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剖析城市發展戰略趨同的外在表現后,指出城市戰略趨同的根本動因在于盲目模仿的戰略思維,城市發展方向的游離和不理智的競爭行為,改變城市戰略趨同的現狀,須要重新認知城市的核心競爭力,重新審視城市的戰略選擇,建立城市間合作競爭的格局,以實現區域經濟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戰略趨同;城市核心競爭力;合作競爭
一、引言
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城市作為消費的主要載體和流通中樞,從長期為其他產業配套的位置上升為經濟發展的主角,成為推動和制約經濟各個方面發展的關鍵性因素。通過十幾年的努力,中國的城市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城市規模迅速擴大,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城市管理逐步科學,城市經濟高速發展。但是在喜人的成績背后,也逐漸暴露出一些明顯阻礙城市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城市本身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城市之間缺乏良好的競合與創造“雙贏”或“多贏”的平臺,城市產業結構高度相似導致產業效率下降。城市之間為了積聚更多的優質資源展開惡性競爭等等。這些現象的出現暴露出城市發展中的戰略趨同問題。嚴重影響中國城市未來的發展。
二、城市戰略趨同的外在表現
城市發展戰略的趨同,從外在表現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城市發展的目標定位趨同。城市發展的目標定位一般包括四個方面:城市現有的自身素質(包括城市的區位、自然資源、現有經濟水平、現代化程度、市民素質等)、城市需要實現的功能、城市持續競爭優勢的獲取方式和城市戰略控制手段。但是我國許多城市在自身的發展目標的選取上,缺乏縝密的思考和創新的學習,在這四個方面都很難有清晰合理的界定與描述,從而模糊了城市之間的差異性,尤其是城市需要實現的功能和城市獲取競爭優勢的方式,忽略了與自身資源和能力的匹配,缺乏對城市內外環境的細致分析。截止目前,全國竟有180多個城市提出了建設“國際化都市”的發展目標。其中有40多個城市提出了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而根據現實的條件。就連北京也只能定位于“現代化國際城市”。而達不到“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標準。這種致力于追求短期的高速發展。把GDP、城市的現代化水準、城市化速度等簡單數據作為目標的城市發展方式的流行,導致了各城市之間目標定位的高度相似。
2 城市產業結構趨同。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間的競爭主要體現在產業發展水平的較量上。為此,各城市相繼出臺各項經濟政策,選擇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產業作為自身產業的發展方向,搶占優質資源,往往對自身的基礎和發展條件卻考慮甚少,忽略了與外部經濟的交互作用。正是這種基于短期利益最大化、不顧發展的可持續性和協調性的戰略,使得城市之間產業同構的現象不可避免地發生了。特別是同一個城市圈內的城市之間,由于要素條件類似,城市圈內產業雷同非常普遍。造成了工業布點分散、產業集中度低,城市之間產業惡性競爭的結果。
以長江三角洲地區為例,區內各城市的產業結構相似,絕大多數是第二產業占主導地位,第三產業居中,城市圈內城市產業特色不明顯,如果硬要找一些特色的話,那就是“你有我有全都有”。同時城市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主導產業,相互之間的分工合作不夠,專業化程度不高。
此外,在長江三角洲地區蘇浙滬經濟圈內,城市之間產業結構的相似系數非常大。城市之間產業結構的相似性程度很高。調查顯示,圈內的16座城市中,有11座城市選擇汽車零配件制造,有8座城市選擇石化,12座城市選擇通信產業,蘇錫常三城的主導產業甚至都是“機械、紡織、化工、冶煉、食品”。通過以上的分析不難發現,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產業結構趨同現象十分嚴重,難以形成具有特色競爭力的城市發展優勢。
不僅是長江三角洲的城市面臨著產業同構的問題,其他許多城市之間也存在著類似的情況。各城市之間的產業結構趨同引起相互之間的過度競爭,使區域內有限的資源不能得到有機融合,以實現必要的產業集中。
3 城市功能趨同。我國城市從改革開放以來大量引進了國外先進的城市管理經驗和管理方法。使得城市現代化功能日益完善。但是,由于學習的范圍多為簡單近似的模仿,沒有充分地消化吸收先進經驗的精髓。缺乏創新和對城市自身特點的考量,導致先進管理方法的推廣出現“一窩蜂”的現象:這就使得城市功能出現同質化的傾向。而城市功能的長期趨同、喪失特色,最終將導致城市之間的惡性競爭,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比如,武漢因小商品市場——漢正街而名揚海內外,其他城市紛紛盲目模仿,建立了許多大型批發市場,城市之間并為爭奪商戶展開激烈競爭(減免稅收、攤位費等等)。結果使得批發商場過多,許多商場不得不關門和改作其他用途。同時,作為競爭對手,城市之間還會由于地方利益大打保護戰,這種保護戰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4 城市形象缺乏特色。近年來,不少城市都在城市外在建設上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以提升城市的品味,塑造良好的形象。于是大型綜合商場、國際化大都市的高層建筑、音樂噴泉、步行街、CBD中央商務區如雨后春筍般在許多城市里紛紛出現。樓越蓋越高、廣場越來越現代、都市化氣息越來越濃厚。可與此同時,城市景觀也越來越相似、城市形象差別越來越模糊、城市的傳統逐步喪失、城市的文化特色越來越少、城市的個性魅力越來越低。從本質上來說,丟棄自身特色、忽略傳統的城市形象建設,反而降低了城市的格調,是一種媚俗的選擇。
三、城市戰略趨同的內在因素及其影響
通過對于城市戰略趨同外在表現的深入了解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它對于城市的發展是非常不利,而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簡單模仿成功經驗,戰略盲從心理較重。學習成功城市的經驗對于城市發展來說是很重要,但一個必不可少的前提是要依據城市自身的條件,正確評估自身的競爭實力和比較優勢,并且要充分考慮到與外界環境的交互作用,有選擇地學習并加以創新。因為戰略對不同的城市而言,應該在明確自身定位后,做不同的事,選擇不同的結果。然而許多城市在制定自身戰略的過程中,缺乏對自身城市的發展質量、潛力的衡量,沒有認識到自身的特色和核心競爭力在何處,對于其他城市取得的成功經驗,不因地制宜,不論適用與否,一概拿來,盲目模仿跟從。但是不同的城市有著千差萬別,即使是同一座城市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主要影響因素也會不同。所以這種簡單的經驗復制導致了城市戰略趨同。而相似戰略模式的推廣在不同城市里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為戰略競爭的目的是創造出獨特的城市價值,形成持續的競爭優勢:而機械地模仿成功經驗使大家都在同樣的方向競爭,一哄而上,連鎖反應,導致戰略的盲目性。
2 戰略和戰術界限模糊,城市發展方向游離不定。激烈的競爭環境對城市經營者對戰略和戰術的正確把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戰略是“選擇正確的事情去做”,而戰術是“把事情做對”。只有通過對城市發展全局性、長遠性、有針對性的規劃,使城市始終“選擇正確的事情去做”,才是城市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根本和關鍵。但在現實中,戰略環境的變化莫測不斷侵蝕著戰略效能和戰斗力,城市戰略的修正和變化周期不斷縮短。使得戰略和戰術在時間上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與此同時,城市戰略的決策者,基于自身任期利益最大化考慮。追求短期的經濟指標和表面政績,忽視了發展的可持續性。使得城市的發展戰略很難得到長期的堅持,城市發展戰略出現不斷戰術化的趨勢,發展方向游離不定。而這種戰術化的戰略大多又是東施效顰,簡單照辦照抄其他城市的成功樣本。加之很多城市之間的要素條件相似。于是戰略趨同的現象就非常普遍。歸根結底,還是城市戰略決策者缺乏基于科學決策的戰略選擇,缺乏嚴格貫徹落實的戰略執行,模糊r城市戰略戰術之間界限,導致了城市戰略制定的短視。
3 城市之間展開非理性的競爭,城市遭遇成長瓶頸。傳統的思維使得城市在競爭過程中,往往認為自己的成功必須建立在勝過對手的基礎上,無形中使城市之間產生了對立的惡性競爭。這種競爭尤其在一些發展水平相當、城市資源相似的城市之間時常發生。只要有城市采用某種戰略在某領域率先突圍,另一些城市就會感受到威脅,采取積極的行動進行應對,避免自己在這些領域處于劣勢;于是一段時間后,這又對率先采取行動的城市產生威脅,繼續提高它的行動積極性。大家都試圖脫離自己所處的城市層次,向更高的水平發展。于是雙方的行動逐漸升級,總是互相投入,又相互威脅,雙方關注的焦點糾纏在一起,加之有效調節措施的滯后,無意識中導致戰略趨同的結果。
不理智的競賽行為,造成了許多不必要的重復建設,資源大量地浪費,使參與競爭的雙方或多方遭遇成長的瓶頸,同時使得被關注的焦點(行業、產業或是其他)在短期內迅速成長。但是發展這一焦點的資源是有限的,城市自身的拓展能力也是有限的,焦點越成長,就越接近資源和能力的上限,從而不利于成長因素的激增,使成長放慢或受阻。
四、改變城市戰略趨同的對策
由上面的分析可見。城市戰略趨同是一定數量的城市采用相同或近似發展戰略的集體性行為,它是城市在選擇自身發展戰略時,缺乏對自身情況的綜合考慮,盲目模仿成功城市的先進經驗,由某一個或一些城市的戰略行為引發,并迅速蔓延開來,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許多城市競相效仿的連鎖反應。打破這種趨同的局面,就必須做好城市發展戰略的重新選擇,使城市之間形成合作競爭的格局。
城市核心競爭力是內部形成的,與一定的城市特色相聯系的,所以難以被其他城市所轉移出去。因此一座城市必須在充分認識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建立與自身資源、能力、環境相匹配的戰略定位,明確城市的發展方向,走適合自身城市發展的道路,不盲目跟風,才能擺脫低層次的同質化競爭,從而保持城市持久的發展能力。根據邁克爾·波特的價值鏈理論,在城市眾多的活動環節中,并不是每一個環節都創造出價值。城市真正所創造的價值來源于某些特定的價值活動。這才是城市發展價值鏈上的戰略環節。因此城市要重新審視價值鏈,認真分析自己所參與的全部價值過程,從現實性和可能性的比較中,研究哪些環節自己依然具有優勢,需要保留和增強,同時尋求新的增長點,及時把握。創造新的價值。當這些原有的和新增的戰略環節實現了有機的整合,發揮協同效應,在增強自身價值創造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其他城市的模仿難度,從而使城市處于競爭優勢。
隨著區域經濟發展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雙贏甚至多贏的合作競爭機制將成為今后城市發展的主流。這種合作基礎之上的競爭避免了城市因戰略趨同而造成的惡性競爭和資源浪費,加強了各層次城市之間的協作和共同發展,提高了競爭的層次,有利于區域內城市水平的整體提高。這首先要求城市之間要消除行政區劃的限制,明確區域協作的目標,消除影響要素流通的障礙,使市場融合成整體。充分發揮各合作城市的比較優勢,形成合理的產業分工。真正做到整體開發,協作發展。其次要求城市間加強信息共享。信息的共享有利于各城市之間相互了解、協作決策,避免了自身封閉發展中存在的盲目性,現實各合作城市取長補短,更好地發揮各城市的自身優勢,促使區域整體經濟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