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區域自主創新的過程中,必須積極構建以“學習型企業”為核心的區域技術創新體系。通過多方推動,把“學習型企業”的學習能力轉化為創新能力,并實現自主創新技術的擴散,繼而推動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關鍵詞:區域產業;企業;自主創新;優化升級
一、 依托“學習型企業”,優化區域自主創新體系
1990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彼得·圣吉(Peter m.Senge)關于學習型組織建設的巨著《第五項修練》出版,他在“五項修練”(系統思考、改善心智模式、自我超越、建立共同愿景、團隊學習)的基礎上,推介了一種最成功的組織模式——學習型組織,“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斷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創造真心向往的結果,培養全新、前瞻而開闊的思考方式,全力實現共同的抱負,以及不斷一起學習如何共同學習”。大衛·加爾文(David Garvin)指出:“學習型組織是指善于獲取、創造、轉移知識,并以新知識、新見解為指導,勇于修正自己行為的一種組織。”本文認為,就今天區域經濟的發展而言,最需要的就是“學習型企業”。
在“學習型企業”的經濟活動中,通過學習和創新,以市場為導向,針對那些具有極高利潤前景的領域,結合自身特色,不斷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新工藝,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能力,獲取經濟效益,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由企業對利潤的追求所產生的巨大創新力是無法由政府規劃和設計的。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我國的重大科技成果越來越多地在企業中被研發出來,“學習型企業”成為當之無愧的創新主體。
在我國區域產業體系中,要以“學習型企業”為主體建立自主開發的平臺,整合好市場、政府和社會技術力量,進行技術創新的實踐,充分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并將其轉化為自主的知識資產(見圖1)。通過社會多方力量的整合和推動,加快“學習型企業”把學習能力轉化為創新能力的步伐。在立足于自主創新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全球技術資源,堅持在引進中參與、在引進中消化、在引進中創新,依靠自身的創造性努力來逐步解決所面臨的核心技術問題。也只有放手讓“學習型企業”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培育和提升經濟區域內眾多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優化區域產業結構、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才具有現實的可能性。
二、 從學習到模仿,實現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擴散
企業自主創新對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關鍵在于企業自主創新成果的應用和推廣。巴林森認為“比傳授知識和生產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將能力和意愿嫁接到當地的工程和設計能力上去,使之具有進行技術變革的能力。”“學習型企業”通過創新,既要立足于自身的技術發展加快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又要進行創新技術的溢出與擴散。自主創新的擴散機制在本質上是自主創新成果從其產生源頭(主體是企業)在地域空間上的傳播與推廣,體現為生產者的學習、模仿和借鑒,帶動生產率和產品品質的提升,實現創新產品的普及和應用。

哈耶克(1945)較早地發現了自主創新的通道——企業的組織結構與知識存在著一種緊密關系,可傳遞知識與“環境知識”對組織決策的不同作用。瑞典理論和數量地理學者、現代區位論大師T·哈格斯特朗(Torsten.Hgerstrand,1953)則最先研究新技術的時空擴散過程,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空間擴散理論,這也是今天企業自主創新擴散機制的直接趨向。
哈格斯特朗構建的空間擴散理論描述了擴散過程首先是通過創新者(地)與最早的接受者間的信息傳輸發生的;然后首批的接受者又作為新的創新者繼續擴散,如此經過若干時段,接受者的累積數量將趨于飽和,擴散過程亦趨結束。自主創新是不斷發生的,既包括小的更新,也包括原理或方法上的重大突破,因而一項技術的飽和值可能被另一技術超越,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互關聯的一系列高新技術A、B……表現為后者替代前者的順序遞進現象,前后之間相互交錯,表現為眾多短期的單項技術擴散過程,從宏觀上來看,相關技術擴散的長期過程表現為更大尺度的擴散曲線。
技術創新的擴散是一種學習的過程,這既是阿羅所說的“干中學”(Learning by Doing),更重要的實現途徑之一是模仿學習。技術創新一旦產生后,由于會產生超常規利潤,產生巨大的示范作用,使其他企業爭相模仿。但這種模仿不應該是簡單被動的模仿,而是在模仿的基礎上注入新的東西,不斷地產生創新。美國耶魯大學教授E·曼斯菲爾德(E. Mansfield,1974)分析了新技術在同一部門內推廣的速度和影響其推廣的各種經濟因素的作用,提出了“模仿”、“守成”、“模仿率”、“模仿比率”和“守成比率”幾個概念。模仿是指某個企業首先采用一種新技術之后,其他企業則以它為榜樣而采用該種新技術。守成是指某個企業首先采用一種新技術之后,其他企業并不繼起效仿,而仍使用原有的傳統技術。模仿率是指實行模仿的企業采用新技術的速度。模仿比率是指采用某種新技術的企業所占該部門企業總數之比率。守成比率是指不采用新技術而仍使用原有技術的企業在總企業中所占的比重。E·曼斯菲爾德以模仿率和模仿比率來表示新技術推廣的速度,進而研究影響新技術推廣速度的各種經濟因素的作用。E·曼斯菲爾德認為,一般來說,一種新技術在開始采用時,企業由于情報信息短缺和經驗不足,采用新技術的風險較大,往往望而卻步,因此守成者較多。繼后,隨著情報和經驗的增加,風險減小模仿者便逐漸增多,守成者逐漸減少,于是模仿比率逐漸增大。要看到的是,模仿的推廣過程伴隨著新的創新可能,曼斯費爾德認為,在創新被采用的過程中,往往有許多技術問題需要解決,甚至有時要進行RD活動。
在曼斯菲爾德提出的模仿機制基礎上,美國經濟學家Z·格里列希斯(1971)提出了技術擴散的“S形增長曲線”的理論。Z·格里列希斯認為,新技術在推廣與擴散過程中,模仿比率增長速度的變化可分為三個階段:技術擴散初期速度緩慢;接著擴散速度逐漸加快,直到最高峰;然后技術擴散又逐漸放慢,最后達到一定水平線。在幾何圖形上這三個階段連接起來就呈S形曲線。
可以看出,“學習型企業”自主創新的擴散(溢出)的實現,是兩個并行不悖的過程:從空間上看,自主創新是以創新的源頭(企業)為中心,在地域空間上向外進行有規律地擴散,使自主創新的影響不斷擴大;從內容上看,自主創新的擴散本質上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主要體現為其他利益主體對“學習型企業”自主創新成果的模仿學習,以提升本身的技術水平,由此帶來區域技術水平得到提高。這兩個過程又直接地與區域產業集群產生了聯系,即在空間上落實到了與自主創新源頭有關的經濟區域,在內容上落實到了與自主創新源頭有關的產業上,兩者間存在著緊密的關系。
三、 從企業到產業,以企業自主創新提升區域產業結構水平
在區域自主創新進程中,“學習型企業”是創新的領先主體、決策主體、投資主體、研究開發主體和利益分配主體,因此能基于對企業發展、市場利潤追求,主動快速地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再轉化為市場優勢,實現依靠技術創新增強市場競爭力,對其它企業產生輻射拉動作用——直接帶動與其緊密相關的前向、后向、側向企業,并對更多有松散聯系的企業產生影響,進而推動區域產業優化升級(見圖2)。

“學習型企業”通過對緊密層企業和松散層企業的影響,使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代表并引領著所在經濟區域的自主創新能力,也就決定著該區域的產業水平和經濟水平。據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研究,全國各地區域創新能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本區域的企業創新能力的大小。總體上看,如果區域內的外企、私企和小企業的數量多,那么區域的創新能力就強;反之,如果區域內國有企業的數量多,那么區域的創新能力相對就要弱一些。例如,浙江地方的科技投入并不高,大企業也不多,但數目龐大的小企業的創新能力卻很強;在廣東,眾多的私企、合資企業大大增強了廣東的區域創新能力,比如華為、富士康、中興通訊的創新能力就相當高;在北京,中關村周圍的企業以及留學歸國人員創辦的企業大多具有較高的創新能力。因此,一個地區的技術創新能力高低關鍵是企業有沒有創新動力和創新能力。我國區域創新能力呈現出東強西弱的趨勢,從東部沿海地區向西部內陸地區由高到低呈梯次分布,這也基本上與我國私營企業、外資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企業在不同區域的布局相吻合。
可以說,任何經濟區域只要擁有了一批極具市場競爭意識和制度規范的“學習型企業”實現創新,那么該區域的自主創新能力就可以獲得較大的發展;同時以技術的擴散和其它企業的學習,形成一批極具市場競爭意識和創新力的企業群體和產業鏈,從而實現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參考文獻:
1.魏心鎮,王緝慈.新的產業空間——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發展與布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2.黃景貴.論創新理論的產生及其發展.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
3.黃寰.自主創新與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重點項目:本文為作者主持的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2007年度課題“四川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發展優勢產業研究”(委托研究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黃寰,成都理工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西南財經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后,四川大學經濟學博士。
收稿日期:2008-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