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對改革開放以來跨國公司在粵直接投資的趨勢進行了研究,發現存在以下若干特征:20世紀80年代之后,跨國公司大規模、全方位、系統性進入廣東市場,以迅速完成對廣東市場的戰略布局;跨國公司在粵逐漸增加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的投資;跨國公司在粵子公司正轉向服務業,獨資化現象逐漸增多;一些跨國公司加速建立在粵研發中心、全球采購中心或地區總部,其投資類型也正由生產基地型向市場開拓型或研發型轉變。
關鍵詞: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趨勢;特征
跨國公司進入廣東都是有步驟、有戰略的。20世紀80年代之后,跨國公司大規模、全方位、系統性進入廣東市場,以迅速完成對廣東市場的戰略布局;一些跨國公司加速建立在粵研發中心、全球采購中心或地區總部,在粵企業也正由生產基地型向市場開拓型或研發型子公司轉變。本文通過對1982年~2006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結合跨國公司在粵子公司發展與戰略布局的例證,提出以下七個主要特征。
一、 跨國公司大規模進入廣東市場,并系統性完成市場布局
從總體來看,跨國公司呈現大規模進入廣東市場的趨勢。從流入資金規模上看,可以把外商企業對粵的直接投資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90年之前,投資的數量呈現輕微波動中的緩慢上升態勢;第二階段是1991年~1996年間,廣東接受外商直接投資數量開始高速增長。第三階段是1997年~2003年的波動時期,由于受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這一時期廣東接受外商直接投資的數量一度受到影響,增長速度比較緩慢。第四階段是2004年之后的調整和恢復時期,由于受到2003年“非典”的滯后影響,廣東外商直接投資于2004年大幅降低。但2005年之后,廣東接受外資又呈現恢復性增長。
從跨國公司在廣東投資的企業數量來看,從1993年~2005年,外商在廣東的投資企業數量一直保持在4萬家以上,1996年甚至達到6萬多家。盡管由于1997年以來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1997年~2001年外商投資企業數量有所下降,但2001年后,外商投資企業數量又開始平穩增長(表1),至2005年末,廣東外商直接投資數量達到58 762家。
跨國公司進入廣東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大型跨國公司較集中地、成批地建立子公司并形成網絡。因為大型跨國公司多元化程度較高,為了獲取公司內部交易的利益,獲取范圍經濟性,跨國公司往往選擇全方位、系統性對粵直接投資的競爭戰略。系統化進入廣東的途徑有三個:一是自身在粵投資項目的縱向一體化;二是積極培育當地供應商,這種方式可以充分發揮當地產業配套能力,減少跨國公司的投資;三是主動引進國外供貨商在廣東進行投資為其配套。

日本的本田、豐田、日產三大汽車廠商相繼在廣州投資設立整車廠,同時一大批汽車零配件廠商在廣州、佛山、中山等市落戶,一個以日系汽車為特色的廣州汽車產業集群正迅速形成;總投資額達43億美元的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帶動惠州大亞灣形成新的沿海石化基地;憑借積極承接電子信息產業轉移,東莞市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腦資訊制造業基地之一:電腦磁頭、電腦機箱及半成品占40%,敷銅板、電腦驅動器占30%,高級交流電容器、輸出變壓器占25%,電腦掃描儀、微型馬達占20%,電腦鍵盤占16%,電腦主板占15%。
1994年,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開始在廣州同萬寶集團合作投資,成立松下·萬寶(廣州)電熨斗有限公司。在隨后的幾年中,松下·萬寶(廣州)壓縮機有限公司、松下·萬寶(廣州)空調器有限公司、松下·萬寶(廣州)剃須刀有限公司相繼成立。而且,松下在廣東的投資企業通過增資擴股,逐漸轉向外方獨資或占絕大多數股份。松下在粵投資的案例說明,跨國公司在華投資一般而言都是有計劃、全方位和系統性的。
二、 跨國公司在粵逐漸增加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的投資,原有投資不斷增資擴產
在擴大投資規模的同時,跨國公司也逐漸增加了在粵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的投資。據2004年9月15日《中國質量報》報道,2004年9月6日,由廣州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與豐田汽車公司共同投資的“廣州豐田汽車有限公司”在廣州正式成立,由此誕生了在新的汽車產業政策頒布后的第一個重量級中外合資汽車企業。同時,此舉也標志著日本豐田在中國“北一汽、南廣汽”的戰略布局基本完成。新合資公司投資總額為38.21億元人民幣(約4.616 7億美元),注冊資本13億元人民幣(約1.570 6億美元),廣汽集團與豐田公司各持50%的股份。另據2006年9月22日《北京商報》報道,日本第二大鋼鐵制造商JFE中國分公司將與廣鋼集團達成一項關于冷軋類高附加值鋼材產品的深度合作協議。這有可能成為外資鋼企繼技術合作之后滲入中國鋼企的新途徑。在廣東投資的跨國公司的很多產品代表了當今世界的先進水平,如德國西門子投資生產的現代化傳輸設備和控制設備、摩托羅拉投資并參與生產的金鵬移動通訊系統等。
外商投資企業增資擴產已經成為廣東擴大吸收外資規模的重要來源,已占到50%左右。如樂金飛利浦液晶顯示(廣州)有限公司新增投資總額4.95億美元,合同外資1.73億美元,為今年廣東投資額最大的項目。
三、 跨國公司在粵子公司由生產基地型向市場開拓型轉化
跨國公司對粵投資動機在過去一些年中發生了改變。吳能全(1995)的研究發現,廣東外商直接投資流入量決定因素中“廉價勞動力”的重要性高于“巨大的市場”,而這兩者分別居于第一、第二位。而日本東洋經濟新報社所編《海外進出口企業總覽》的調查資料則顯示,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重要動機中,占領當地市場占首位(22.6%),利用廉價勞動力則僅占第三位(17.0%)。趙景華(2001)的研究也表明,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戰略動機已經由原來的“建立在華生產基地”向“中國的市場容量及潛力”轉化。與此同時,生產基地型子公司在經過較長時間的在華運營后,其中一部分會轉變為市場開拓型。也就是說,戰略基礎設施已經由原先單一的制造系統轉換為整合的制造系統和營銷系統,其戰略重點也已經由加工出口轉變為在粵銷售。
跨國公司在粵投資初期以“三來一補”型加工貿易企業為主,形成了東莞等地具有鮮明特色的加工貿易模式,OEM發展非常迅速,珠三角地區也成為全球重要的生產基地。同時,廣東自身強大的消費能力和對中國內地市場的輻射能力,也吸引跨國公司投資企業越來越重視國內市場,逐步向市場開拓型轉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重視建立國內銷售網絡,積極開拓國內市場。《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實施后,汽車巨頭紛紛組建自己品牌的授權經銷店,直接控制汽車銷售網絡;二是重視針對國內市場產品的研發,紛紛設立研發中心,廣東地區就有一百五十多家跨國公司設立的研發中心;三是很多原有產品出口型企業轉為產品內銷。隨著我國外貿順差和外匯儲備的不斷增大,國家政策也由原來的鼓勵產品100%出口轉為鼓勵產品內銷,如原有的產品100%出口企業進口設備可以免稅,2004年國家調整為進口設備需先征收進口關稅和進口設備增值稅,然后根據企業具體執行出口情況分5年返還稅收,此項措施對產品100%出口企業打擊較大,也推動了廣東外商投資策略的轉變。
四、 跨國公司不斷提升在粵投資形式,加速建立研發基地、采購中心、地區總部
跨國公司在全球的經營網絡是一個整體,其在粵子公司活動經歷著從生產基地向研究開發轉化的過程。也就是說,跨國公司在廣東的戰略是從過去的出口貿易、技術轉讓、發展到直接投資;從投資制造業項目,發展到投資研究開發項目,進而發展到投資營運管理的服務業項目;從工藝改進、產品開發、技術開發進而發展到與生產相關的服務開發。跨國公司在粵研發是為了支持當地生產和銷售,適應當地市場需求和變化。截至2005年,跨國公司在華研究基地達750余家,其中廣東地區就有150多家,占全國數量的21.61%,僅次于北京與上海,列全國第三位。知名企業如微軟、英特爾、杜邦、寶潔、三星、三菱、本田、日立等均在我省設立了研發機構,跨國公司投資覆蓋了廣東電子信息、醫藥研究、石油化工及汽車技術等各個行業。
為了增強在中國以及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力,降低采購成本,許多跨國公司開始在廣東設立全國及全球采購中心。將廣東質優價廉的商品和原材料、零部件同跨國公司強大的銷售網絡相結合,既擴大了廣東的出口,也為跨國公司實現全球資源配置提供了動力。到2001年底,國際零售巨頭沃爾瑪、家樂福在華采購總量分別達到103億美元和35億美元,其中沃爾瑪90%、家樂福60%的采購清單都給了廣東企業。制造業跨國公司同樣熱衷于到廣東采購。中國惠普公司副總裁舒奇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外資電腦相關企業紛紛到珠三角設立加工廠,這里已經逐漸形成了以大企業為中心,大量專業化企業分工協作的配套體系,并帶動本地一大批生產配套型企業的興建,使產業鏈非常完整,世界最先進的IT產品都能在這里找到,采購非常方便且價廉物美。
近年來,隨著廣東經濟的快速發展,吸引外資的軟硬環境大為改觀,跨國公司紛紛在廣州和深圳設立地區總部。全球最大零售商美國沃爾瑪公司把它的亞太地區總部設在深圳,負責拓展亞太地區的業務。2001年初,奧林巴斯深圳公司增資4 500萬美元,擴大附加值較高的光學零部件、數碼相機的生產,加快研發中心建設,奧林巴斯集團亞洲區域總部也由香港遷至深圳。英國保誠集團,美亞保險和安聯保險集團有意在廣州設立區域總部。星巴克在廣州沙面設立總部。全球最大的旅游綜合服務公司美國運通將首先在廣州建立其中國內地的運作中心。
另外,廣東省政府也出臺了一些相應的措施鼓勵跨國公司將區域管理重心轉移到廣東。例如,2005年廣東省外經貿廳就出臺了《廣東省鼓勵跨國公司設立地區總部辦法》,給予在廣東設立地區總部的跨國公司以人才輸入、設備和技術進口、產品出口等方面的便利,以鼓勵跨國公司區域管理重心向廣東轉移。
五、 跨國公司在粵子公司獨資化傾向增強
據廣東省統計局的相關統計,2005年廣東省外商投資企業、外商投資股份制企業合同外資額雖然均實現了28%以上的增長,然而從實際利用外資看,只有外商獨資企業增長39.9%,中外合作企業和外商投資股份制企業出現大幅下降,中外合資增幅明顯放緩,2006年1月~2006年9月廣東外商投資企業占全省實際利用外資及合同外資金額的比重分別維持高達76.9%、81.5%的水平,并呈繼續提升的態勢,以上統計數據顯示,近兩年來廣東省外商投資“獨資化”的步伐明顯加快。
跨國公司改變了進入廣東的股權安排。從1992年起,尤其是1997年以后,新增獨資企業已成為首選投資方式。通過考察1992年~2005年廣東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的結構變動,可以發現,在1992年~1995年跨國公司進入廣東主要采取中外合資與中外合作企業的方式,但是近幾年來,占主導地位的則是外商獨資企業方式。特別是1997年,外商獨資企業合同金額占廣東總合同外資金額的比重首次超過合資企業所占的比重。1999年,獨資企業所占合同金額比重首次超過半數,并且持續上升態勢,截至2005年更是達到了82.51%。可以說外商獨資企業已經成為跨國公司進入廣東的主流方式。
在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商也越來越傾向于選擇多數股權。例如500強在廣東投資的300個制造業子公司中,外商獨資和控股的企業有238家,占總數的79.3%;對等股權的企業有19家,占總數的6.3%;少數股權的企業43家,占總數的14.3%。
六、 跨國公司投資服務業比重逐步提高,以服務外包為重要內容的業務迅速增長
近年來跨國公司在粵投資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貿易增長方式改變,服務外包現象越來越普遍。廣東省以往吸收外資以制造業為主,占外資總量的70%左右,近年來,隨著我國服務業不斷對外開放,外商投資服務業比重不斷上升。廣東的服務外包以軟件外包為主。截至2006年底,軟件外包企業1 802家,其中外資企業1 641家。近年來,日本、德國等國家紛紛來粵設立企業,從事面向日本、歐洲及北美的軟件離岸開發、服務業務。包括IBM、微軟、Oracle、ZENSAR、瑞銀在內的大批跨國軟件及服務企業都在廣東開展服務外包業務。
2004年~2007年6月,外商投資商務服務、科學研究等現代服務業項目4 429個,占項目總數的15.02%;合同外資金額62.22億美元,實際吸收外資29.76億美元。外商投資現代服務業,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理念、經營模式和業態,為生產和生活提供了更高質量的服務。我省高度重視推動外商投資現代服務業,2005年,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我省服務業發展和改革的意見》,2007年深圳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我市高端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服務業對外開放取得顯著成績。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德勤、安永和KPMG均在廣州和深圳設立分所,為國內企業提供符合國際會計準則的審計服務,近年來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如普華永道廣州分所已達4 000余人;沃爾瑪、家樂福、百佳、七·十一、屈臣氏等零售業企業為居民提供了現代化的商業服務和新型業態,豐富了市場;匯豐電子通過承接匯豐集團的數據處理和呼叫中心等業務,成為我省發展離岸服務外包的典型企業。
麥肯錫的研究報告《將中國打造成服務外包產業的全球巨人》指出,服務外包將成為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和轉移中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到2010年,全球服務外包市場規模將達到6 000億美元;到2015年,中國將分享560億美元的市場份額。服務外包和離岸業務已經成為跨國公司全球布局、應對競爭對手并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越來越多的公司正在考慮服務外包。在財富1 000強公司中,有95%制定了公司的外包戰略。而另一個具體的數字是,每個星期,有5家~10家企業在可能的外包目的地進行實地考察,做可行性分析。這為服務外包未來的發展提供了空間。
七、 廣東外資并購項目增長較快,企業并購市場還有較大潛力
長期來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以“綠地”投資為主,即通過新設立一個外商投資企業的方式進入,隨著我國對外商投資領域的逐漸放開和并購法規的完善,越來越多境內公司成為外國投資者的并購對象,新批外資并購項目增長迅速。如2003年僅批外資并購項目為3個,2004年34個,2005年107個,2006年達到138個,呈快速增長態勢。這主要是源于兩個原因:第一,CEPA、深圳特區的二次定位等新一輪發展策略制定,為外資并購提供了新的動力;第二,人民幣的升值預期也會吸引外資進入廣東市場,加大尋求購買人民幣資產的動力。
廣東省外資并購的主要特點有:一是外資并購境內企業以民營企業為主,民營企業股權轉讓產權較清晰、政策限制較少,因此成為目前并購的主力;并購方式以股權并購為主;并購價格以平價轉讓為主;并購后設立外商投資企業以獨資企業為主。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外資并購增長較快,但利用外資總額中以并購方式進入的僅占2%,還不構成廣東省利用外資的主力(50%以上是原有外商投資企業的增資),外資并購發展還具有較大潛力。
參考文獻:
1.毛蘊詩.跨國公司戰略競爭與國際直接投資.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
2.曾國軍.跨國公司在華子公司戰略角色及其演變.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
3.楊學軍.跨國公司在華直接投資的股權安排問題研究.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
4.趙景華.跨國公司在華子公司成長與發展戰略的實證研究.管理世界,2002,(10):93-101.
基金項目:本文是作者主持的廣東省社科基金項目(07YE04)和作者參與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70132010)的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作者簡介:曾國軍,管理學博士,中山大學旅游學院講師;孫志斌,廣東省外經貿廳主任科員;齊闖,中山大學旅游學院本科生。
收稿日期:2008-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