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主創新是一個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前提和基礎。對制造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評價,是一個典型的多指標、多層次綜合評價問題。文章針對制造企業的特殊性,在制定指標篩選相關準則的基礎上,建立了制造企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提出避免信息失真實用方法,以及融合主觀評價的主成分分析指標權重確定方法,應用模糊決策理論建立了制造企業自主創新的模糊多目標、多層次綜合評價模型,并進行了實證研究。
關鍵詞:制造企業;自主創新;模糊綜合評價
一、 引言
目前關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研究文獻主要以定性為主,文獻“2”闡述了技術創新能力的主要內容介紹了定性的專家篩選法,文獻“3”綜述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已有評價體系以及測度方法,主要有AHP多元回歸模型以及模糊綜合評判法,但是這些方法的主觀性較強,而且模糊綜合評判法不符合非負有界性、可加性、歸一性的測度特性。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融合主觀評價的主成分分析指標權重確定方法,應用模糊決策理論建立了制造企業自主創新的模糊多目標、多層次綜合評價模型,可較好的符合客觀實際。
二、 制造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的指標體系
斯切爾(Scherer,1992)認為,技術創新最終實現的包含很廣,而且創新活動方式極不相同,所以只能根據不同類型的技術創新而采用不同的評價指標。德國在進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調查時,用企業技術創新費用占企業銷售額的比例來描述。加拿大的Debresson教授用7個指標來比較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創新資本投入/職工人數、創新資本投入/銷售收入、非專門的創新資本投入/職工人數、專門的創新資本投入/職工人數、專門的創新資本投入/銷售人數、出口銷售收入/銷售收入、企業的創新傾向。克拉克(ClarkK1,1990)提出技術創新能力可以從產品創新能力和工藝創新能力兩個方面度量。其中產品創新能力是企業產業研制周期、產品研制效率和綜合商品質量的綜合體現;工藝創新能力是企業生產工藝設備模具開發、小試生產、批量生產能力的綜合。
為了保證指標體系經濟上的有效性和全面性,以及分析處理過程中的易量化性,在建立自主創新指標體系時應遵循以下原則:(1)全面性和客觀性。由于評價制造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涉及的因素很多,要盡可能地建立完備的評價體系,以保證全面、綜合地評價,設立的指標體系應盡量減少人為主觀因素,更多地體現指標的客觀性。(2)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影響評價的許多因素是無法用定量指標來描述的,因而要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來建立制造企業的評價體系,這就要求必須考慮評價所需各種資料、數據的可獲性和收集難度。(3)主次分明,層次清晰。因為影響自主創新能力的指標很多,且有主次之分,因而在保證指標體系完整性的基礎上要突出重點,層次分明,由粗到細,逐步求精,盡量避免各層指標之間的交叉和耦合。(4)要體現制造企業的特殊性。制造企業一般都有研發部門、制造部門、營銷部門,因此自主創新的指標應全程反映這些部門的創新活動。
根據以上4個原則,本文從技術創新能力的角度,從創新潛力、創新活動、創新產出、創新環境四個方面提出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它包括4個一級指標:
1. 潛在技術創新資源指標。這一指標包括人力資源存量和經濟資源存量,主要反映某區域內的所有制造企業潛在的技術創新能力。包括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數、企業工業增加值、企業產品銷售收入、生產設備先進水平、工程化條件、產品質量水平等項。
2. 技術創新活動評價指標。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主要是指企業的研發、技術改造、技術引進及技術推廣等活動,該指標可用制造企業在技術創新活動各個環節的經費投入來衡量。包括科技活動經費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研究和試驗發展活動經費投入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等項。
3. 技術創新產出能力指標。企業技術創新的產出能力反映其各種要素組合產生的實際成效,因此該指標是評價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標。包括申請專利數量占全國專利申請量比例、擁有發明專利數量占全國擁有發明專利量比重、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等項。
4. 技術創新環境指標。在一個給定的科技投入與制度體系下,外部環境對地區創新能力有著深刻而復雜的影響,這些因素可以歸結為制造企業所處地域的信息化水平、市場競爭程度、政府部門的扶植與金融機構的支持等4個方面。這些指標包括財政資金在科技活動經費籌集額中的比重、金融機構貸款在科技活動經費籌集額中的比重、信息化水平、市場競爭程度等項
三、 制造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方法
1. 制造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的權重確定。綜合評價模型權重確定的方法有兩大類:一是主觀賦權方法,是充分利用專家集體的知識、經驗和智慧,必要時輔以一定的數學方法的指標權重確定方法。專家挑選及其代表性、權威性和公正性是關鍵。二是客觀賦權方法,是依靠數理等方法對指標進行賦權。權重系數的確立是基于所搜集的數據信息,故其對數據信息準確性和可靠性要求很高。有的方法復雜繁瑣,實際應用有一定困難。就模糊評價和綜合評價而言,權重的確定對評價結果的精確性和可信度的影響非常大,因而必須運用恰當的方法確定模型的權重。在多數文章里,一般由u個專家對n個方案的m個指標進行打分,然后利用百分比法確定各方案中各指標的權重,該方法簡單,但主觀性太強。
為了更好地體現主觀與客觀的有機結合,本文給出了主成分賦權法。該方法所定權重根據各項指標值的變異程度來確定,由原始數據所提供的信息計算得出,它反映了企業自身的經營特征,既體現了主成分分析法的客觀性,又充分結合了管理者和專家的主觀想法。具體方法如下:
(1)列出觀測樣本矩陣。原始數據樣本數為n個,指標數為m個,則觀測樣本矩陣X=(x1,x2,…,xm),其中xi=(x1i,x2i,…,xni)T,i=1,2,…,m。對于上述可定量化指標,觀測樣本矩陣即為實際觀測值,對于定性化指標,可以根據T.L. Satty提出的1~9標度法來衡量元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即根據心理學的觀點,設評語集V={V1(差),V2(較差),V3(一般),V4(較好),V5(好)},對應的等級分別為1,3,5,7,9,并且在相鄰兩等級之間還可以插入2,4,6,8四個等級,等級越高越好,這樣,定性化指標可等同于定量化指標,即可將主觀評價融入到主成分賦權方法中。
(2)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
對于多層次評價模型而言,可以優先確定各子系統的評價指標權重,之后再確定上一層指標的權重,依此類推。該確定法體現了類比的思想。
2. 模糊一致矩陣模型。多數模糊評價、層次分析模型和方法是以相對隸屬度和隸屬度函數為基礎的,在多系統、多層次評價中,準確地確定隸屬度值是十分困難的。應用模糊一致矩陣的概念建立多因素、多層次決策方案的優選,利用優先關系系數來描述方案間的優劣,在大量定性與定量因素并存的決策中,成功地避開了隸屬度確定的問題。
(1)建立單因素優先關系矩陣。
對于n個制造企業,在m個因素下構成的優選問題,首先建立m個單因素模糊優先關系矩陣Bk=(bkij)n×n,其中 bkij為在因素k下Ai對Aj的優先關系系數,其值為:
對于多層次和多因素決策,可根據系統分解原理,將方案優選需考慮的因素按其屬性分為若干分系統,首先完成各最基層分系統因素權重和優屬度值計算,然后計算出各分系統的權重和優屬度值,并在高一層次的分系統進行總體優屬度評價,或者在高一層次的分系統上結合其他方法進行評價。
四、 實例分析
某地區對5家制造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行評價,由于篇幅的限制,這里僅就4個一級指標中的一個指標“創新潛力”進行評價,在該指標下的二級指標有6個:生產設備先進水平(x1)、企業產品銷售收入(x2)、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數(x3)、工程化條件(x4)、產品質量水平(x5)、企業工業增加值(x6)。這些指標中,既有可定量化因素,又有定性化因素,具有一定代表性。其中定量化因素即實際統計值,而定性化因素由專家打分,使用T.L.Satty1~9標度法給出數值。具體數值如表1所示。
根據上述權重的計算方法和模糊矩陣一致性評價方法,借助Spss10.0和Matlab6.0軟件,計算得出“創新潛力”子系統各因素的權重的優屬度值,如表2所示。
按優屬度值進行排序,可得出優屬度的雷達圖(圖2)。從雷達圖中可以看出,自主創新潛力子系統中各企業的順序依次為:企業5>企業1>企業2 >企業4>企業3,說明第5個和第1個制造企業的自主創新潛力指標上比較優。同理,也可計算比較各制造企業其他指標的優劣性。
五、 結論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創新正引導著企業的發展。而面對創新的研究,尤其是自主創新的研究顯得有些不夠。本文提出避免信息失真的實用方法和融合主觀評價的主成分賦權方法,應用模糊一致矩陣方法,對制造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行綜合評價。該方法避開了特征因子矩陣的建立,以各因素優先關系矩陣為基礎,描述各樣本的優劣狀態。在應用此方法進行評價過程中,應不斷對技術創新指標體系進行修改完善,使其更具有針對性。對于評價信息的收集要做到客觀準確,只要在評價活動中注意各環節的影響因素,做到客觀、公正、科學,就能真正達到增強企業競爭力,提高企業利潤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開第,曹慶奎.企業技術含量評價模型.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0,17(2):11-17.
2.范柏乃,單世濤,陸長生.城市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篩選方法研究.科學學研究,2002,20(6).
3.嚴命有,陳軍昌.企業技術創新的評價指標體系.江西社會科學,2003,(1):123-126.
4.曹慶奎,任向陽.基于粗集—未確知測度模型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研究.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6,(4):65-68.
5.陳繼光.公路路線多方案評價中的模糊一致矩陣方法.公路交通科技,2002,19(5):42-44.
基金項目:江西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06JL20);南昌航空大學重點科研項目(2007GL009)。
作者簡介:彭本紅,博士,南昌航空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羅明,南昌航空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武海燕,南昌航空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
收稿日期:2008-02-1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