢納里等經濟學家提出的工業化進程的一般模式,上海目前人均GDP水平大約處在工業化階段后期。接近于后工業化的早期。2005年,上海市經濟的三次產業構成為0.9:48.9:50.2,第三產業比重超過50%。服務業各部門得到較快發展,服務經濟初現端倪。(2)區域的集聚經濟效益優勢。完善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體系,促進金融服務業在該區域的集聚發展。形成中間投入品(或服務)共享,勞動力市場“蓄水池效應”。信息、技術和知識的溢出效應等顯著的集聚經濟效益優勢。作為浦東開發開放的一個核心主體和上海CBD建設的重點地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按照“東西一體”和國際一流、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的要求,從1990年~2005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83.52億元,形成溝通東西、輻射長三角和全國的現代化的城市基礎設施框架。通過增強電子化國際商務中心區信息設施能力,搭建基礎信息平臺、交易服務平臺和開發創新平臺等手段,優化運行環境。在形態上和功能上為金融服務業集聚區的形成和發展創造了一個比較完善的平臺和有效的空間載體。(3)隨著當代信息技術的興起和廣泛應用,現代服務業的空間布局呈現集聚與擴散并存的趨勢。對于需要面對面接觸、具有高度“前臺(Front office)”功能的現代服務業通常聚集于國際大都市的中心城區。金融服務業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有兩個顯著特征:首先由于利率、匯率和股市的頻繁變動,有關金融產品的信息與交易具有極強的時效性、復雜性、交易頻繁等特點;其次金融服務業屬于數字密集型行業,金融服務過程可以實現數字化操作。所以,金融服務業成為最適合網絡信息技術條件下集聚發展的現代服務行業。近年來。浦東陸家嘴地區在信息基礎設施、信息技術應用和推廣以及政府推進信息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對陸家嘴金融服務業集聚區發展的推動作用日益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