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企業文化,概括來講,包含三個方面:VI(視覺識別)、BI(制度識別)、MI(精神及理念識別)。其起源,是在英國,之后,美國予以發展豐富。但都僅限于VI和BI。這時段的企業文化,其實是企業的CI(企業識別)建設,還遠遠談不到企業文化建設。之后,日本企業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緊隨歐美企業,開始了企業CI的建設,但是,日本企業結合自己的民族文化特點,為CI這一企業識別系統賦予了新的含義,即MI,從這個意義上講,企業文化才真正完善,企業才因此有了自己確切意義上的靈魂。歐美企業和日本企業在文化建設上的差異是明顯存在的。前者偏重于VI和BI的建設,后者把MI視為企業生存競爭的法寶。這與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有關。西方注重實際、注重契約合同,看重制度在管理中的作用;東方文化追求精神和認同。
企業文化建設,歸根結底是對人的管理,是人的參與文化。而目前,一方面,企業文化建設的出發點、著眼點更多的是單方面的,即:企業管理上層認為企業文化應該是什么樣,就努力地把企業建設成什么樣;另一方面,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對員工權益的忽視。這兩個方面在我國企業中尤為突出。我國的企業文化建設出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發展是在九十年代。近幾年,企業文化建設是企業管理、建設和宣傳的重點。我國企業文化建設的軌跡也是先注重VI和BI,近年來,MI的建設,受到了企業上層的重視。但是,我國企業的MI的建設,更多的是精神外衣,一種口號,一種裝飾和宣傳而已。這種現象,對企業是有害的,將會使犬儒主義在企業員工中盛行。
二
犬儒主義(Cynicism)是個外來詞,中文里本來沒有現成的對應詞匯,通常將它理解為譏誚嘲諷、憤世嫉俗、玩世不恭、沒有原則、不負責任、隨波逐流。只要一個人,一件事情能夠成功,那么不管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就應該去贊揚、去迎合、去參與。在犬儒主義盛行的企業里,員工的表現不一定是冷嘲熱諷,也不一定表現出消極,但是,員工的表現,一定是以放棄原則或者根本就沒有原則為最大特點的,一切以利益為轉移。其實,不僅僅是員工,企業在進行企業文化建設時,也是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的。
那么,為什么說企業的文化建設會導致如此結局呢?企業在文化建設中,特別是在MI的建設中,所提出的理念、精神、宗旨、使命等等脫離企業員工實際、好高務遠。比如:“企業以產業報國,民族昌盛為己任”等等。其理念不可謂不感人。但企業文化是企業自身的管理文化,不是對外進行宣傳的口號,再感人的理念,如果不是建立在員工自身發自心里的愿望,那對企業的建設是不會起到推動作用的,相反,還會讓員工學會了作秀。再比如:“真誠到永遠”,理念同樣打動消費者,但能打動自己企業的員工嗎?企業的員工能感受得到企業領導對他們、員工相互之間、企業制度對他們的真誠嗎?
既然企業的文化沒能體現員工的價值,那么在現實中員工為什么熱衷于文化建設呢?因為員工要保住自己的工作,就必須接受。這樣一來,便出現了我國企業特有的企業文化現象:企業的文化建設熱熱鬧鬧,員工們誠惶誠恐地忙文化建設。表面上看起來,員工們很支持企業遠大的目標和宏偉的規劃,還有高尚的企業理想,實際是,員工擔心的是自己的飯碗。而在企業管理者看來,企業的文化建設就是讓消費者知道企業有著多么高尚的目標,從而都來消費我企業的產品,僅此而已。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難道說員工的道德素質真的有問題?不是。
在日本,以“對社會做貢獻”這樣的目標為理念的占日本企業理念的多數。難道日本企業的員工能做到?這就是企業是如何對待員工、企業的文化建設,其出發點是什么的問題。日本企業實行的是終身雇傭制,這一點很類似我國計劃經濟時的企業員工政策。這樣的政策,使得員工把企業當作自己的家,員工有安全感,同時也有責任感。在這樣的基礎上,企業提出高尚的企業文化理念,員工是能夠理解并得以貫徹的。因此,高尚的理念,帶來高質量的產品,帶來高的市場占有率,進而帶來企業的發展,最終員工受益。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盡管目前日本企業由于其經濟的蕭條,其用工制度在變,但新的用工制度是否能超越原有的制度,值得觀察。)反觀我國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上,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員工的利益。一相情愿地提出響亮的口號,把企業文化建設變為了對外的精神包裝。員工在缺少職業安全感的情況下只能迎合。按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是有需要的,而人的需要是有層次的,最底的一個層次是生理需要,之后是安全的需要,接下來是社會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的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我們企業的員工,多數是在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這一檔次,但我們的企業給員工的要求是最高檔次的需要。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里犬儒主義盛行也就不奇怪了。
當企業犬儒主義盛行時,道德是扭曲的,是非觀念是模糊的,員工之間的關系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虛假關系。但員工身在企業里,又不能明目張膽地對企業的現行文化發表自己的意見的時候,便表現為表面上的積極參與,口頭上的信誓旦旦,實則內心厭惡反叛,但為了生存,不得已以圓滑以對,裝糊涂。這樣的企業文化,將使企業里小人當道,最終將使企業受損。
因此,在這樣的企業里,員工們多了世故的圓滑,少了正義的沖動,也就少了對工作的責任心,應付了事。企業在文化建設上的作秀,也讓員工們明白了“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錢是真的。”因此,對企業的經營好壞不那么放在心上,企業垮了,自己另覓高枝。企業為了自身的利益,損害員工利益,克扣工資,報復性開除員工等等時,員工奉行自掃門前雪、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最終,企業員工之間實際體現的是“都不是好東西,我誰也不幫。”一盤散沙。既然成了烏合之眾,那也就不再進行積極的爭取,只是消極的嘲諷,甚或只能在心地里,在背地里消極地嘲諷,但表面上,還團結如一家人,但大權在握的人是不在乎嘲諷的,“笑罵由人笑罵,好官我自為之。”企業員工出現上下層的進一步分化,進而在今后的制度制定中,更加脫離基層員工的實際需求,更加表現出企業上層的一意孤行,最終形成惡性循環。當企業的經營真正出現了困境的時候,企業員工所表現出來的不是拯救企業,而是墻到猢猻散,甚至是墻倒眾人推。而企業上層所苦心經營的精神文化建設,其實就是墻倒的原始動力。
三
如何解決企業在文化建設中所出現的犬儒主義現象呢?我認為有兩個方法。
1.徹底屏棄企業文化建設中虛無的MI。精神文化的建設,是需要基礎的,特別是以奉獻為中心的高尚的企業精神文化,那是建立在企業和企業員工物質極大豐富的情況下的。但是,從經濟學上看,企業本身的目的就是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從這一點來說,企業是難以實行高尚的MI的。即便美國IBM這樣的公司,其公司的追求依然是:“尊重個人,所有的工作任務都能以卓越的方式去完成”這樣求實的理念。當企業以健全的制度經營,屏棄空洞的宗旨使命后,員工將回歸現實,務實地對待工作和企業,企業也將在實際的制度保障下,有條不紊地運行,人們也不再浮躁,而企業的一切美好的愿望都將化做VI予以表達,也僅僅局限在VI這一層面。員工的精神價值將不在受企業MI的桎梏,而顯得真實自然,企業的環境將變得質樸,進而有利于企業的管理和經營。
2.真正做到求真務實。沒有了MI的企業,員工之間的關系是平淡的,員工與企業之間的關系是理性的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而人的需求是不會僅滿足于此的。作為企業的經營者,也更多的希望看到企業和企業員工的發展和團結。因此,當企業要嘗試把員工緊緊地擰成一股繩,要把企業建設成員工心靈的歸屬時,一定要做到的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必須是雙向的,即企業上層的引導和企業員工真正參與,同時,文化建設不是空洞虛無的愿景,而是必須以制度做保障。企業文化不一定是高尚的企業奉獻文化,當然,企業有這個實力,在征得了全體員工的贊同的情況下,奉行社會奉獻為企業的宗旨也為嘗不可。但切忌脫離實際的高調。
企業文化建設,歸根結底是企業自身的管理建設,虛無空洞的文化建設對企業的經營和發展是有害的。
(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