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戰略思維是領導干部的核心能力,是衡量領導干部素質高低的重要標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高領導干部的戰略思維能力,關鍵是要提升戰略思維的層次,即拉長戰略思維的時間維度、拓寬戰略思維的空間維度和提升戰略思維的思想高度。
關鍵詞:戰略思維;市場經濟;駕馭能力
胡錦濤同志反復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加強學習,努力培養自己的世界眼光。正確把握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趨勢,增強分析復雜形勢的戰略思維能力。黨的十六大第一次將善于進行戰略思維作為對各級黨委和領導干部的要求,寫進黨的代表大會報告。十六屆四中:全會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戰略高度,要求領導干部必須具備戰略眼光和戰略思維,從大處著眼,從細處著手,以世界大環境為背景,從國家和人民的長遠利益出發,準確把握具有全局性、長遠性和根本性的重大問題,正確判斷,科學決策。從而駕馭變革的復雜局面。黨的十七大確定的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的偉大目標,無疑又對各級領導干部的戰略思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思想的高度決定領導發展的能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高領導干部的戰略思維能力。關鍵:是要提升戰略思維的層次,即拉長戰略思維的時間維度、拓寬戰略思維的空間維度和提升戰略思維的思想高度。
一、拉長戰略思維的時間維度
戰略思維的時間跨度,尤其前推的時間長度是判斷戰略思維能力的“縱坐標”,反映的是戰略思維的延續性。一般來說,思維過程是思維對象變化過程的反映,這兩個過程具有統一性。但統一性并不是同時性。一般來講,思維過程滯后思維對象的變化過程是普遍存在。但戰略思維則不同,要具有十分明顯的超前性,即事物的未來、甚至遙遠的未來發展過程預先出現在思維過程中。戰略思維帶有的這種科學預見性,是據其能夠制定出面向未來、指引方向、把握趨勢的發展目標和規劃的關鍵所在,其實質上是一種戰略預見和戰略預置。戰略思維缺乏超前性,其實踐指導價值就會大打折扣。
美國著名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曾說過:“在農業社會階段,在時間觀念上人們習慣于面向過去,工業社會的時間傾向是注意現在,而在信息社會里,人們的時間傾向是將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形勢千變萬化。各市縣的領導同志要想適應急劇變化的市場形勢,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先機,取得主動,就必須拉長戰略思維的時間維度,增強思維的超前性,預先看到市場經濟的未來發展趨勢,從而預先謀劃未來策略或行動。否則,就可能今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變化莫測面前,束手無策:在看到兄弟市縣“攻城掠地”、大擺慶功宴時,捶胸頓足。在戰略思維的前瞻性方面,毛澤東同志是個光輝典范。他一生中,以其容智的思維和敏銳的洞察力,總是能夠妙算于未發、決策于未始、防患于未然。他提出了諸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抗戰有打七八年的可能”、“解放戰爭要打三五年”等許許多多的戰略判斷。為我們對戰爭實施正確指導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毛澤東前瞻性地科學預見戰爭發展趨勢、根據戰略判斷適時調整戰略方針等重要戰略思維品格。都是我們今天需要認真學習和把握的精神武器。
唯物辯證法關于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觀點向人們揭示,事物是作為過程而存在。在時間上具有延續性,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領導干部要拉長戰略思維的時間維度,搶占發展的先機,就必須遵循客觀規律,立足現實,總結昨天,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對將來發展的各種可能性進行識別、分析、比較并由此作出科學預測,要善于靜中見動,透過現象看本質,要善于揭示規律,在把握規律中把握未來。
今天只是決策的出發點,而不是著眼點,更不是歸宿。提高戰略預見能力通常有以下三種預見方法:第一種是外推法。它是以現在和過去的情況來預測未來的發展。這一方法從事件發生到現在的過程中找出發展模式,將其推廣到未來。我們經常講的分析形勢把握趨勢。往往用這種方法。第二種是內推法。它是說所預測的結果與前提具有演繹性關系。結果已經包含在前提之中。但又是人類所沒有認識到的。如果發現了某種必然性的、演繹性的規律。就能夠根據這一規律進行邏輯推理,導出一定的結果。第三種是反推法。反推法是設定未來一個目標,然后探求從這種目標到現狀是否存在著可行的途徑和實現條件。如果存在這樣的途徑和條件。那么這個目標是可預言的。
二、拓寬戰略思維的空間維度
戰略思維空間的廣闊性是衡量戰略思維能力的“橫坐標”,反映了戰略思維的廣延性。從思維的普遍規律來看,客體的存在空間決定主體的思維空間。后者是前者的反映,或者說主體的思維空間是“移入”主觀世界中的客體存在空間。這是客體存在空間與主體思維空間的統一性所在。對具體的思維主體來說,其思維空間并不一定就是客體存在空間的真實反映,二者之間存在不同程度上的“離差”或矛盾性。但戰略思維就要盡可能地消除這種“離差”或矛盾性,使二者實現統一。如果失去了這種統一,就等于失去了戰略思維,就難以制定出正確的領導戰略規劃和方案。很難想象一個思維空間狹窄而又封閉的領導者能制定出科學的戰略決策。“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就是這個道理。
目前,全球一體化成為世界發展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全球化使得所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活動密切聯系起來,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活動主動或被動地成為相互聯系的國際經濟活動的一部分。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活動都會受到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活動的影響,也都會影響到其他國家和地區。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的迅猛發展,使整個世界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所謂的“蝴蝶效應”更為明顯。
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駕馭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廣大領導干部不斷拓展思維空間,以更加開闊眼界、更加開闊視野、更加開闊胸襟審視世界、駕馭工作,就象毛澤東同志說過的那樣,“懂得了全局性的東西,就更會使用局部性的東西,因為局部性的東西是隸屬于全局性的東西的。”
領導干部拓寬思維空間,關鍵要增強全局意識。在事物的發展中,全局起著主要的、決定性的作用,它決定事物發展的方向和趨勢。根據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事物是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的。全面認清一種事物,不僅要看到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還要看到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不僅要看到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一面。還要看到相互排斥、相互制約的一面。反映在駕馭一方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上來,就要求領導干部不僅要能正確全面地把握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更要在區域經濟、全國甚至世界經濟的大格局下,認清本地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和劣勢,明確本地經濟目標定位和發展重點方向。比如,江蘇大部分地區處在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圈,上海是我國的經濟中心,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最前沿。因此,江蘇各市要加強對上海的研究,主動服務上海、主動接受上海的輻射,在服務上海中獲得發展,在接受上海輻射中提高競爭力。再比如。各縣(市)尤其欠發展地區的縣(市)要跳出縣域,在對接中心城市中求得發展。
領導干部拓寬思維空間,急需增強全球意識。全球化尤其是經濟全球化要求我們的領導干部要具有“全球思維”。在戰略思維中,立足于全球化這一大的動態的社會背景,在做出相關決策的時候,不僅要從全國的大局思考問題,還要從世界的大局思考問題,要有通觀和駕馭世界全局的長期性思考,始終把所思考和決策的對象和問題作為世界全局的一個部分(或者一個環節)、放到與世界全局的其他部分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來思考和決策。
樹立全局意識要克服那種只將目光盯在自己“一畝三分地”上、將局部從全局中割裂開來的狹隘的“局部主義”。局部是全局的局部。離開了全局,局部就不再是本來意義上的局部,正像列寧所說的那樣。脫離了身體的手,只是名義上的手。鄧小平同志也曾指出:“有些事從局部看可行,從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從局部看不可行,從大局看可行。歸根到底要顧全大局。”當然,樹立全局意識并不是要面面俱到,等量齊觀,而是要善于把握戰略重點,善于抓重點環節。同時,樹立全局意識,也并不是降低“局部”的重要性。“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細流,無以匯江海”。全局由局部組成,二者是辯證統一。
三、提升戰略思維的思想高度
1 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任何思維活動都受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牽引,戰略思維更是如此。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正確認識把握事物全體的、本質的、內部聯系即規律至關重要。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于自然、人類和社會一般規律的科學總結,它是在現代自然科學發展的堅實基礎上,批判地繼承人類歷史上全部優秀思想成果,把唯物主義與辯證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徹底地貫徹到歷史領域,而創立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優化思維過程、思維方法,增強思維能力的有力武器,是戰略思想主體必須具備的素質。許多領導干部之所以不能或難以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扎實功底,沒有掌握好包括辯證思維方法在內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在某種意義上說。戰略思維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在領導工作中的生動體現和具體運用。市縣領導同志必須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理、原則和方法。徹底改變舊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模式,變自在的思維、經驗的思維為自為的思維、科學的思維。
2 自覺加強黨性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戰略思維涉及的問題往往事關大局和國計民生,必須有很強的黨性修養,擁有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擁有正確的人生觀,政治立場才會更加堅定,才能始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黨的基本理論、基本方針,把各項政策、法律法規貫徹到經濟建設和各項工作中去:才能牢固樹立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人民“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認清目標,擺正位置,顧全大局,正確處理局部和全局的關系、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排除各種誘惑和干擾。從而作出正確的決策。擁有科學的價值觀,政治觀念才能永固,才能把黨和國家的利益作為自己的需要,并把這種需要同自己的崗位職責和人生追求結合起來,產生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從而跳出個人利益的小圈子;才能從單純追求經濟總量的增長轉向追求經濟、政治、社會、精神“四位一體”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健康發展。
3 努力提高學習能力。不斷拓展知識面。知識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經驗總結,是思維的元素。知識水平和理論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戰略轉移思維能力的發揮,知識結構決定著戰略思維的質量。戰略學家約翰·科林斯指出:“如果說在某個領域通才比專才更為可取。那么這個領域就是戰略。科學家是沿著相當狹窄的途徑探索知識領域的,而戰略家則不然,他們需要有盡可能廣泛的基礎知識。”為獲取更豐富的知識,必須提高學習能力,拓展知識面,不僅要深入學習和研究與自己工作緊密相關的專業知識,還要學習和占有盡可能多的哲學、歷史、政治、文學、科技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識。學習一切反映當代世界發展和文明進步的新知識。同時,學習又是一個不斷揚棄的過程。當代知識數量多,更新速度快。外國有學者曾指出,“擺脫舊知識比學習新知識更困難”“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不懂得自覺更新知識的人”。如果大腦中充斥了大量舊知識。就會排斥新知識。切斷智力能源。從思維能力和思維方式表現上就凸顯為僵化、落后,思維的廣度、深度無法拓展。只有不斷學習新知識淘汰舊知識,才能形成思維和智力發展的良性循環,跟上時代的發展,實現思維方式的不斷創新。需要特別注重的是,戰略思維能力的提高必須依賴于社會實踐。這就要求領導干部勤于實踐。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在應用上下功夫,在結合上花力氣,在人民群眾豐富生動的實踐中汲取營養。面對新任務、新實踐、新情況、新問題,與時俱進,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地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握事物的客觀規律。從而獲得戰略思維能力的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