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模塊化是制造業最新興起的方式之一,傳統的價值鏈在新形勢下逐步呈現模塊化特征。中小制造企業應抓住價值鏈模塊化分工這一機遇,以創新型模塊制造商的身份嵌入價值鏈,進而在模塊化的制造過程中自主創新,逐級攀升,從單純的模塊制造商向價值鏈中高增值環節的模塊系統設計商轉變,完成中小制造企業的轉型,
關鍵詞:模塊化:價值鏈:中小企業
一、引言
20世紀末期,在信息化和全球化力量的推動下。制造業內各種新型生產方式不斷涌現,模塊化即是其中之一。青木昌彥(2003)認為,模塊化發展的產業結構趨勢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從事前的設計和生產的集中控制轉向分散化的創新,同時伴隨著更加靈活、更大眾化的設計規則以及事后的競爭性再集中。因此。模塊化的競爭比傳統競爭更加激烈。同時也成為未來制造業發展的方向。中國中小型制造企業如何找準定位。成功嵌入日益模塊化的全球價值鏈,如何在價值鏈中鞏固并不斷提升自己的地位,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二、價值鏈模塊化
波特(1997)認為可以把企業創造價值的過程分解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聯系的增值活動。即研究開發、設計試制、原材料與設備采購、產品生產、運輸、倉儲、營銷、服務等環節在內的一個完整的鏈狀網絡結構并稱之為價值鏈。在制造業模塊化的背景下。價值鏈也逐步呈現模塊化的趨勢和特征。
1 價值鏈模塊化的動力。
(1)模塊化能使價值鏈的各價值模塊實現時間的同步性,達到最優化價值鏈配置。傳統價值鏈強調子系統之間價值增值的順序性。即上游的增值環節結束后才進入下一步的增值過程,因此,往往將價值鏈分為原材料、零部件、采購、生產、市場營銷、服務等前后相繼的價值增值環節。而價值鏈模塊化更注重子系統之間平行式的立體網狀關系,各價值模塊之間前后相繼的順序關系并不明顯。它強調的是價值模塊的半自律性和功能性。即價值模塊本身能夠完成特定的功能。而其借助標準化的界面結構能夠和系統其它模塊組成更復雜的系統。這使得價值鏈的增值過程不必遵循前后相繼順序。從而實現價值鏈增值各個環節的時間同步性,達到價值鏈的最優配置。
(2)模塊化能使價值鏈的各價值模塊實現空間的分散性,達到企業最優化資源配置。模塊化導致產品的分解或組合,使得產品的價值增值過程逐步分散或聚合。價值鏈實現模塊化的過程實際上是對原有價值鏈的分解與整合過程。對于單個企業而言,價值鏈的模塊化意味著企業將從原來涉及的大多數價值鏈環節中撤離,將精力和資源專注于幾個具有高度競爭力的環節,而將其它非優勢環節外包給專業化的公司去管理或運作,從而在某一模塊建立起具有競爭力的優勢。
(3)模塊化能使價值鏈的各價值模塊實現利用的有效性,滿足顧客的個性化需求。傳統價值鏈的順序增值過程使得整個產品的生命周期延長,產品單一,難以滿足現代快速而多樣化的市場需求。模塊化的價值鏈將產品分解為一系列的模塊,以普遍性的模塊滿足顧客的共性需求,以專用性的模塊滿足顧客個性化需求,這樣價值鏈上所有模塊的集合就構成了一個動態網絡,從而能快速、有效和低成本地滿足不同顧客的需求。
2 價值鏈模塊化的特征。
(1)價值鏈模塊增值的分散性與不均衡性共存。李平(2006)認為模塊化使得價值鏈的大部分增值由過去的某一主導企業獨占逐步分散到多個模塊化企業共享。Bald-win,C.Y和Clark,K.B(1997)通過對計算機產業幾十年的研究發現:IBM在1969年占市場價值的71%,但在1996年沒有一家企業超過市場價值15%。市場總的價值向眾多企業發生了轉移。但是,價值鏈的各個增值環節仍然存在不均衡增值。主導公司通過其所掌握的無形競爭力資源(研發、設計等),對獲利豐厚的關鍵模塊進行鎖定。而制造企業往往被鎖定在利潤低、競爭激烈的生產模塊環節。
(2)價值鏈模塊化過程中公共設計規則的強控制性與開放性共存。在價值鏈模塊化后,主導企業不再采用股權、協議等傳統方式對價值鏈上的其它企業進行控制,轉而采用更簡便、控制力更強的設計規則對整個價值鏈進行控制。模塊化的特點之一就是同一產品系統的模塊必須遵守相同的設計規則。因此,實力強大的跨國企業利用其高科技基礎和信息網絡,以產品的標準和全新的商業規則為核心,控制、整合全球的資源,攫取高額模塊利潤。而實力較弱的企業則無力對規則進行控制,變為價值鏈上的一個模塊生產商。但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公共設計規則越來越復雜,使單個企業很難確立完善的行業標準,需要眾多企業之間通力合作,這使規則的確立逐步趨于開放性。中小企業只要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并且設計的標準合理。則完全有可能被行業采納,成為公共設計規則中一部分。
(3)價值鏈模塊制造企業的高自主性與強競爭性并存。模塊制造企業只要在遵守公共設計規則的前提下實現系統要求的功能即可,而不必將模塊內部設計和制造過程公布。這一方面保護了模塊制造企業的設計技術,降低信息溝通成本,獲得模塊化利潤,提高企業創新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相同功能模塊制造企業之間的競爭。在這種背景下。各模塊制造企業進行獨立的開發研究,為實現同一功能的模塊進行“背對背”的淘汰賽,加劇了企業之間的競爭,促進了社會的技術進步。青木昌彥認為,盡管在模塊化的競爭中會產生重復投資的浪費,但模塊化選擇權帶來的好處可以完全抵消并超過這種重復投資帶來的浪費,因此,模塊化對社會整體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三、中國中小制造企業在價值鏈模塊化條件下的發展策略
盡管以單一模塊制造商身份嵌入價值鏈具有低利潤性、高依附性等不利因素,但是,對于中國中小制造企業來說,是一種務實的、有效的選擇。首先,從歷史發展趨勢來看。模塊化已經成為未來復雜制造業的發展方向,如果現在不積極融入這一世界潮流,若干年以后嵌入難度可能更大。甚至存在被邊緣化的危險;其次。從橫向利潤對比來看,模塊制造企業在價值鏈上的低利潤率是相對于價值鏈的其他增值環節而言的。如果與價值鏈外的非模塊化企業利潤相比。則往往高于后者。這是因為模塊化制造擺脫了單純代工賺取加工費的情況,企業還利用自己的知識進行研發設計,提高了產品的技術含量;再次。從中小企業的實力來看。如果中小制造企業放棄參與價值鏈的模塊化分工,轉而重新創建新的價值鏈,盡管存在成功的可能性,但同參與模塊化分工相比,風險更大,獲利更困難。因此。中小企業應積極融入模塊化的價值鏈。其具體策略如下:
1 以技術創新為依托,盡快融入模塊化這一復雜制造業發展的趨勢。模塊化制造與傳統制造的不同在于:即使是單一模塊的制造也需要一定的知識與技術。因此。中小制造企業應該積極加入價值鏈模塊化的分工,改造和引進先進制造設備,提高柔性制造能力,增強企業競爭力。同時,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是提升模塊產品質量和國際競爭力、突破國際貿易技術壁壘、融入價值鏈模塊化分工的有效手段。
2 以知識創新為主導,在價值鏈的模塊化分工中逐步掌握核心能力。只有經過長期的經營運作。企業才能熟悉模塊化系統的運行規律;只有經過長期的知識學習與技術積累,才能獲得技術突破;只有逐步掌握了一定的資源與核心知識,企業才能進一步掌握價值鏈的話語權。目前,大多數中小制造企業并不具備與跨國企業爭奪價值鏈主導權的實力,與其冒險參與競爭,不如韜光養晦,專心從事單一模塊的設計制造。企業依托勞動力成本等方面的優勢。努力學習外國先進技術,提高企業的模塊創新能力,引進最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熟悉國際化的價值鏈運作方式,使自己的產品和技術標準更好地與國際接軌,進而逐步滲透到價值鏈的高增值模塊。
3 以組織創新為保證。利用模塊化的組織變革促進企業模塊化。Schilling Melissa和Steensma H.Kevin(2001)認為:在某些產業,一體化的層級組織正在被非層級的實體取代。這些實體表現出可滲透、內部和模塊化等特性,即模塊化的組織形式。他們認為,這些各自獨立的組織模塊建立三種松散的耦合:契約生產、可替換的工作安排和聯盟。青木昌彥認為:組織的模塊化伴隨著產品的模塊化同步進行。從具備某些獨立功能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個組織都具備了一定的模塊化形式。只是程度有所不同。組織的模塊化變革已經悄然進行,例如在企業內部,圍繞產品或功能的模塊進行部門的重組、部門精簡、權力下放及加強不同部門之間的聯系等都可看作組織模塊化的過程。在企業外部,企業所進行的外包、代工及企業聯盟等活動,也是一種外部的組織模塊化過程。組織的模塊化能保證制造模塊化的順利實施。甚至促進企業的模塊化進程。
四、結論
模塊化作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競爭優勢,對價值鏈產生了巨大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模塊化在延續了價值鏈基本內涵的同時,也對它進行了破壞性創新,從而使制造企業面臨一個新的機遇。中國中小制造企業以現有的設備、技術和管理水平,如果不積極在價值鏈的某個模塊制造環節占據有利地位,將來就可能存在被邊緣化的危險。
因此,對于中小制造企業來說,應該積極把握價值鏈模塊化分工這一機遇。利用自己比較優勢,以強有力的模塊制造商身份嵌入價值鏈并占據某一環節。進而在模塊化的制造過程中,努力學習,自主創新,從單純的模塊制造者逐步向價值鏈中高增值環節的模塊系統設計者攀升,最終發展為價值鏈中有影響力的模塊制造者和公共設計規則參與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