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十分重視利用政府采購促進自主創新。政府采購促進自主創新的機理主要有:通過降低風險、分攤成本促進企業技術創新;通過阻止不利集中化和促進有利集中化,發展本國高新技術產業;通過買方壟斷地位促進國外向本國轉讓技術,提升自主創新基礎;通過扶持中小企業來促進技術創新。
關鍵詞:政府采購;自主創新;市場風險;集中化;買方壟斷
自主創新,就是從增強國家創新能力出發,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它實際上包括兩重含義:一是創新性。既包括全新的開創性創造,也包括在現有基礎上的改進;二是指本國的創新,本國應擁有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
我國政府十分重視利用政府采購促進自主創新。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年~2020年)》中,明確提出實施促進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在《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年~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中,進一步用一章的篇幅作了詳細論述。提出建立財政性資金采購自主創新產品制度;改進政府采購評審方法。給予自主創新產品優先待遇;建立激勵自主創新的政府首購和訂購制度;建立本國貨物認定制度和購買外國產品審核制度:發揮國防采購扶持自主創新的作用等。
促進自主創新是政府采購最重要的政策功能之一,本文將從理論角度探討其中的運行機理,筆者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通過降低風險、分攤成本促進企業技術創新
根據財務管理理論,企業投資決策時,追求無風險凈現值最大化,企業是否進行技術創新投資以及投資多少,取決于技術創新為企業帶來的無風險收益現值與付出成本現值之間的關系。技術創新收益來自產品銷售收入,只有技術開發成功并被市場消費者認可。技術創新才有收益,并且被市場接受得越快,風險將越小,無風險收益貼現值將越大。技術創新成本主要有前期開發成本和產品生產成本。其中最主要的是前期開發成本,這是一種固定成本,需要分攤到銷售的單位產品中,所以產品銷售量越大,單位產品分攤的成本將越少;產品越早被市場認可,企業開發成本將越快收回,風險越小。
1 企業技術創新風險高,開發成本大。由于企業自身能力限制和企業外部環境因素不確定性,企業技術創新風險存在于技術創新的整個過程,特別是在開發決策、開發研究和市場化初期,如:企業決策者可能判斷失誤,選擇了不正確的技術創新方向。或選擇了錯誤的時機,此時出現了決策風險;研發時由于技術人員技術能力的不足,或企業現有整體技術水平不能完成新技術所要求的所有運作環節,此時出現了技術風險;新產品投放市場后。可能由于性能穩定性或消費者慣性等因素一時難以被市場接受:市場需要開拓且難度較大:新產品壽命短或開拓的市場被更新的產品替代等等,結果企業難以收回成本獲得利潤。從而出現市場風險。
研究表明,企業技術創新風險極大,特別是市場風險。如Edwin Mansfield(1981)認為。要使技術創新在經濟上取得成功,取決于三個因素:一是技術成功率;二是商業可行性;三是經濟成功率。他對三家公司(一家化學企業、兩家制藥企業)作了深入研究。發現60%的項目取得了技術上的成功,30%的進入商業化生產,而在經濟上獲得成功的只有12%,由此可見風險之大:八個項目中成功的還不到一個。通過對化學、制藥、石油、電子行業中16個主要企業4年的資料研究發現,獲得經濟成功的也大約只有20%:而對化學、制藥、石油、電子行業中19個實驗室的調查發現,技術成功率超過50%。所以Edwin Mansfield認為技術創新風險主要是商業風險。
技術創新開發成本高、邊際生產成本低,產品的規模經濟相當顯著,如據報道,開發windows XP的成本是10億美元,而多生產一份的成本幾乎為0,實際上。這種現象在軟件、藥品等等高新技術行業相當普遍。技術創新產品的這種特點使得一項技術創新必須有一定的市場規模,只有達到了這個規模,項目才能收回投資,并且市場需求規模越大,企業將盈利越多。
2 政府采購能引導企業技術創新方向,降低決策風險。把握企業技術創新方向至關重要,但由于企業決策者(特別是中小企業)在知識、能力和獲取信息等方面局限性。企業在技術創新立項決策時,可能選擇錯誤的時機、錯誤的項目,出現決策失誤,使企業技術創新從一開始就陷入了注定失敗的命運。政府采購能有效地降低企業的決策風險,因為與企業相比,政府擁有更為強大的研究機構。特別是在基礎研究領域更勝一籌,所以從宏觀上來看,政府對技術創新方向研究更為深人和全面,預測更為準確。政府可以通過加強對某些產品的采購以及對某些樣機和技術、工藝的超前采購,引導企業投資于這些領域的技術創新,從而達到減少企業決策風險的目的。
3 政府采購本身及其帶動的巨額需求,降低了企業技術創新市場風險。國際經驗表明,發達國家政府采購一般占到GDP的10%和財政支出的30%,采購金額巨大且穩定,如美國聯邦政府2001年采購金額達2350億美元,州和地方政府2000年采購金額為3850億美元;歐洲委員會估算2001年歐洲公共團體采購金額達1萬億歐元;2005年我國政府采購額已接近3000億元,且僅占GDP的1.6%。規模大并且還有廣闊的增長空間。政府采購不僅總體規模大,而且從單一產品來說,其采購額在市場中也占有相當的份額,如2001年歐洲公共團體采購的計算機和監視器達280萬臺;2004年,我國政府采購小汽車為155億元。其中對桑塔納品牌的采購額達到23億,政府采購計算機92億元,其中對聯想品牌的采購為34億。如果企業技術創新產品獲得了政府采購合同,則獲得了無風險的穩定市場,只要企業技術開發成功就能得到穩定收入,從而大大降低了企業技術創新的市場風險。除了政府自身采購量外,企業技術創新產品政府采購訂單還會向國內外消費者傳輸積極的產品質量、信譽信號,其效果相當于為企業做了優質免費廣告,結果拓展了國內外私人市場,進一步降低了企業技術創新的市場風險,這在新產品剛投入市場時尤為重要。可見。政府采購能有效降低企業技術創新市場風險。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的無風險收益,保證企業足額的技術創新投入。
4 政府采購能分攤企業技術開發成本。技術創新產品顯著的規模經濟要求企業達到較高的市場銷售量。政府采購巨額需求量可分攤產品開發成本,降低產品單位成本,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形成銷量大一單位成本低一更大的銷售量一更低的單位成本這種良性循環。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許多高新技術企業由于起步遲,市場份額低,在規模經濟影響下,單位成本高,無法與國外同類企業競爭,利用政府采購增加企業規模經濟,是一種促進民族企業自主創新的有效途徑。
5 國外的成功經驗。國外政府采購歷史悠久,許多國家都利用政府采購促進本國企業技術創新,成效顯著。如瑞典和芬蘭對移動通訊技術NMT標準的采購為諾基亞和愛立信公司進入移動電話行業提供了決定性的幫助:瑞典政府對高壓直流電技術、計算機化的電子電話交換技術的采購,法國政府對數字交換系統的采購,都極大地提高了本國企業技術創新。當然,最典型的案例要數美國,在其半導體和計算機工業發展的早期。由美國國防部和國家宇航局聯合采購,有效地降低了這些產品進入市場的風險;同樣。在美國硅谷成立初期,政府訂單就占有25%,這樣就很大程度上減少企業創新在市場方面的不確定性和風險:1960年,集成電路剛剛問世,美國聯邦政府就訂購了10%的產品,1962年,政府采購占到了94%,20世紀70年代政府采購的數量仍然占到了37%左右:在克林頓時期,為了扶持創新產品的初期市場。政府采購了以半導體和計算機等電子工業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大量技術創新產品,其中計算機及其相關產品就占到90億美元,正是美國政府對本國高新技術的采購才引發了后來的美國“硅谷”和\"128號公路高技術產業帶”的迅速崛起。
二、通過阻止不利集中化和促進有利集中化。發展本國高新技術產業
1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轉移的規律。國際貿易“新經濟地理理論”認為,經濟上互相聯系的產業和經濟活動,由于在空間位置上的相互接近性帶來成本節約,或由于規模經濟帶來產業成本節約,區域發展是在外部規模經濟驅動下的經濟空間的自我強化過程。某些偶然性和不確定性因素,都可能在自我強化的過程中趨于不斷放大而對區域格局的形成和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決定性作用,即具有很強的“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發達地區和后發地區都被“鎖定”(Lock—in),出現地區經濟發展中的馬太效應。根據新經濟地理理論。一體化經濟對區域經濟活動和財富的空間分布的影響將取決于市場規模效應的相對大小、運輸成本的降低以及區域間勞動流動性的增強。如果一體化使得勞動流動性和市場規模效益增長。則區域經濟活動將會在更大范圍的空間聚集。核心區和邊緣區之間的差距就會增大。
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高新技術產業一般先在發達國家興起,根據新經濟地理理論,發達國家已先行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將吸引世界其它地區高新技術企業集聚。同時,由于高新技術產業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特點。運輸成本小,人才流動性強,高新技術產品生產也將向發達國家的高新技術企業集中,這種集中化力量加劇了國際專業化程度,使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永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當然,高新技術在其發展過程中也會擴散。如果將高新技術的生命周期劃分為創新、成長、成熟和衰退幾個階段。則技術創新開始于發達國家,經過若干年的成長,成熟后向次發達國家擴散,然后再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時已到衰退階段,此時新的技術又在發達國家創新和成長。在這一過程中,發達國家總是處于技術制高點,獲得高額利潤,發展中國家則永遠落后于發達國家。
總之,由于路徑依賴。新興的高新技術總是向發達國家集中,只有待其衰退時才向發展中國家擴散,發展中國家的高新技術總是落后于發達國家,并且如果沒有強大的外力改變,這種趨勢不會逆轉。只會不斷強化。
2 政府采購是阻止或強化集中化的強大力量。Fed-erico Trionfetti(2001)利用歐洲的資料實證檢驗表明,歧視性政府采購與國內專業化水平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巨額的政府采購額能作為一種強大的外力改變經濟發展的路徑依賴,發展中國家完全可以利用歧視性政府采購阻止集中化,促進本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因為當發展中國家政府只采購本國高新技術產品時。本國企業有了穩定的政府采購市場作保證,就不會向發達國家集中,從而成功阻止了本國高新技術企業向發達國家的集中化;再者,政府采購也增強了本國高新技術企業的生存能力。使之在與國外大企業激烈競爭中不斷發展,達到了阻止本國高新技術生產向發達國家企業集中的效果。
很多發展中國家都利用政府采購阻止高新技術產業集中化。韓國電信業的發展就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案例。2003年,韓國信息通訊部宣布要在韓國發放寬帶無線接入牌照,當時韓國還沒有自己的標準和技術。眾多跨國公司前來競爭,但韓國電信標準化組織宣布了韓國寬帶無線接入技術標準框架,卻不對外公布具體的標準細節,甚至在美國政府的壓力下也不讓步。直到國內企業完全掌握了自己的核心技術。我國汽車產業中自主創新品牌奇瑞的發展壯大。與政府采購的支持也是分不開的。
政府采購還能通過強化集中化促進本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如前面所提到的美國對其電子工業的支持。就對“硅谷”和“128號公路高技術產業帶”等全球電子工業中心的形成功不可沒。發展中國家也有可能強化集中化,因為現代科技中有些新興技術可能先在發展中國家出現。如果能得到本國政府采購支持,這些技術就可能產業化先行發展,在自行強化機制下成為全球中心。
三、通過買方壟斷地位促進國外向本國轉讓技術,提升自主創新基礎
1 引進國外技術是提升本國自主創新的基礎。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到的,需要依靠自主創新,但這并不影響購買國外成熟技術,特別是當國內技術與國外技術存在較大差距時,因為采購國外技術能節約研發經費和時間。有效縮小與技術先進國家的差距,在較高起點上自主創新。日本和韓國在這方面有成功的經驗,據日本科技廳統計。在1950年~1966年間,有1500家公司引進了國外技術;日本的鋼鐵、機械、半導體、電視機、微電子技術都是從國外引進的,并在此基礎上創新后很快趕上或超過技術輸出國,成為日本的支柱產業。韓國引進大量國外技術,并投入巨資進行再創新。現在在以納米級微電子、光電子、納米材料、下一代網絡技術、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相結合的醫療技術、燃料電池技術等方面,幾乎處在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同一水平。
2 政府采購有利于促進技術轉讓。先進技術產品市場,特別是一些重大技術產品市場,供應商只有一個或少數幾個國家(或企業),屬于典型的壟斷市場結構,供應商有很大定價權。供應商為獲取高額壟斷利潤,定價往往遠高于競爭市場價格,且一般不會讓渡技術。當需求方為一個國家。特別是大國時,政府采購的巨額需求規模使之具有相當大的市場勢力,從而形成買方壟斷,這種雙壟斷市場結構下。不但技術產品的市場價格由買賣雙方協商確定。而且買方要求賣方轉讓技術也是可能的。
許多國家都利用政府采購獲得國外的技術轉讓。我國引進高速列車就是一個成功案例。由于歷史原因,我國鐵路技術裝備只相當于發達國家20世紀70年代的水平,如果僅僅依靠自身力量,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不僅技術上難度很大。而且至少需要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引進國外技術迫在眉睫。世界上,掌握高速列車技術的只有日本、德國和法國的少數幾個企業,為典型的賣方壟斷市場結構。我國鐵道部作為采購方,充分發揮了我國鐵路市場規模大的買方優勢,在與外方談判中掌握了主動權,促使外方企業在出售高速列車時還向我國轉讓核心技術。大大縮小了我國企業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使我國企業能在較高的起點水平上自主創新。
四、通過扶持中小企業來促進技術創新
1 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小企業數量大,經營靈活,在技術創新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蓋爾曼曾對美國1969年~1975年進入市場的635項創新項目進行研究,發現相對其雇傭人數而言。中小企業創新數量高于大企業2.5倍。將創新引入市場的速度比大企業快27%。阿科斯對1982年美國34個創新最多的行業中不同規模企業的創新數作了比較。發現有20個行業大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占優勢。14個行業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占優勢,在一些新興行業,特別是新興的高風險行業中小企業表現出更大的優勢。美國小企業局(SBA)對1996年。2000年專利數在15件以上的1071家美國公司的調查研究發現,小企業雇員人均專利數是大企業的13倍~14倍。在1%最有影響的專利中,小企業專利數是大企業的兩倍,小企業的專利與社會聯系更為緊密。我國也不例外。據報道,科技型中小企業造就我國約65%的專利、75%以上的技術創新和80%以上的新產品。
2 政府采購能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中小企業自身特點決定了其在融資、技術標準制定、風險承受和信息獲取等方面處于不利地位。政府采購可通過對中小企業的價格優惠和合同預留等措施。確保中小企業在政府采購市場分享適當的份額,從需求方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如美國為確保小企業公平分享聯邦政府的巨額采購市場,規定了23%的主合同授予小企業的法定目標。以及給予小企業6%的價格優惠,這些措施有力地促進美國小企業的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