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這一詞條最早是由英國人奧列弗·謝爾頓(Oliver Sheldon)在考察了美國數家企業之后于1924年提出的。傳入中國則是上世紀80年代的事情,筆者查到的中國最早論述“企業社會責任”的文獻是1985年《財會通訊》第八期發表的李銅新的“在經濟特區實行社會責任會計的設想”,他論述了如何運用會計的理論和方法,從社會利益的角度而不是從企業所有者利益的角度來衡量和反映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情況的方法體系。
一、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及性質的研究
有學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不能僅僅以利潤最大化作為自己唯一存在的目的,而應該最大限度地增進和維護社會利益。該定義表明,在傳統的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之外,社會還賦予了企業以社會責任,即企業社會責任意味著股東利潤最大化不是無條件的,而是必須附上先決條件的,這個先決條件就是社會利益。若把企業放到現代競爭社會這一更大的、由歷史決定的行為關系中加以考察,企業社會責任的對象范圍大致有以下六項內容:(1)企業對政府的責任;(2)企業對股東的責任;(3)企業對消費者的責任;(4)企業對員工的責任;(5)企業對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責任;(6)企業對社區的責任。
郭紅玲教授以美國學者Corroll提出的經濟、法律、倫理和慈善等企業社會責任四項內容為基礎,對我國25歲以上的消費者群體進行了問卷調查,發現我國的消費者對社會責任的認識和發達國家有較大不同,調查問卷的統計分析顯示,在我國消費者的心目中,對企業經濟、法律、倫理和慈善責任重要性的排序結果依次是:法律第一,經濟第二,然后是倫理和慈善責任。認為法律責任最重要的消費者約占樣本總量的46.7%,而認為經濟責任最重要的約占39.3%,認為倫理責任最重要的約占11.5%,認為慈善責任最重要的僅占約2.5%。這個結論顯示我國消費者所接受的企業社會責任,更符合古典經濟學的定義,即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在遵守社會規則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獲取利潤。這里的社會規則包括法律、規章和社會普遍遵從的倫理道德規范。同時,在我國消費者的眼里,企業社會責任的主要內容應該包括法律責任、經濟責任、倫理責任,而慈善責任似乎并不重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單一社會責任論的局限性日益明顯,多元社會責任逐漸成為現代企業的必然選擇,所以劉笑霞博士指出企業社會責任具有多元性。她認為企業承擔多元社會責任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而且也符合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要求,不過她同時又強調倡導企業社會責任并非要求“企業辦社會”,且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并非無限度。
二、有關企業社會責任標準評估體系的研究
有些學者不主張不加“消化”地將國外有關企業社會責任評價的標準(如SA8000)照搬照抄過來,而是主張深入研究企業社會責任準則,將企業社會責任國際標準精神,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特點,制定出適合我國實際情況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評估體系,同時應遵循以下6項基本原則:承認差異原則(或稱“差異客觀性原則”)、協商性原則(或稱“非強制性”原則)、通用性原則、適度讓步原則、開放性原則、時間表原則。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姜萬軍、楊東寧和周長輝幾位學者則提出了具體的評價指標體系,他們的指標體系包括經濟關系類指標、社會關系類指標和自然關系類指標三大類,每種指標體系下又有多個分指標體系,共三級體系,包含22個指標。
李立清設計了一套具體的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標準,并用該標準對湖南數百家企業做了實證研究。他從勞工權益、人權保障、社會責任管理、商業道德和社會公益行為等五大要素出發,建立了一個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評估指標體系。該體系不僅從九個方面囊括了目前國際上較為流行的SA8000所包含的主要內容,而且增設了商業道德和社會公益行為兩類評價因素,秉承了我國文化結構中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傳統價值觀念。整個評價指標體系分為13個子因素,共設計了38個三級指標。調查后發現:第一,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水平產生差異的最主要原因,突出表現為規模差異。第二,不同行業特征,對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水平產生技術性影響。第三,在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同時,應當引導非公有制企業在保護勞動者權益、加強勞動安全生產措施、尊重員工人權地位等方面,積極努力并加快前進步伐。第四,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建設,重點是做好基礎性工作。
李立清的評價標準體系多是從企業良心出發,而金立印則從消費者的角度開發了一組用于測評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量表體系并對其進行了實證檢驗。這組測評體系共包含16個具體的指標,構成回饋社會、贊助教育文化等社會公益事業、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自然環境、承擔經濟方面的責任等五個維度。通過實證研究他發現我國消費者所理解的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幾個特征:一是同西方學者們所提出的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抽象范疇相比,我國消費者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認知和期待是非常具體的。消費者通常是根據企業的一些具體行為來感知和評價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成果。二是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成員的環保意識日益增強,對公共事業的發展也更為關注。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消費者不僅希望企業通過參與各種慈善活動來承擔起援助社會弱勢群體的責任,同時也期待企業能對全體社會成員都十分關心的諸如“教育和文化事業的發展”、“環境保護”等社會問題承擔起一定的責任。因此,我國企業的社會責任運動不應僅局限于慈善捐贈,還有必要強化在公共事業和環保方面的責任意識并積極開展相應的工作。三是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企業社會責任運動最終目標應歸結為“盡量不做有害于社會和消費者的事”和“盡量多做有益于社會和消費者的事”這兩個大方面。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對前一個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而后一個目標的實現則需要企業在回饋社會、參與社會公益事業、保護環境等方面的不斷努力。四是企業“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業績較其他四項活動對消費者企業信賴和忠誠的影響較大,這說明我國消費者對于能直接或間接給自己帶來實際利益的企業社會責任活動抱有更高的期待,也更為敏感。因此,企業在短期內應著重于在“消費者權益保護”領域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以改善企業形象、提升消費者對企業的信賴和忠誠。
三、有關企業社會責任與競爭力關系的研究
不少學者認為雖然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非功利的,但把企業的此項付出看作一種長期投資是完全正確的,因為它能轉化為企業實實在在的競爭力。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可以改善生存環境、改善公眾形象、能跨越國際壁壘、能吸引人才、能提升財務業績。
也有學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主要體現在經濟關系、社會關系和環境關系方面,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是企業對品牌、信譽和社會形象的投資,既達到了企業回報社會的目的,也符合企業發展的長遠利益,有力的增強了企業競爭力,企業只有重視自己的社會責任,承擔歷史重任,才能建立企業發展與社會環境的良性互動機制,從而促進企業長期穩定發展。
孫玉琴博士考察了目前我國企業普遍存在社會責任缺失的問題,認為雖然某些國家拿中國的企業社會責任問題來進行貿易保護,有壓制中國企業發展,降低中國企業出口競爭力之嫌疑,但從長遠來說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有利于企業競爭力提高的,同時也符合社會進步的要求。
同時有些學者認為企業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對其競爭能力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正變得越來越大。但由于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相當復雜,其在市場當中的競爭力受到很多因素制約,所以企業社會責任與市場競爭能力并非在任何時候都是正相關的,有許多因素在影響和制約著兩者之間關系。第一就是企業自身因素,作為市場競爭的主體,企業競爭能力的強弱,最終體現在消費者對企業產品的認可程度。如果企業開發的產品不是消費者所需要的,即使企業具有再強的社會責任意識也沒有任何價值。第二是社會環境因素,包括國家的政策環境、消費者的觀念等,現在不少消費者認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例如慈善捐款等帶有某種商業色彩,類似做秀,讓人反感。所以企業具有較強社會責任意識并不能在任何情況下都會增強其市場競爭能力,甚至在某些時候,可能會導致企業短期利益受損。不過隨著國家政策法規環境的日益改善,以及消費者消費理念的日益成熟,消費能力的日益增強,具有較強社會責任意識的企業,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其市場競爭能力在不斷增強。
李正博士以我國上海證券交易所2003年521家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了企業社會責任活動與企業價值的相關性問題。結果表明,從當期看,承擔社會責任越多的企業,企業價值越低,但從長期看,承擔社會責任并不會降低企業價值。同時,他的研究也表明資產規模、負債比率、重污染行業因素與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活動顯著正相關,財務狀況或其他狀況異常的ST類公司、前一年的盈利能力與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活動顯著負相關。
四、有關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研究
有些學者從會計學角度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做了論述,認為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有著很重大的現實意義,指出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一般應包括以下主要方面:(1)企業經營成果及其分配情況;(2)環境保護;(3)產品或服務的性能與安全;(4)人力資源方面的信息;(5)對社區建設的貢獻。
主要研究社會責任會計的羅金明教授在考察了國內外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現狀后認為我國當前應加快建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他嘗試著給出了我國建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的對策:(1)政府應把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作為強化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方面;(2)制定強制與自愿相結合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3)規范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內容;(4)提高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可比性;(5)實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審計制度。
其他研究方向還有如何構建企業社會責任體系、企業社會責任對我國企業的影響、企業社會責任戰略管理等。甚至還有的學者將企業社會責任與國家形象聯系到了一起,研究了企業社會責任對國家形象的影響,認為某國企業在國外投資的工廠存在社會責任問題,在“連帶效應”下會影響該企業母國的國家形象,進而又影響該國其他企業的形象。
(該論文為廣西區研究生創新計劃項目科研成果)
(作者單位:桂林工學院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