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經濟增長理論表明,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模塊化的組織為技術創新提供了一種新型組織模式。文章根據模塊化組織理論,從外部市場需求和功能模塊自身需求兩個方面分析了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動力,闡明模塊供應商之間由“背對背”競爭到合作創新是模塊化產業集群實現技術創新主要途徑,指出模塊之間在創新過程中的競爭、協調和配合能夠促進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的良性發展,提出了我國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路徑。
關鍵詞:模塊化;產業集群;技術創新;技術創新路徑
一、 問題的提出
隨著科技的進步、勞動力價格的上升以及產品柔性化生產的發展,我國產業集群正逐步失去原有的低價競爭優勢,發展遇到了瓶頸。目前我國的產業集群多是建立在進入壁壘小、勞動力廉價、資產專用性低基礎上的加工工廠的集合。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也僅僅集中在幾個高科技園區,規模數量有限。集群內企業之間的競爭往往建立在勞動力低成本、產品低價格基礎之上,企業缺乏創新動力,模仿跟風現象較為嚴重,形成了企業間的無序甚至惡性競爭。很多產業集群處于低水平、低科技含量的階段,沒有更多的獲利優勢。產業集群的專業化分工、創新能力、品牌聲譽和網絡協作等優勢并未得到充分體現。從全球范圍看,信息技術指導新技術開發,作為無形資產的知識和技術在生產中的作用逐步增強。技術創新既是國家競爭優勢的關鍵,又是企業創效的核心推動力,也是產業集群良性發展的基礎與市場競爭力的核心。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劇,市場競爭空前激烈,卓越的創新能力是企業贏得競爭優勢和獲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技術創新不單純是知識和技術問題,更需要放在企業、產業集群和全球市場等環境中分析。
模塊化思想正滲入現有的企業理論、產業經濟以及企業戰略等各個研究實踐領域,模塊化組織理論逐漸成為產業組織研究的熱點。青木昌彥指出,模塊化正改寫著整個產業組織模式,是產業集群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方向。根據模塊化組織理論,產業集群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模塊化產業集群的內部企業可以分成模塊集成商和模塊供應商兩類。模塊集成商負責設計界面規則,對模塊供應商的活動進行監督、評價和集成,創造出新技術、新產品;模塊供應商針對模塊化系統的某個功能模塊進行專業研發和生產。產業集群的模塊化促進了技術創新,通過模塊技術創新成果的集成,形成新的技術,豐富了技術創新成果的類型。模塊化的產業集群中技術創新節點轉化為模塊或模塊集合,創新模塊之間或是“背對背”的激烈競爭,或是合作研發。傳統產業集群企業間的技術溢出轉化為集群內部模塊之間的技術資源共享,有利于外部信息的吸收,避免了傳統產業集群中創新惰性的產生,擺脫了技術創新中的路徑依賴。本文根據模塊化組織理論,從外部市場需求和功能模塊自身需求兩個方面分析了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動力,提出了我國產業集群的創新路徑。
二、 傳統產業集群在技術創新方面存在的問題
隨著傳統產業集群的發展,企業出現了創新能力下降、創新積極性減退的現象。Beaudry和Breschi對比分析了23 872家英國企業和37 724家意大利企業在1988年~1998年的技術創新產出數據,發現意大利傳統產業集群區域內企業的創新能力與區域內相關企業的集聚密度呈現負相關關系。目前我國產業集群存在著嚴重的創新惰性問題,很多企業不愿自主采取技術創新,導致集群內部重復產品的大量出現。眾多的中小企業產品的科技含量較低,缺乏競爭優勢,導致利潤攤薄,企業處于微利甚至虧損的邊緣,產業集群獲利不多。分析上述現象可以得出我國產業集群出現創新惰性的原因如下:
1. 產業集群產生的基礎薄弱,企業先天創新能力缺乏。我國現有產業集群多是依托于農村或小城鎮發展而成的,集群內部企業靠模仿代工起家。這些集群的產業規模小、專業化層次低、產業鏈不完善、技術水平不高。競爭優勢是建立在低成本基礎上,嚴重缺乏技術創新。集群內企業間的競爭是成本的競爭,產品的技術附加值較低,企業的利潤較少,沒有更多的資金進行創新,企業只能在低技術水平上維持生存。影響到產業集群在低技術水平徘徊,沒有實現良性發展,市場競爭力薄弱。以嵌入型集群為例,集群內企業作為外資企業的代工工廠,生產的產品要么是技術性產品的某一個零部件,要么是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輕工產品,群內的企業的生產不需要更多地技術,創新動力先天缺乏。
2. 產業集群的創新機制失衡,集群內中小企業的創新依賴性強。產業集群創新機制不完善,內部企業陷入了模仿——惡性競爭——利潤減少——進一步模仿的惡性循環中。模仿企業能夠輕松獲得研發企業的技術,會對創新強勢的企業產生技術創新依賴,使自己失去創新的動力,形成惰性。集群內的企業過分依賴集群內的溢出創新技術,減少了與外界的信息聯系,外部的技術信息無法及時流入集群,出現了信息淤塞。長時間地依靠相同的知識源、合作伙伴、交易網絡,形成了路徑依賴,使得企業嚴重缺乏了創新積極性。
3. 產業集群技術外溢的弊端,為企業創新惰性的滋生提供了可能。產業集群是一種介于企業與自由市場之間的中間組織模式,是由相同地緣、擁有相同資源、具有相似交易網絡的企業組織起來的。集群內的企業交易不確定性降低,技術的溢出更加便利。技術的轉移,及多次技術交換重復發生時間的減少,降低了企業的成本。同時技術外溢導致的“搭便車行為”,使得企業不用進行研發便可享受技術帶來的利益,從而滋生了集群內部企業的創新惰性,導致集群內部產品的雷同和惡性競爭的發生,造成產業集群缺乏創新動力。
三、 基于模塊化的產業集群技術創新動力分析
1. 模塊化產業集群的基本內涵。模塊化產業集群是將一個復雜的產業集群系統按照一定的界面規則分解為可進行獨立設計的半自律性的子系統(模塊)——單個或多個相對獨立的具有相似特定功能價值的企業,可以單獨或合作完成某項任務的企業組織,這個過程就是模塊的分解過程。當任務完成后模塊之間相互聯系,又按照某種界面規則統一起來,構成更加復雜的產業集群系統,這個過程就是即模塊的集中過程。與傳統的產業集群相比,模塊化產業集群組織中形成了一種較為自由的網絡組織關系。模塊集成商通過網絡,利用界面規則,將自身產品、技術進行模塊化分解,保留核心模塊自行生產,而將其他模塊分包給各級模塊供應商。各級模塊供應商努力制造優質模塊來滿足市場和集成商的要求,進而通過具有核心價值的模塊來獲取集成商的地位。集成商通過界面規則來約束供應商的行為,并對供應商進行監督和評價;供應商通過隱藏的信息來獲得競爭優勢。由于模塊供應商是由多個相似背景、實力相當的企業構成,所以競爭較為激烈。通常,供應商會采取“背對背”式的競爭,根據自身的“隱藏信息”獨立研發、設計出具有競爭力和核心價值的產品、技術。模塊之間的信息交流、技術轉化、分工協調構成產業集群網絡化組織中各節點之間的連接鏈條,并通過鏈條相互發生作用。從系統功能分解和功能模塊整合的角度分析,產業集群實質上是模塊集成商和模塊供應商的聚集。
2. 模塊化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動力分析。與傳統產業集群相比,模塊化產業集群中的創新節點轉化為模塊,這些模塊由一個或多個背景相似、實力相當的企業組成。模塊技術創新是依靠單個企業的創新與多個企業的合作實現,模塊化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是依靠模塊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實現。模塊化產業集群的創新動力分析需要考慮市場背景和集群環境等影響因素。下面從外部市場需求拉動和內部功能模塊推動兩方面分析模塊化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動力。
(1)外部市場需求拉動。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大規模定制代替了大規模生產,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是產業集群發展的推動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模塊化產業集群將企業創新轉化為模塊之間的合作創新。通過模塊化,將產業集群內部的企業根據資源與技術分解成不同的模塊,模塊供應商通過市場需求聯系在一起,在模塊集成商設計的界面規則聯系下,構建創新網絡,創造新技術或擴大原有技術的外延來豐富產品的多樣性;模塊集成商將各模塊的技術進行集成,形成新的技術,滿足日益多變的消費需求。相較于傳統產業集群,集群內模塊之間的聯系以市場需求為前提,具有臨時性,模塊需要進行動態調整,以適合不同的技術環境、集群環境和市場環境。
(2)內部功能模塊推動。內部功能模塊之間競合是以競爭為基礎,是模塊化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的推動力。①模塊集成商的視角。模塊化的產業集群中模塊集成商通常處于集群的核心地位,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通常可以看作是集成商的技術創新。集成商通過將核心技術模塊保留在自身模塊,將非核心技術模塊進行分解外包來實現技術創新。創新過程中,模塊集成商不參與具體研發活動,通過設計技術創新的界面規則,控制研發過程,對最終結果的進行集成。通過模塊化分解與集成,集成商能夠把握住核心的創新技術,集成供應商的資源與技術,降低創新成本與風險,同時鞏固了核心地位。②模塊供應商的視角。模塊化產業集群中,模塊供應商在界面規則的約束下,相互隱藏內部信息,獨立進行技術創新。由于產業集群進入壁壘不高,模塊供應商作為一個動態因子可以自由進入退出,容易引發供應商之間的激烈競爭,刺激了模塊供應商的創新欲望。模塊供應商的創新有如下的特點:“淘汰賽”形式的“背對背”競爭,促進模塊供應商的創新;模塊供應商在創新過程中能夠不斷地通過實踐更正錯誤、彌補不足,完善創新機制;模塊供應商的創新成果的集成,豐富了技術的多樣性。創新過程中界面規則與模塊所隱藏的信息間存在著正向反饋機制,它不斷對模塊界面規則和各個模塊的內部知識進行創造性地破壞與再整合,由此實現集群系統的不斷創新和演進,進而內生出模塊的創新機制。③模塊供應商之間合作的視角。產業集群內模塊供應商之間存在著“背對背”競爭的同時也存在著合作創新。模塊供應商通過合作創新降低交易成本、集中資源、分擔研發風險、降低研發成本;通過合作創新供應商整合各自的競爭優勢,獲得更多地市場份額;通過合作創新模塊供應商之間能夠共享內部信息,同時能夠獲取集群外部信息,避免了路徑依賴,拓展了知識來源,有利于實現技術創新。④模塊集成商與供應商合作的視角。Clark,Fujimoto研究指出模塊集成商和模塊供應商之間的互補可以減少開發的時間并加快工藝的開發和改進、新產品進入市場的速度和增加產品的份額和獲利能力。產業集群中模塊集成商與供應商的合作創新能夠實現互惠互利“雙贏”的局面。技術創新過程中,模塊集成商的創新收益取決于集成商的創新成果,為了保障自身的收益,模塊集成商需對創新過程進行監督,利用界面規則對供應商進行控制,選取不符合界面規則的供應商淘汰,設置激勵機制,鼓勵模塊供應商的技術創新。通過參與模塊集成商的技術創新,集群內的供應商能夠低成本獲得更多的知識技術、降低了研發風險與成本,有利于開展自身的技術創新,獲得投資和市場份額。
四、 模塊化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的實現路徑
下面將模塊化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的實現分成兩種情況進行分析:一是模塊集成商在產業集群內處于絕對壟斷地位時,集成商能夠獨力承擔技術創新,將非競爭優勢的模塊部分外包,模塊供應商的主動性和獨立性較小,通常是處于加工者身份,進行簡單的不需要技術含量的粗加工或整裝工作。在創新過程中,只有集成者參與其中,所以技術創新的成本和風險性相對較高,產品柔性差,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會減弱。二是模塊集成商與供應商均有能力進行研發時,出于成本及競爭優勢的考慮,集成商會將一部分模塊進行外包分解,集成商設計界面聯系規則、選擇提供商。供應商通過遵循界面規則獨立完成研發,并將所涉及的信息保密處理,保留在模塊企業內部,因為對創新結果的豐厚回報有很大的期望,極大地刺激了供應商的創新積極性。集成商在此過程中負責評估與監督,最有由集成商將成果、產品進行整合處理。當供應商獲得了回報后又能夠進一步開展新一輪的技術創新,形成了新的創新競爭。
本文主要討論模塊集成商與供應商合作創新的情況。在模塊集成商與供應商合作技術創新的過程中,集成商在選擇供應商時,由于信息不對稱,無法得知供應商提供的產品信息、產品技術創新的進度和階段成果。模塊提供商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會采取規避規則或者欺騙的手段,隱藏自己的真實情況。這種背景下,模塊集成商設計的界面規則成為二者合作創新的實踐平臺。集成商根據界面規則選擇供應商,將創新模塊進行分解外包,對供應商的創新進行過程監控,將成果進行集成。為了保證創新過程的順利,設計階段結果反饋、最終結果反饋機制和激勵制度是十分必要的。集成商可以及時通過反饋信息對不符合條件的供應商進行淘汰,選擇新的供應商加入,避免了損失。合理的激勵制度,能夠鼓勵模塊供應商的技術創新,模塊供應商內部會產生具有很強的自我創新驅動力,自覺采取行動,主動使自身的價值與模塊系統價值保持一致。反之,模塊供應商將被集成商淘汰,失去參與競爭的資格。

模塊集成商設計的界面規則規定了各模塊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和溝通的方式和標準,提供了它們進行協作的信息結構,是各模塊單元集成整體組織的重要聯結紐帶。由于模塊化產業集群系統的發展使得原有的模塊進一步瓦解,原有的界面規則也需要進一步改進設計。在此過程中,由于有效的信息流動,使得集群的系統信息能及時溝通和整合,促使系統的界面結構規則不斷被篩選和重新整合,實現界面規則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模塊集成商需要設計新規則來適應新的發展變化,原有的創新網絡被破壞,模塊供應商在新的規則下進行新的創新競爭合作,形成了一個創新網絡,產業集群系統得到了創新與發展。如圖1所示。
五、 結語
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是企業前進的推動力也是產業集群生存生長的根基。模塊化時代,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需要依靠技術創新,創新路徑的選擇直接影響創新的成果。模塊化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的路徑實現是依靠集群內部模塊集成商與供應商的競爭與合作,將功能模塊的獨立研發與合作創新相結合,降低了技術創新的風險與成本,提高創新積極性,確保模塊的獲利,實現模塊自身的技術升級。模塊化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路徑的正確選擇,能夠幫助我國產業集群在目前嚴峻的形勢面前突破發展瓶頸,尋找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實現由低價、低技術附加值的產業集群向高科技含量集群的轉型。將創新的技術培養成為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能夠使產業集群在市場上取得更大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陳佳貴,王欽.中國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與公共政策選擇.中國工業經濟,2005,(9):5-10.
2.侯若石,李金珊.資產專用性、模塊化技術與企業邊界.中國工業經濟,2006,(11):91-98.
3.孟浩,史忠良.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負效用分析.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5,(3):43-47.
4.鄭彥.產業集群組織模式與集群內企業合作創新的互動機制研究.經濟經緯,2006,(1):35-37.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70702013);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070421116);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3ZS061-A25-040)。
作者簡介:柴國榮,管理學博士,西安交通大學產業經濟學博士后,蘭州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許瑾,蘭州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生;洪兆富,蘭州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8-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