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吉林省為代表的中國東北地區與日本在經濟合作上具有較深的歷史淵源,日本是吉林省非常重要的貿易和投資伙伴。在當今世界區域經濟一體化浪潮和我國振興東北戰略進一步實施的共同推動下,以吉林省為代表的東北地區與日本在經濟合作方面具有廣闊的前景,雙方應該積極利用當前產業區域轉移的良好時機,加快促進彼此的經濟合作和共同發展。
關鍵詞:經濟合作;區域經濟一體化;振興東北
一、經濟合作的歷史
1 經濟合作的歷史淵源。日本和中國東北地區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在17世紀下半葉之前。東北地區雖然有邊境民族糾紛,但從未遭受外來大國的直接侵略。但自鴉片戰爭之后,隨著沙俄東擴和日本西進。中國東北開始卷入日俄的東北亞地緣政治圈。其中,從19世紀末開始。日本先后通過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確立了其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勢力范圍,尤其是日俄戰爭后,日本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繼承沙俄在長春以南全部權利,而且增開了長春、吉林等16處為商埠。而且,由于日本在戰爭中人力、財力耗資巨大,因此在日本國內形成一種對“滿洲”(今天的東北地區)的特殊情感,即“中國東北情結”,他們認為付出如此大的代價后,在東北地區既得利益的獨占和掠奪是理所當然,甚至在“南滿僅為日本所有”的口號下,實行“關門”政策,排斥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的進入。
帝國主義在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奪,主要表現在向該地區輸出“過剩”資本和掠奪資源等方面。日俄的《樸茨茅斯和約》中規定,日本奪得南滿鐵路的全部利益,并取得長春至旅順口的鐵路及附屬權利,并在1906年設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作為侵略中國東北地區的大本營。另外,日本在戰爭期間和戰后,霸占了東北地區許多煤礦和森林資源,榨取了巨額利潤。日本在中國東北地區掠奪了巨額財富和資源,也通過現代采礦、修筑鐵路以及發展機械工業為主的洋務運動,奠定了東北地區現代工業的產業基礎。
在當今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充分認識到日本與中國東北地區存在的較深歷史淵源。積極拓展雙方公平、互利合作的可能性,以經濟的深入合作促進感情認同并化解政治爭執,也許,會成為中日歷史發展和經濟進程的一個新篇章。
2 吉林省與日本經貿合作的現狀。考察日本與吉林省經濟合作的可能性,不僅要兼顧歷史和政治,更要充分關注彼此在最近的經濟領域尤其是外貿、投資等方面的聯系基礎。
在貿易方面,前面已有所論述,日本是吉林省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國之一,2004年,日本對吉林省的進口額、出口額和貿易總額均居東北亞地區各國首位。其中進出口貿易總額為141284萬美元,占吉林省貿易比重的20.80%,根據吉林省統計局資料顯示,2005年,吉林省對日出口額為3.72億美元,僅次于對韓國的5,39億美元,居第二位。換個角度看。加強與吉林省經貿合作對日本貿易發展也是一個很好的促進,2003年。日本同東北地區的貿易存在12.8億美元的逆差。而在吉林省卻保持著6.85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而且隨著近年來日本在中國整個市場尤其是東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區市場占有率的下降。因此進一步加強同中國東北地區尤其是吉林省的貿易合作對改善日本貿易收支。穩固其中國市場份額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在投資方面,2005年。共有24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在吉林省進行直接投資,其中超過1000萬美元的投資來源于8個國家和地區,占全年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的87.4%;日本排名第6。這和2004年的位次一樣,但FDI金額卻下降了0.18億美元。日本在吉林省的投資規模和其作為投資大國的地位不相稱,2005年。日本在中國的FDI總額為65.3億美元,是亞洲地區中對中國直接投資的第二大國。占全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10.82%。但在吉林省的比重卻只有4.84%,落后于全國水平將近6個百分點。
另外,日本在東北地區尤其是在吉林省直接投資的項目規模偏小。缺乏大型跨國公司投資的參與。2003年,日本在中國東北地區三省的項目平均規模分別為172.7萬美元、243.4萬美元和185.0萬美元,吉林省的最低且與中國香港和美國的投資規模相比有較大差距。雖然最近幾年來。這一狀況有所改善。但是包括吉林省在內的東北地區尚未成為日本大型跨國公司主要的資本輸出地。
較其它國家和地區在吉林省的投資規模和日本與吉林省的貿易密切程度而言。日本在該地區的直接投資規模還有待提高,尤其是要提高日本大型跨國公司參與的積極性和資本投入量。這需要雙方就招商引資的許多柔性、硬性合作激勵和長期策略達成共識。
二、經濟合作的促進因素
1 區域經濟一體化浪潮。近些年來。隨著WTO相關談判進展的放緩和新區域主義的快速興起,以歐美為中心的區域合作在世界范圍內蓬勃展開。在這一洶涌的區域合作浪潮中,亞洲地區尤其是太平洋沿岸國家也不甘落后,無論是東盟積極倡導的“10+3”合作體系。還是日益凸現其重要性的“東北亞共同體”(NEAC)的構建,都已在激烈的探討和局部的實踐中。權衡諸方面利益得失。東亞國家或地區或許在對待區域經濟合作形式以及實現路徑選擇等方面。態度和參與熱情并不完全一致,但隨著東亞地區以貿易和直接投資為核心的經濟依存關系的逐步深入。就加強基于地緣經濟區域合作的重要性的認識上卻已基本達成共識。
較“10+3”合作機制的進一步深入,“東北亞共同體”的構建更顯關鍵。因為沒有東北亞區域內的中、日、韓三國的密切協作和積極支持。東盟內部既缺乏領導東亞區域一體化進程的經濟主導國。也沒有能在世界范圍內擁有強大話語權的政治大國,因此,作為核心之核心的日中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任何穩固的區域合作機制都不可能一步到位。制度性安排和官方會晤也只是加強和完善區域合作的規范性保障,起基礎和關鍵作用的終歸是基于利益導向的相互經濟滲透和依賴的不斷深入。我們探討區域經濟一體化。不僅有必要細化到相關性較高的次區域雙邊合作。更要充分考慮到對象國家內各個地區經濟的具體特點和不同優勢,從而做到主次分明。先后有序。經過前文的分析,我們知道包括吉林省的東北地區和日本在進出口貿易和直接投資等方面有著較強的關聯性和依賴性。而且有著較深的歷史淵源和地域優勢。因此。積極推動東北地區與日本經濟合作不僅可以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而且對推動東北亞經濟體甚至東亞經濟一體化有著積極作用。
2 “振興東北戰略”為中日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機。2002年,中國共產黨“十六大”做出“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和改造”的重大決策。2003年10月,中共黨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成立由總理任組長的政府專門領導小組和“振興東北辦”。繼實施沿海開放、西部開發戰略之后,著重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振興。2004年初東北三省分別制訂和實施《振興老工業基地實施綱要》,標志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開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中央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是一項重大戰略(以下簡稱“東北戰略”),今后一段時間內,政府必將對東北地區的保持高度重視和政策的長期穩定。這給參與東北地區對外開放和發展的周邊國家提供了嶄新的機遇。一方面。國家大力支持東北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隨著全長1380公里的東北東部鐵道通道開工建設,以及高速公路、水電、碼頭工程和航運、海運設施的交付使用,東北地區促使經濟振興和對外經濟合作進一步發展的硬件基礎在不斷趨于加強;另一方面,在“東北戰略”的實施中。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在不斷改善招商引資和促進外貿發展的軟環境建設,在體制機制改革上,企業聯合重組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步伐加快,2005年,遼、吉、黑三省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工業增加值分別比2002年下降11、4和9個百分點。在振興所需項目資金上。鼓勵國家貼息貸款、銀行貸款、外資和民營資本的多元化戰略,在產業發展上,加快工業結構調整步伐,鼓勵地區優勢產業發展,并促使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
借“東北戰略”的東風進行地區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必將給參與該地區對外開放發展和進行經濟合作的域外國家或地區提供難得的投資和貿易機遇。進而更深入地分享中國經濟多年來高速增長的豐碩果實。日本在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的泡沫經濟后。一直難以再現戰后幾十年高速增長的輝煌,考慮到日本經濟容量和增長基礎與中國差異較大,或許不能唯增長速度是瞻,但看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態勢以及信息工業的蓬勃發展。日本確實也需要認真做出長遠選擇了,“脫亞入歐”到“重新入亞”的轉變需要一個切入點,而在這個切入點上既要認真選擇對手也要認真選擇方式。
“東北戰略”的實施為中日經濟合作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而且日本方面一致也對此保持了較高的關注。早在中國宣布“東北戰略”之初。包括日中經濟協會會長渡里杉一郎在內的企業界“大腕”就頻繁造訪中國東北。考察合作領域。隨后,日本方面一直對“東北戰略”給予高度關注,并認為日本企業對外投資中有可能從以往“擇國而投”發展為“擇地而投”。另據報道,2004年9月13日,日本經團聯會長奧田碩結束東北之行的考察明確表示。日本企業會繼續支持中國東北的經濟振興。2004年以來。中日兩國東北地區官員、企業界和學術界先后在仙臺、東京等地舉行了經濟合作研討會,并簽署了《東北經濟合作備忘錄》,初步勾畫了兩國東北地區開展經貿往來與合作的藍圖。
隨著“東北戰略”的進一步實施以及“十一五”計劃的展開,通過東北地區加強中日合作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實施空間。
三、經濟合作的未來發展
從20世紀戰后到90年代中期。東亞地區大致經歷四次產業結構轉移的浪潮。日本、“四小龍”、東盟四國和中國經濟依次起飛。形成了獨特的經濟發展模式。區域內產業轉移主要基于比較優勢的發揮,通過工業先行國家對工業后行國家的直接投資和以跨國公司為載體的技術轉移。帶動后行國家相關產業發展。并促進對應貿易從而進一步強化這種經濟聯系。
進入新千年之后,產業轉移的趨勢仍然存在,但由于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和東亞各國的經濟基礎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產業結構的轉移更加趨于復雜,趨于多樣化,其中一個重要的特征是。資本和技術密集的機械設備制造業的轉移步伐明顯加快。在亞洲,日本和韓國的機械設備制造業發展水平高、優勢大,而且近些年來對亞洲其他地區就該領域的直接投資規模較大。
根據日本財務省的資料顯示,2001年~2003年,日本在中國制造業的直接投資不斷上升,且速度有加快的趨勢,2003年日本對中國制造業直接投資額為2 773億日元,比上年增長62.0%。其中,機械制造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居于前三位的運輸機械制造業、電器機械制造業和一般機械制造業,2003年分別為958億日元、497億日元和399億日元,三者在制造業直接投資中加和比重為66.9%,可見,以機械設備制造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不斷增加是日本近年來產業結構轉移的主要特征。
中國東北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振興,欠缺的是資本和技術等控制性資源,優勢在于深厚的工業基礎,尤其是在一般機械制造、專用設備制造和交通設備制造等產業領域均具有較大比較優勢,其產出能力和技術積聚效應都在全國機械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東北戰略”實施以來,東北三省的優勢產業發展迅速,其中,汽車制造業作為吉林省第一大支柱產業的地位不斷強化;遼寧省裝備制造業2006年前三個季度完成增加值699億元,增長22%:黑龍江省裝備制造等六大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95%。
產業轉移的發生需要的產業結構的契合性基礎以及比較優勢的互補,而這兩方面正是東北地區與日本加強經濟合作的有利因素。一方面,東北地區有承接機械設備制造業區域轉移的工業基礎,而機械設備制造業正是日本對中國直接投資的主流領域;另一方面,東北地區產業結構調整最急缺的是支付優化升級的資本和先進技術,而日本工業化和現代化積累起來的資本和技術優勢在東亞地區無人能出其右。基于以上,參與區域產業轉移的浪潮,加強東北地區與日本的產業合作,對于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形成促進經濟發展的合力,以及強化日中合作,會是一個雙贏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