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風險預警體系結構、指標體系、評價方法和政策四方面對國內外有關風險預警體系研究進行了述評,并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和對未來風險預警體系研究的方向進行了展望。
關鍵字:風險預警體系;結構;指標體系;評價方法;政策
一、引言
風險預警是風險管理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它是一主動型的集成風險管理,經過四十余年的發展,風險預警研究已形成體系化。綜合目前研究現狀可以發現,對風險預警體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圍繞風險預警體系結構研究、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研究,風險預警評價方法研究和風險預警政策研究四個方面進行的。
二、風險預警體系結構研究
由于國內關于風險預警體系的研究來自于同外,所以國內外關于風險預警體系結構的研究大致相同,現已國內研究為例加以概述。現代企業因其業務的偏重點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風險管理體系,但其基本構架都大同小異。廖穎林從風險管理工作流程的角度認為風險預警體系結構應該是由風險信息警源、風險預警指標體系、預警組織體系和風險預警法規體系四部分組成。其中,預警組織體系在此以金融機構為例,由“風險管理委員會”集中統一管理和控制公司的總體風險及其結構,“風險管理委員會”直接隸屬于公司董事會,其成員包括:執行總裁、全球股票部主任、全球固定收入證券部主任、各地區高級經理、財務總監、信貸部主任、全球風險經理以及一些熟悉、精通風險管理的專家等,下面由不同形式的直屬風險管理部門來實施風險管理委員會的戰略和要求。楊乃定教授從系統工程的角度認為風險預警體系結構應該由管理目標、管理組織、系統方法及企業風險信息有機結合而成。許蘋等人為風險預警體系結構應該包括風險預警指標體系,風險預警模型和預警界限。武劍指出,風險預警體系主要由指標體系,預警閥值,數據處理和燈號顯示四部分組成。張克友指出高校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由預警信息系統、預測系統、預警指標 體系、預警 準則、預警對策系統構成。

三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研究
風險預警指標體系是風險預警的一種尺度,也是進行定量分析的基礎。標體系、預警準則、預警對策系統構成。
三、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研究
風險預警指標體系是風險預警的一種尺度。也是進行定量分析的基礎。這方面國內有許多學者進行研究,可分為企業級研究,行業級研究和區域級研究,歸納如下:


四、風險預警評價方法研究
風險預警的評價就是對可能的風險發生的概率及風險可能導致的損失大小的評價。它是風險預警體系中繼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確定后又一非常重要的環節。對風險預警評價來說最重要的是模型的確立即評估方法的選擇。風險預警評價方法因應用領域的不同而不同。綜觀國內外目前對于風險預警評估方法的研究。概括如下:
1 國內。
(1)模糊綜合評判法。這也是風險預警中最常見最通用的方法。李軼敏、高風彥和佘廉采用此方法對企業中的營銷風險進行預警評估:劉聯輝也采用此方法對企業物流外包中的風險進行了預警評估:邱海琴和張衛國采用此方法對知識資本中的風險進行了預警評估:黃繼鴻和柯孔林在也采用彩方法對企業技術創新創新中的風險進行了評估。
(2)層次分析法。胡濤在采用此方法對保險公司中的風險進行了評估。
(3)結構方程模型。連斌在采用此方法對醫療中的風險進行了評估。
(4)多層灰色理論。肖美丹和李從東采用此方法對零售企業顧客滿意的風險進行了評估。
(5)修正的z值風險模型。竇偉在采用此方法對高校財務中的風險進行了評估。
(6)主成分分析法。劉偉和張振國在采用此方法對企業經營中的風險進行了評估。
2 國外。
(1)人工神經網絡模型。Tae YoonKim和Kyong Jooh、Juliana Yim采用此方法分別對經濟危機和國家的風險進行了評估。
(2)綜合功效系數法。Altman采用改進的綜合功效系數法,建立多元線性函數模型對企業財務風險進行了評估和預警。
(3)改進的人工神經網絡模型。Tuomas Komulainen等突破傳統的風險預警模式,運用改進的BP神經網絡方法建立了金融風險預警模型,并對其訓練檢驗,對芬蘭金融風險的現狀進行了定量分析,得出初步結論:芬蘭金融運行于較高風險區間。
(4)判別分析法、logit對數線性分析法和決策樹法。
國外常采用這幾種方法建立預警模型然后進行評估。
五、風險預警政策研究
1983年美國風險與保險管理協會年會上。討論并通過了“101條風險管理準則”,作為各國風險管理的一般原則。各行各業的專家都在此準則的基礎上,根據本行業或單位的實際情況,制定本行業或部門的風險預警政策。
1998年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在談到“今后今后金融監管工作的重點時說。到2000年底全面建立金融風險管理預警系統和金融監管責任制”的貨幣政策。
2005年,中國銀監會根據我國商業銀行的實際情況并參照國際同業的先進做法,4月21日下發了,《商業銀行風險預警操作指引(試行)》,將在銀行監管部門內部開展商業銀行風險預警工作。
2006年,商務部發布《對日出口農產品風險評估報告》,此次《評估報告》的發布是農產品出口行業組織首次發布行業預警信息。商務部將繼續密切跟蹤“肯定列表制度”的實施情況,隨時向出口企業發布預警信息。以幫助經營相關產品的企業規避風險,積極應對。
同時,不同領域的學者從風險預警角度相繼提出了有關的政策性建議和思路。孟菲提出了“建立農產品市場監測及預警系統方面的對策建議”;商樂提出“風險預警機制替代市場監控能較好地解決存款保險制度無法解決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為存款保險降低道德風險創造條件”;賈康提出了控制和化解國債風險的基本思路,加強國債管理的對策,完善市場體系。健全傳導機制,并設計出一套宏觀監測預警指標體系的政策;周德群從三個方面探討了礦業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政策建議。其中就包括建立礦業城市發展的早期預警系統;林義提出了構建我國風險管理的三項對策之一就是構建社會風險控制預警系統:喬穎提出了“建立健全外資風險預警與監管體系”政策調整建議。
六、研究不足與展望
綜觀國內外的風險預警研究,可以發現存在以下不足:
1 重警兆和警度的研究,忽視對警義和警源的分析,從而對企業危機產生的本質特征缺乏深入了解。限制了指標體系的可靠性和說明力。
2 預警指標不科學、不全面:產生風險的因素眾多,給出的指標體系并不能完全反應出來,另外,已給出的風險指標衡量體系中。有些指標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失靈。比如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中,當出現大量不良資產時,有些預警指標失靈,(不能把潛在的風險及時揭示出來)。
3 風險預警政策方面的研究則比較少。
4 目前風險預警主要應用于傳統的企業職能領域,比如金融財務等方面,一些新興的領域涉及則比較少,比如對于供應鏈與物流中的職能的風險預警研究。
鑒于以上研究的不足。今后我們建立指標體系時,應多以定量指標為主,增強科學性,另外還要增強對新興領域風險預警的研究和風險預警政策的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