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認為信任機制是企業網絡穩定的核心治理機制。通過對中國企業網絡的一般性分析,指出特殊主義文化背景下的中國企業網絡的信任機制更多的是依賴于非正式制度的嵌入關系治理,而非正式制度作用的空間局限性,是導致中國區際間企業網絡穩定性差的重要原因,要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網絡的穩定性必須引入外部治理機制。
關鍵詞:企業網絡;穩定性;治理機制;嵌入性;特殊主義
一、 企業網絡穩定性的治理機制分析
企業網絡中企業的合作行為實際上是行為主體的動態策略相互作用的過程,在動態行為中,多種因素影響著企業網絡的穩定性。網絡治理就是要通過一系列的激勵約束安排克服成員企業的機會主義行為,最大限度地保持合作。
由于合作者行為的不可預測性,網絡成員企業便面臨由于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成本。合作者或者通過限制自己對網絡的貢獻而搭便車,或者會采取機會主義行為從中漁利。而信任機制則是抑制機會主義的重要機制。信任是通過合作伙伴之間長期的互利交換和雙方對在一次交易中的不誠實行為的損失、以及信任可使未來一系列交互成為可能的共同認可而獲得的。科瑞普斯認為,成員行為受信譽效應的控制,行動者不愿意欺騙另一個成員,因為這個成員與共同的第三方成員相聯系,這些共同的聯系會意識到他們的行動。通過互惠行為,只要這個合作者的行為能被第三者觀察到,這個企業就可以樹立一個好聲譽。這個好聲譽使得這個企業成為第三方在選擇合作伙伴時的有吸引力的選擇對象,即使第三方和這家企業沒有任何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兩個企業通過第三者間接聯系,這種間接聯系可以發揮信息通道的作用,而且可以發揮指代的作用,成為一種阻止機會主義行為的機制。信任機制越強,企業網絡合作效應就越大,企業網絡成員的合作次數就越大,這將產生一個正向激勵效果,鼓勵企業網絡成員繼續合作,企業網絡協作能力自然增強。
信任的來源有兩種:一是建立在非正式人際關系基礎上的,通過人際關系的強紐帶形成的共同價值觀與道德感,通過社會關系的制約與關系互動中積累起來的集體身份認同,激勵大家去履行承諾,不輕易從事機會主義行為,以免破壞自己的聲譽;二是制度性信任,包括公開的監測機制、公開的法律約束、公開的反饋機制、公開的鑒定機制以及公開的合作規范。事實上,第一類信任可以歸結為Granovetter(1985)所提出的經濟活動的社會嵌入性,我們將之稱作企業網絡的嵌入關系治理。第二類信任的產生則需要企業網絡之外的各種機構的參與,具有外生性,我們將之稱為外部治理。
1. 嵌入關系治理。關系是經濟活動的基石,然而網絡組織中的關系與市場及層級組織中的關系不同,層級組織中的關系是任務導向,市場組織中的關系是利潤導向,網絡組織中的關系則是互動導向。由于企業網絡考慮各種社會關系,特別是嵌入于企業戰略網絡之中的社會關系網絡和企業交易是連續重復的過程,即企業的任何交易都嵌入于原有的關系歷史和一個更廣泛的關系網絡之中。因此,企業戰略網絡的重要意義就是通過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長期關系制度安排,提高了處于網絡之中的組織間的信任度,確信網絡伙伴不會使用對方的弱點,從而減輕機會主義的出現,減少了交易成本,形成網絡企業的競爭力。由于嵌入關系治理是企業網絡天然具有的一種治理方式,只要存在企業網絡,就必定存在著社會關系對成員企業行為的約束。一旦企業網絡成員出現了機會主義行為,嵌入性治理機制就對違反網絡標準價值觀和目標的成員企業做出懲罰。合作還是欺騙的問題實際上是代理人講不講信譽的問題,聯合制裁是指對那些違背共同規范的成員予以集體處罰。建立一個良好的信譽制度和市場秩序的重要條件就是要有一個通暢的信息傳輸渠道。在企業網絡中,任何一個企業的機會主義成本都是很昂貴的,通過這個網絡可發現機會主義的行為,而且這種信息會迅速擴散,很快破壞企業的信譽,而企業的信譽是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建立的。因此,企業網絡可創造強有力的障礙來阻止個成員的機會主義行為,降低了有關特定交換關系的交易成本。
2. 外部治理機制。在嵌入關系治理下,企業網絡不可能覆蓋整個產業,只能局限在部分企業間。這是因為人際關系對機會主義行為的約束是以小圈子效應為基礎的,伴隨著企業網絡規模的擴大,企業找到最佳交易對象的概率在增加,但在交易中遭遇對方機會主義行為的可能性也在加大,從而威脅了企業的穩定性。這時,單純的嵌入關系治理就顯得鞭長莫及了,外部治理機制的重要性開始顯現出來了。
外部治理機制作用的發揮并不是天然的,是需要有完善的制度做保障的。外部治理機制中最重要的是公開的監測機制和公開的法律約束,前者由特定的外部機構對成員企業行為進行信息披露;后者則借助外部力量對成員企業的欺騙行為實施懲罰。引入信息披露機制會使企業以往所作所為被當前交易對象知曉的概率增加,信息披露機構的工作效率越高,機會主義企業被發現的概率就越高。對于不守信的企業網絡成員將拒絕與之合作,以免其再度出現機會主義行為,損害企業網絡的穩定性。而引入懲罰機制,企業從事欺騙行為的收益會下降。與單純依靠嵌入關系治理時相比,外部治理機制的引入提高了企業從事合作行為的激勵,從而擴大了企業網絡的最優規模,并且,外部治理機制的效率越高,企業網絡的穩定性越強。比如,發達國家的法律和信息披露機制比發展中國家更為健全,對于機會主義企業的懲罰力度更強,企業網絡的規模和穩定性也明顯大于發展中國家。
二、 中國區域內企業網絡和區際間企業網絡穩定性的比較分析
我國企業網絡的穩定性與企業網絡成員的地域臨近性存在密切關系。一般來說,區域內企業網絡的穩定性要高于區際間企業網絡的穩定性。
產業集群是區域內企業網絡的一個代表,產業集群內企業間合作的比較穩定持續,形成了一定規模和聲譽,比如北京中關村的電子產業群,上海的紡織業和機械制造產業群,廣東佛山的陶瓷產業群等;而區際間的企業網絡,比如價值鏈生產體系、戰略聯盟等企業網絡形式的穩定性比較差,企業網絡頻繁出現“合作中止”現象,企業網絡內的企業時常利用其已經建立起來的聲譽在合作結束的時候狠狠騙一把。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我國企業網絡的穩定性在相當程度上依賴于嵌入關系治理機制,而外部治理機制發展仍然比較遲緩。
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組織內部關系有所不同,帕森斯和希爾斯將文化進行了特殊主義與普遍主義文化的區分。在現實中,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及東亞一些國家的文化傳統更具有特殊主義的色彩。一般而言,在特殊主義文化環境中,組織的組建過程較多地依賴于各種特殊關系,所形成的組織中非正式關系較為緊密、發達。這些人際關系的大量存在,使組織有較強的處理不完備契約的能力,從而減少了建立正式關系、正式制度和規則的需要。而在普遍主義文化環境中,一個組織中在組建過程中引入的非正式關系較少,對建立正式關系、制度和規則的需要更強,成本也相對較低,因此,在運行過程中也較少地依賴非正式關系,較多地依賴正式關系、制度和規則。
特殊主義文化傳統下中國區域內的企業網絡往往具有依靠非正式制度建立起來的較強的信任機制。企業網絡成員選擇合作的動機是期望合作能給他們帶來更大的收益,但有時,企業網絡成員發現機會主義行為更有利于實現其自身效應最大化,機會主義行為就出現了,就會產生損害企業網絡穩定的行為。信任機制雖然是維護企業網絡穩定的重要機制,但信任機制有作用的前提是使其成為一個可置信威脅。特殊主義文化背景下的中國企業網絡的嵌入關系治理機制對于區域內企業來說就是一種可置信威脅。區域內企業網絡的企業間信息對稱性要強于區際間企業網絡,區域內企業網絡的機會主義行為的信息很容易在區域內擴散,企業網絡中的其他企業再與曾經出現機會主義行為的企業合作的積極性會下降,甚至區域內的企業都選擇拒絕與其合作,集體懲罰機制效果明顯。正是基于這種心態,區域內企業網絡成員在合作的時候會互相信任,盡量避免機會主義行為出現。
而特殊主義文化背景下的中國企業網絡的嵌入關系治理機制對于區際間企業來說就是一種不可置信威脅。區際間的企業網絡成員即使出現了機會主義行為,但其機會主義行為并不象區域內企業的機會主義行為那樣容易擴散。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網絡的成員出現機會主義行為后,它可以不再與這個區域的企業合作,完全可以換到其他區域去繼續與另外的企業合作。由于依靠非正式制度建立起來的信任機制的作用空間很有限,在很多時候,區際間合作的機會主義行為可以給不合作企業帶來更大的收益,而特殊主義文化傳統下嵌入關系治理機制就顯得鞭長莫及了。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區際間企業網絡的穩定性比較差的一個重要原因。可見,在大規模網絡組織中,需要更多地依靠外部治理機制,過多依賴嵌入關系治理則必然限制組織的規模,影響網絡組織的穩定性。
三、 結論與政策建議
企業網絡作為企業間的一種松散的合作組織,其穩定性與治理機制密切相關。雖然企業間層層嵌入的人際關系能夠促使成員企業合作,但由于非正式制度的空間局限性,在缺乏外部治理機制的條件下,單純的嵌入關系治理會限制企業網絡的穩定性和規模擴張。只有相機引入有效的外部治理機制,從能從根本上推動企業網絡的發展。外部治理機制的目的是要營造企業間的制度性信任,健全外部治理機制需要政府從信息、法律等多個方面進行制度上的建設和創新,比如健全企業信用體系,加快信息化建設,完善違約的懲罰機制等等。惟其如此,中國的企業網絡才能發展壯大,才能更好的整合資源,獲得更大的協作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Duhaime,Irene M.,et al..Determinat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network Organizational Form:a Pilot Study.working paper,2002.
2.費孝通.鄉土中國.北京:三聯書店,1985:98.
3.道格拉斯·C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76.
基金項目:本文是北京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模塊化的北京中小企業集群發展戰略研究”(908201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韓晶,經濟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劉素,南開大學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8-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