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分析自主創新與產業升級、經濟發展的關系,說明自主創新對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分析了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的現狀,找出了其存在的問題,并于最后提出了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思路。
關鍵詞:自主創新;裝備制造業;發展
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產業。黨中央、國務院對裝備制造業的振興和發展高度重視。2006年6月16日,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若干意見》,從振興目標,原則,工作方向,振興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建設性意見。2007年8月20日,國家發改委發布《東北地區振興規劃》,提出“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基地”,為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加快發展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近幾年,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發展速度加快,已成為支撐和帶動全省工業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但長期以來,由于認識上的偏差和戰略上的失誤,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術成為制約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瓶頸。要振興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必須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品牌產品,培育出持久的、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
一、 自主創新與產業升級、經濟發展的關系
所謂自主創新是指企業通過自身的努力和探索產生技術突破,攻破技術難關,并在此基礎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動創新的后續環節,完成技術的商品化,獲取商業利潤,達到預期目標的創新活動。
自主創新是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的有效途徑。裝備制造業是重工業的核心組成部分,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一個主導力量。不論是實現農業機械化和國防現代化,還是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各行各業的發展都離不開裝備,并且隨著產業與產品結構不斷升級,設備更新速度加快,對新技術裝備的需求與日俱增。通過自主創新,可以提高裝備制造業研發設計、加工制造和系統成套能力,鞏固重大成套設備的主導地位。通過自主創新,能夠全面提升一般機械設備的制造水平和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產業競爭力。
自主創新是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有力武器。裝備制造業是黑龍江省的主導產業,只有主導產業發展良好,黑龍江省整個大工業系統才能被激活。通過自主創新,能夠明顯改善生產要素的使用情況,增強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多樣化,不斷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因此,我們要大力發展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裝備制造業,通過營造有利于裝備制造業高技術產業化的良好環境,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造就新的經濟增長極,在國際競爭前沿占有一席之地。
二、 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的現狀分析
1.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的現狀。近幾年,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發展速度加快。2006年,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實現的工業總產值、主營業務收入、利稅、利潤,同比分別增長18.9%、24.9%、32.2%、40.2%,產值增長幅度在“六大基地”中名列第一。黑龍江省裝備制造企業以市場為導向,把自主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推動力,大力發展高技術產品、國家支柱產業配套產品,掌握了一批核心技術,部分重大裝備和新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企業核心競爭力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
(1)技術裝備研制水平提高。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形成了較強的重型裝備設計制造能力。發電設備方面,能夠成套設計制造世界當代水平的600MW級超臨界火電機組、世界最大的700MW水電機組,基本具備制造1000MW級超臨界火電機組和核電機組主要設備能力,合作生產了我國首臺重型燃氣輪機聯合循環機組。重型機械方面,為國內石化、冶金、礦山、鐵路和航空等行業提供先進的成套或關鍵技術裝備?;A機械方面,自主設計制造五軸聯動重型數控車床、超大型數控立、臥車、大型落地(龍門)鏜銑床和重型壓力機械。
(2)技術改造力度加大。截至2005年末,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共有40項列入國家老工業基地改造項目,總投資為58.93億元,其中34項已經完成項目前期工作并已開工建設。其中,齊重數控集團完成了占地1 500平方米的裝備三工部改造。一重集團總體改造項目已經啟動,累計完成投資近4億元,建成后將形成年產1.5萬噸成套重型機械設備和百萬千瓦級核電設備的制造能力,成為中國重要的核島主設備制造業和大型成套設備的制造和大型成套產品基地。而總投資近2億元的齊二機床重機、板焊聯合廠房已近完工。
(3)新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的推動力作用增強。2005年,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大力開發新產品,以技術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推動力,使得企業競爭力增強。其中,哈鍋爐廠全年共完成國家級省市級科研項目8項,開發新產品17項,試制新產品16項,部分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重集團公司先后開發出240余項新產品,填補國內技術空白300多項,生產的發電機轉子、水輪機大軸、超臨界汽輪機缸體等電站鑄鍛件等產品處于國內先進水平,并占據了國內半壁江山。齊二機床集團技術中心被國家批準為國家級技術中心,累計研發新產品70余種,14種新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31中心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獲得省級以上科技成果獎11項,新產品產值率平均達到50%以上,大重型產品數控化率達到60%。
2. 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存在的問題。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有力地推動了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但與世界和國家先進水平相比,與新型工業化建設和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要求相比,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仍顯得非常薄弱,主要體現在:
(1)政府的主導作用未充分發揮。黑龍江省缺乏有效的資本市場尤其是風險資本市場,阻礙了資本與技術的結合,市場的缺位要求政府必須發揮主導作用。而長期以來,政府對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支持的力度和范圍仍有偏差。技術創新是高投入、高風險、具有很大外部性的工作。政府應在企業不愿意或無力進行投入的領域發揮作用。企業產權仍界定不清、稅收政策并沒有發揮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引導,知識產權糾紛時有發生,由此可見政府應進一步完善和健全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的政策體系。
(2)裝備制造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尚未成為創新的主體。確立裝備制造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是提高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然而,長期以來,黑龍江省裝備制造企業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運行,始終沒有成為產業技術進步的主體。一方面,承擔重大技術裝備的大型國有企業,歷史包袱和社會負擔過重,改革進程緩慢,缺乏創新機制和自我改造能力,用于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的研發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原創性技術成果少。另一方面,企業和研究所各自為政,低水平重復建設和過度競爭嚴重,研發、制造、成套設計分離脫節,形不成合力。
(3)創新資源缺乏,整體上自主創新后勁不足。科技人才和研發資金是重要的自主創新資源,這些資源的稀缺將阻礙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與國際和國家先進水平相比,黑龍江省科技人才資源存量不足,研發資金投入仍處于較低水平。從科技人才資源存量來看,由于區域經濟發展滯后,收入水平和工作環境差距加大以及本地就業機會有限,黑龍江省科技人才“孔雀東南飛”現象愈加明顯。大批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才和高層次人才離開黑龍江省,科技教育投入的隱性流失加劇,科技發展后勁受到嚴重削弱。而裝備制造企業骨干人才流失嚴重,技術工人隊伍萎縮,工程技術人員占職工比重逐年下降。從RD水平來看,2004 年全國 RD 投入與當年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1.23%,黑龍江省僅為0.75%,比全國平均值低0.48個百分點。2004 年全國RD 支出平均增長率為
27.2%,黑龍江省僅為 8.1%,比全國平均值低19.1個百分點。
三、 基于自主創新的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發展思路
自主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實施自主創新,就要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以大學和科研院所為依托,以創新資源為土壤,產、學、研有機結合的創新網絡體系。
1. 加強政府主導作用,創造有利于裝備制造業科技發展的政策環境。政府是產業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制定者,要從制定配套的產業、技術政策和完善的財政、稅收政策入手,加大對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
(1)各級政府要調整缺乏公平競爭的外資稅收政策。目前,外資企業的所得稅稅率(15%~24%)遠遠低于內資企業的(33%),而進口設備所得到的優惠卻遠遠高于使用國內設備,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國內企業采購國產設備的熱情。要推廣對國產設備投資抵免企業所得稅的政策,逐步取消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統一內外資企業的所得稅稅率。
(2)要加大政府采購力度。按照《政府采購法》的規定,以重大工程為依托,實行對國產設備的政府首購政策和訂購制度,特別要優先采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設備;通過政府采購的方式鼓勵國內裝備企業首臺(套)國產設備進入市場并在競爭中發展壯大。
2. 增強裝備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體系。
(1)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發揮以企業為主體的主導作用。在構建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系統中,要使本行業的各企業成為創新主體,企業首先要加強技術中心建設,加大投入,提高自主創新和研發能力,實現系統集成和綜合創新。在鞏固已批準的3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6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的同時,爭取新設立一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其次,應支持企業通過自主研發、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及國際合作、并購、參股國外先進的研發、制造企業等方式掌握核心技術。
(2)行產學研合作開發模式。雖然要把企業建設成為創新主體,但不是說所有的創新都要由企業來完成,高校和科研院所擅長于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其豐富的科研成果和智力資源是裝備企業自主創新鏈條上的重要環節和合作力量。因此,在積極推進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向企業轉移的同時,裝備企業還要主動“攀高親”,通過合作研究、聯合研制重大裝備、共建研究所或技術開發中心、人員雙向交流等方式,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結成良好合作伙伴關系。發揮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技術優勢,加強裝備制造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開發,提高重大技術裝備和高技術裝備的設計、制造和系統成套水平及自主化能力。
3. 加強創新資源投入,提高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后發力。創新資源是影響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人力資源和科技投入的重要性首當其沖。
(1)加強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隊伍建設。制定培養、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相關政策,建立促進科技創新和創業的人才匯集機制,建立有利于培養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和人盡其才的管理機制和保障機制。一是采取持股、技術入股,提高薪酬等更加靈活的政策措施,吸引國內外高水平專業技術人才。要像齊重數控裝備股份公司、齊齊哈爾二機床集團公司那樣尊重人才,對研制、開發重大技術裝備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給予表彰。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標準,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員到企業兼職。對重大技術裝備研制、開發、使用和推廣做出突出貢獻人員,給予表彰和獎勵。
(2)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體系。多年來的技術引進,已經證明:引進不可能為企業帶來最先進的技術,合資只能讓我們跟上世界技術發展的步伐,但永遠不可能實現超越。因此,必須增加科技投入,在消化吸收引進先進技術的基礎上自主創新。要根據裝備制造業科技發展的目標,借助于政策工具,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體系。首先,加大政府對裝備制造業科技投入的力度,例如設置“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共性技術發展基金”等。其次,可以制定鼓勵企業建立企業技術中心和加大研究開發經費投入的政策。最后,建立聯合開發體的資助與運行機制。
參考文獻:
1.傅家驥.技術創新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2.黑龍江省統計局.黑龍江年鑒2006.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3.劉希宋,李玥.我國制造業基于自主創新的發展思路探討.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10).
4.劉軍,馬亞靜.提高遼寧省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思考.工業技術經濟,2006,(10).
5.王章豹,吳慶慶.我國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之問題透視與路徑選擇.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0).
6.馮梅.上海裝備制造業產業創新能力研究.現代經濟探討,2007,(11).
7.慕綏新.關于加快發展我國裝備制造業的戰略思考.求是,2000,(15).
8.潘智勇,朱懷意.淺談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戰略.企業經濟,2004,(2).
9.潘鳳湖.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前景分析.機電產品開發與創新,2001,(6).
10.史丹.振興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對策研究.經濟研究參考,2002,(36).
作者簡介:孫德忠,哈爾濱工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王英照,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業管理研究所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8-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