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效率改善、技術進步與中國家電跨國企業的成長

2008-01-01 00:00:00白雪潔陳思如
財經問題研究 2008年3期

摘 要: 本文利用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對中國10家主要的家電跨國企業2004—2006年經營效率進行總體分析與評價,并利用Malmquist全要素生產力指數對這些家電跨國企業的效率變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家電跨國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率總體上呈現逐年提高的趨勢,效率改善明顯,而且效率提升主要來自生產經營決策與管理帶來的純技術效率提升上;同時企業的總部所在區域、家電產品類別和跨國經營時間長短等因素都會使企業在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方面存在差異;動態效率分析的結果表明,行業技術進步對中國家電跨國企業效率提升的作用微乎其微。由此可見,核心技術的缺乏、技術創新能力的薄弱仍是制約中國家電企業發展的根源,要從根本上提高中國家電跨國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率,必須推動行業技術進步,提高技術進步對全要素生產率改善的貢獻度。

關鍵詞: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家電跨國企業;技術效率;技術進步

中圖分類號:F272.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8)03-0036-07

一、 引 言

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科技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生產和資本日益國際化,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企業必須面對的現實和挑戰。眾多跨國公司憑借自身的資金、技術、管理等優勢加快企業的國際化進程,積極開拓海外市場,不斷發展壯大自身,增強其在國際競爭中的實力和地位。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超越國界,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促進生產力增長和利益再分配的過程。經濟全球化是一柄雙刃劍,任何一個國家在享有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利益的同時也必須接受相伴而來的挑戰,但是無論把經濟全球化視為福音還是災難,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正如鄧寧所言:“除非有天災人禍,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這是技術進步的結果,而技術進步的趨勢不可逆轉”。

中國企業同樣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特別是加入 WTO 之后,中國企業必須正面參與國際大型跨國企業的競爭。中國企業要想在這場競爭中生存乃至取勝,必須走出國門,充分發掘和利用國際市場上的技術、資金、管理經驗和人力資源,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確立自身的競爭優勢。

作為中國支柱產業之一的家電產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長起一批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企業。但是經濟全球化導致家電產業的競爭不斷加劇,一方面,國內市場總體趨向供過于求,產能相對過剩,利潤不斷下降,因產品差異化低,大規模的出口遭遇“反傾銷”,屢屢受挫。另一方面,國際家電業正在進行戰略調整,跨國公司扎根中國的經營策略日漸清晰,隨著其豐富的經營經驗、先進的技術能力與國內市場需求條件的日益有機結合,市場占有率呈現增長之勢,中國家電企業面臨越來越大的來自跨國公司的競爭壓力。

鑒于中國家電企業的經營現狀及面臨的形勢,為了擴大市場、獲取技術以及繞過貿易壁壘等多重目的,中國家電企業開始調整經營戰略,從國內市場突圍,逐步邁出國門,不斷開拓國際市場,進行跨國經營逐漸成為部分家電企業的經營策略之一。目前,以海爾、TCL為代表的一批家電企業領先進駐國際市場,進行海外投資。海爾集團從1996年起本著先進入發達國家后進入發展中國家的戰略在海外建廠,先后在美國、東南亞、西亞、北非、歐洲等地建廠12家。與海爾的策略相反,TCL 本著先進入發展中國家后進入發達國家的思路開始國際化經營,先在越南等亞洲和新興市場投資建廠,而后在歐美市場并購重組了施耐德、高威達等眾多世界知名品牌,擴展市場范圍,加快國際化進程。無論是為了擴大市場、規避貿易壁壘還是獲取技術,增加收入和利潤都是中國家電企業進行跨國經營的核心目標,而從整體上看,這些進行跨國經營的家電企業的生產效率如何,是否正在改善,是哪些效率在改善,技術進步對生產率提升的作用如何等都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二、 文獻回顧

DEA模型近年來被廣泛運用到技術和生產力進步、技術創新、關于成本收益利潤問題、資源配置、金融投資、非生產性領域等各個方面,進行效率分析。從國際上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文獻來看,DEA 作為產業或企業效率分析工具更多地應用在服務性行業(包括公共服務領域)。在制造業方面,臺灣學者采用DEA方法進行的研究比較多,范圍涉及食品加工、鋼鐵制造、紡織、汽車零部件、電子信息等行業。

從文獻來看,對電子信息行業的定量分析主要有,Bruce A.Blonigen 和Christopher T.Taylor[1]利用多元回歸分析對美國電子產業的RD投入與企業產出的關系做了研究。臺灣的Kuen-Hung Tsai、Jiann-Chyuan Wang[2]利用Cobb-Douglas生產函數對臺灣電子產業作了縱向研究和分析。臺灣的Kuo-ching Huang利用DEA和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方法以24家半導體企業為樣本評估臺灣半導體廠商的經營效率。

目前國內對中國家電跨國企業績效分析的文獻還十分缺乏,大量文獻集中在中國家電企業的國際化評估、進入模式、跨國經營戰略、經營對策和特點等問題的定性分析上。在定性研究之外, 對產業績效的研究,基本是利用產業組織的SCP 分析方法,測度產業總體的利潤率和技術進步率,或是通過計算勒納指數、貝恩指數等判斷產業是否存在壟斷力量和超額利潤。

目前國內對家電企業績效的研究文獻有周振的《基于DEA模型的家電產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評價》[3]。分析表明,目前家電產業總體效率較低,產業內不能形成有效競爭,還處于以價格競爭為主要手段的階段,整體利潤率不高是導致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但家電產業的技術效率有很大提高,說明中國家電企業已經具備一定的自主RD能力,但研發水平低,缺乏技術優勢,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尖端技術,還擺脫不了受制于人的局面,這也是導致產業整體效率較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張麗杰的《家電業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公司績效實證研究》從股權構成和股權集中度視角分析了股權結構對公司績效的影響,實證分析后發現股權結構對績效沒有顯著影響。高偉、何楓的《我國家電行業上市公司技術效率分析》[4]是基于隨機前沿技術的實證研究,文章采用2001—2003年我國家電行業上市公司數據,對我國家電行業上市公司技術效率狀況,以及股權結構對企業技術效率的影響進行測算分析。結果表明,我國家電行業上市公司總體技術效率為0.612,仍有很大的提升潛力。而企業效率的提高是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提升社會福利的最佳模式。李雙杰的《中國電子行業上市公司效率分析》分別使用數據包絡分析(DEA)方法和隨機前沿(SFA)生產函數方法計算中國電子行業上市公司的效率,選取我國電子行業22家上市公司1999—2001年的數據作為樣本,結果表明,在3年間我國電子行業上市公司的效率整體上大幅下滑,這是由于行業因素、宏觀經濟因素、會計政策變更以及重組新規定等原因造成的。

中國家電跨國企業的特征十分突出,從企業的地域分布看,既有位于東部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又有位于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從生產產品的類別看,有些企業單純生產白色家電或者黑色家電,有些企業,例如海爾則會兼而有之。本文將在充分考慮上述特征的基礎上運用DEA及Malmquist 生產率指數方法來評估中國家電跨國企業的技術效率水平、技術進步及其對效率改善的影響等。

三、研究方法及工具

(一)DEA基本原理與模型

數據包絡分析法(DEA)最初由Charnes, Cooper 和 Rhodes(1978)提出,是用來衡量具有多項投入與多項產出的決策單位相對效率的一種方法,這就是CCR模型。CCR 模型在固定規模報酬假設下衡量整體效率,但由于并不是每一個受評估單位,即DMU 的生產過程都是處在固定規模報酬之下,有鑒于此,Banker,Charnes 和Cooper (1984)[5]去除了CCR 模型中規模報酬不變的假設,而以規模報酬變動取代,發展成BCC模型。BCC模型能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區分開來,可以衡量受評估單位在既定的生產技術情況下,是否處于最適生產規模狀態。BCC的模型設定如下(Banker, Charnes,and Cooper 1984;Coelli et al.1998[6]):

式中S-ik為代表投入項的差額變量,S+rk為代表產出項的超額變量,λj為賦予各DMU的乘數,(hk-1)則代表評估DMU在投入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所有產出等比例增加的潛在程度。1/hk即純技術效率值,當1/hk=1時,表示DMUk具有純技術效率;當1/hk<1時,表示DMUk不具有純技術效率。對于一個無效率的單位k,其位于生產前沿上作為評比的坐標為(∑nj=1λ*jXij,∑nj=1λ*jYrj),而公式中的限制式顯示∑nj=1λjYrj-θkYrk-S+rk=0及∑nj=1λjXij+s-ik=Xik,因

也就是說,對于無效率的決策單位需要減少投入ΔXik及ΔYrk增加產出可以達到有效率狀態,這就是BCC模型以產出為導向差額變量分析。

最后用CCR模型下計算的技術效率值除以BCC模型下計算的純技術效率值就得到各決策單位的規模效率值。

BCC模型可將技術效率值分為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兩部分,由此可以了解技術效率欠缺的原因是來自規模無效率還是純技術無效率,據此提出效率改進的方向。

(二)Malmquist生產力指數

Farrell(1957)所提出的效率衡量方法,是在特定期間生產技術不改變的前提下,衡量廠商的產出投入距離生產邊界的程度,并將所估計的生產效率指標作為評估廠商生產營運績效的指標。但是如果加入“時間”因素, 即考慮多期模型,生產技術可能發生變動,因此如果以某一數據期間第一年所評估出的效率值與第二年所評估的效率值進行比較,因其生產前沿不同,所以沒有比較的基準,若直接將第一年與第二年分別求出的效率值相比,將會產生偏差。為了客觀衡量綜合技術效率變動、技術變動與總要素生產率的關系,本文使用Fre, Grosskopf, Lindgren and Ross (1992)定義的Malmquist 生產力指數(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簡稱MPI),也就是Caves, Christensen and Diewert(1982)所提出的第t期及第t+1期的Malmquist生產力指數的幾何平均數。Malmquist生產力指數的公式如下:

o(Xt,Yt|CRS)12代表技術變動,若EC(CRS)>1,代表效率改善;EC(CRS)<1,代表效率惡化。此效率變動表示產業管理方法的優劣與管理層決策的正確與否,當效率改善,表示管理方式與決策正確、得當,使得EC(CRS)大于1;反之,如果管理方式與決策不當,會使EC(CRS)小于1。此外。如果TC(CRS)>1,代表技術進步;TC(CRS)<1,代表技術退步。

四、實證分析

(一)資料來源與投入產出指標的選取

截至2002年中國家電上市公司共有28家,除去ST和準ST系列企業、奇異樣本和非跨國企業。本文選擇10家跨國家電企業為受評估單位。由于中國家電產業的發展不過20余年,跨國經營的時間更短,所以本文選取這10家公司3年的數據為樣本決策單元。這10家企業分別是:海爾、海信、TCL、格力、廈華電子、長虹、澳柯瑪、康佳、美的和美菱。數據來源為2004—2006年中國上市公司資訊網的公司年報。

DEA方法的優越性主要體現在多投入和多產出的綜合評價上,客觀上要求投入和產出指標不僅要滿足評價要求,能有效地反映決策單元的競爭力水平,而且從技術角度要求各投入或產出指標不存在明顯的線性關系,并且要考慮到數據口徑的統一性、可比性以及數據的可得性等因素。綜合考慮以上幾點要求,本文選取的投入指標為總資產、員工人數,產出指標為境外主營業務收入、境內主營業務收入。

在產出指標中, 選取主營業務收入, 是因為一個健康且具有發展潛力的上市公司必須要有一個清晰的主營業務作為支撐。由于本文是對跨國企業做效率評價,所以將主營業務收入分解成境外和境內兩個部分。在投入指標中,選取總資產指標,它是一個公司的經濟規模因素,是企業開展經營活動的穩定物質基礎;選取員工數量指標,是因為員工是企業最具活力的價值創造者。

本研究將影響中國家電跨國企業績效的環境變量分為幾類:一是公司總部的地理位置,將10家公司分為兩類,即東部和中西部。二是企業生產的家電產品類型,將10家公司分為只生產黑色家電或者只生產白色家電的企業和兩個系列產品均有生產的企業。三是依據跨國經營時間長短,將企業分為大于5年和小于5年的兩類。

(二)中國家電跨國企業的基本效率評價

1.總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分析

根據家電跨國企業的產業特性,本文采用產出導向的BCC模型,即在給定一定量投入要素的情況下,追求產出值最大。BCC 模型的可獲取技術效率值、純技術效率值和規模效率值三類信息。將10家企業3年的投入產出數據經過Deap 2.1運行計算,所得到的各年度的綜合技術效率值、純技術效率值和規模效率值的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2004—2006年中國家電跨國企業的平均技術效率是逐年提升的,從2004年的0.598提升到2006年的0.794,年均提高9.8%,而且平均純技術效率和平均規模效率均呈逐年提升之勢,但從效率值來看,各年的平均規模效率均低于平均純技術效率,也就是說規模效率不高是制約中國家電跨國企業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雖然中國家電企業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已經成長起一批具有相當規模的企業,但與國際知名家電企業相比較,中國家電企業規模偏小、數量眾多,缺乏規模經濟性的問題仍很突出。而純技術效率衡量的是以既定投入資源提供相應產出(或服務)的能力。平均純技術效率逐年提高說明中國家電跨國企業在既定資源投入下提供產出的能力在提升,也可以說企業經營管理手段和方法的進步很大。這與中國家電企業面臨激烈的國際國內市場競爭,產生良好的后發企業學習效應不無關系。

2.總部所處區域對家電跨國企業效率的影響

區位作為經濟增長和發展的一個重要影響要素,對家電跨國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率是否產生影響是本文要揭示的一個內容。因為經濟學中的區位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本文結合經濟發展水平和地理位置,將樣本企業的總部所處區域分為東部和中西部兩個組別。其中處于東部的有8家,處于中西部的有2家。為了克服樣本方面的客觀限制,本文以3年的混合樣本測度總部所處不同區域對跨國企業效率的影響。經過Deap 2.1運行計算得到兩個組別3年平均的效率值如表2所示。

運用SPSS軟件將區域作為環境因素影響企業效率的結果做非參數檢定,檢定結果如表3所示。綜合效率的P值0.002和綜合效率的P值0.001均遠遠小于0.05,但純技術效率的差異并不顯著,總體而言,企業所處區域對中國家電跨國企業的經營效率影響顯著。

從結果中可以看出,東部地區家電跨國企業的平均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都高于中西部地區的企業。這與東部地區具有相對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相對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以及相對充足的高級技術管理人才和熟練勞動力供應都密不可分。中西部地區企業在上述幾方面的劣勢使得其平均生產效率落后于東部地區。由于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技術效率,從效率比較上看,相比純技術效率的0.8243、0.9385,中西部地區企業的規模效率0.4585與東部地區企業的規模效率0.835差距更大,這說明中西部地區家電跨國企業的規模無效率對其生產效率的影響更大。

3.產品類別對家電跨國企業效率的影響

按照一般分類,家電產品有白色家電和黑色家電之分,白色家電如電冰箱、空調、洗衣機等,黑色家電如電視機、影碟機等,在10家樣本企業中,從其生產的產品種類來看,既有單純生產白色家電或黑色家電的,也有白色黑色家電均有生產的企業,據此將樣本企業劃分為兩類,生產純黑或純白色家電的有6家,黑白家電均有生產的有4家。同樣經過混合樣本處理,得到兩類企業3年平均的效率值如表4所示。

表4不同產品類別的中國家電跨國企業的3年平均生產效率

運用SPSS軟件將生產的產品類別作為環境因素影響企業效率的結果做非參數檢定,檢定結果如表5所示。技術效率的P值0.034和規模效率的P值0.038均小于0.05,表明差異顯著,但純技術效率的差異同樣并不顯著。總體而言,產品類別對中國家電跨國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率影響顯著。

生產雙色系列產品的家電跨國企業的平均技術效率遠低于生產單色系列產品的企業,而且這一差距主要是由兩類企業的規模效率差距導致的。因為從純技術效率來看,雙色系列產品生產企業的平均值也已經接近0.9,但其規模效率卻僅為0.6766,遠低于純色產品生產企業平均的0.8843的水平,這也說明在中國家電企業規模效率總體不高的現階段,多元化產品生產導致的資源分散和非集約經營狀態,使得規模不經濟問題更加突出。因此,對現階段的中國家電跨國經營企業而言,集中資源,擴大規模,進行專業化生產更有利于規模效率提升,進而提高技術效率。

4.跨國經營時間長短對企業效率的影響

從跨國經營時間長短角度將中國家電企業分為2000年之前開始跨國經營和2000年之后開始的共兩類,在選取的樣本中前者有6家,后者有4家。其各年平均的生產效率如表6所示。

運用SPSS軟件將跨國經營時間作為環境因素影響企業效率的結果做非參數法的顯著性檢定,檢定結果如表7所示。綜合效率的P值0.566大于0.05,結果顯示跨國經營時間長短對中國家電跨國企業績效影響并不顯著。

由表6可以看出,較早進行跨國經營的家電企業的綜合技術效率高于2000年之后開始的企業,但這種相對高效率主要來源于規模效率,純技術效率的差距并不大,而且單就純技術效率而言,以2000年之后進行跨國經營的企業居高。由表6可以發現,2006年較晚進行跨國經營的企業的規模效率大幅提升,由2005年的0.671上升到2006年的0.854之后,兩類企業的技術效率發生了逆轉,較晚從事跨國經營的企業反而超過較早進行的企業,由此也可以看到規模效率對企業技術效率提升的影響是關鍵性的,這再次證明了中國家電企業總體上仍處于規模報酬遞增階段。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利用數據包絡分析(DEA)模型和Malmquist生產力指數對中國主要家電跨國企業的經營效率進行分析,探討了效率改善、技術進步與中國家電跨國企業的成長問題,研究結果表明:

第一,2004—2006年,中國家電跨國企業的技術效率總體上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效率改善明顯。技術效率的提高主要來源于純技術效率提升,這說明中國家電跨國企業在吸收借鑒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方面享有了一定的后發優勢,特別是跨國經營讓企業直面國際和國內兩個激烈競爭的市場,在與先進企業展開全面競爭的同時,學習效應充分顯現,使得純技術效率迅速提升到一個較高的水平。相比純技術效率,中國家電跨國企業的規模效率成為制約技術效率進一步改善的主要因素,這再次暴露了中國家電生產的“散”、“亂”、“小”局面阻礙了規模經濟效應的發揮。從技術經濟特性上看,中國家電跨國企業總體上處于規模報酬遞增的生產階段,通過整合產業資源,擴大企業生產規模可以提高企業的規模效率,進而提升技術效率,達到更高的效率改善程度。

第二,從總部所在區域的視角來看,東部地區家電跨國企業的技術效率顯著地高于中西部地區的企業,而且在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中,兩者之間規模效率的差距更大。這說明中西部地區的家電跨國企業在整合資源,擴大規模方面遇到的障礙大于東部地區的企業。反而是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這類軟要素因其流動受到的障礙相對較小,西部地區企業的后發優勢和學習效應表現充分,在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企業之間差距并不太大。由此可見,中西部地區的家電跨國企業面臨更大的提升規模效率的壓力。

第三,從生產產品的類別來看,生產雙色系列產品的家電跨國企業的平均效率明顯地低于生產單色系列產品的企業。而且從造成效率差距的來源看,也是規模效率的影響更大,即生產雙色系列產品的企業的規模效率遠低于生產單色系列產品的企業。這說明在生產規模報酬遞增階段,與多元化生產相比,專業化生產更有利于提升規模經濟效率。特別對中國家電企業的跨國經營而言,全面開花的多元化經營策略不一定比重點突破的專業化經營策略更有效。

第四,從中國家電企業跨國經營時間長短來看,在考察的最初兩年,2000年之前進行跨國經營的企業的技術效率要高于2000年之后進行跨國經營的企業的技術效率,而且這一期間規模效率對兩類企業的效率差異影響更大一些。到2006年,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的共同提升使得2000年以后才走出國門的后來者居上,綜合技術效率超過家電跨國經營的先行者。這再次體現了后發優勢對企業效率提升的積極影響,跟隨者吸取了領導者的經驗,比如融合東道國的文化于自身的產品,以及經營管理經驗等。

第五,對中國家電跨國企業的動態效率分析表明,2004—2006年中國家電跨國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主要源自技術效率變動,而技術效率變動的誘因主要又是規模效率提升。決定全要素生產率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即技術進步率的貢獻呈明顯的下降趨勢,這些都說明中國家電跨國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改善主要是由量的增長來支撐,決定企業持久競爭力的技術進步對效率提升的作用是負面的,也就是說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制約了家電跨國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進一步提升。中國家電企業因缺乏核心技術產品和技術創新能力不足而屢屢受制于人的現象充分說明,要應對國際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要適應日益嚴峻的企業生存環境,要不斷提高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達到依靠質量支撐的增長階段,必須加大企業的RD投入,培育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對產品而言,技術創新沒有優劣之分,只有高低之別,圍繞核心產品進行產品技術創新,即便不是突破性的技術創新,也可以產生明顯的技術進步效果。在這方面,日本家電企業的成功經驗值得中國家電企業借鑒。

中國家電產業可以說具有高度競爭的產業特性,特別是經歷了國際競爭國內化,即國外大型跨國家電企業紛紛進駐中國市場的洗禮后,中國本土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活動也日漸活躍,通過本文對中國10家跨國家電企業效率的實證研究,可以得出如下幾點建議:

第一,雖然中國家電企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初見規模,而且由于后發優勢和學習效應的發揮,在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方面進步很快,取得了較高的純技術效率,但由于行業的“散”、“亂”、“小”現象由來已久,規模經濟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發揮,規模效率成為阻礙效率改善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采取一些促進規模經濟的政策,推動資源的流動與重組,擴大企業的生產規模。

第二,構建官、產、學、研合作創新網絡,突破家電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障礙,特別圍繞我國企業大規模生產的產品的核心與關鍵技術進行合作攻關,提高技術進步對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貢獻率。

第三,中國家電企業的跨國經營剛剛開始起步,要想提高跨國經營的生產效率,主動地全方位融入東道國市場是必經過程。這對提高企業在東道國市場的純技術效率更為重要,而且對當前的中國跨國家電企業而言,以專業化經營策略開拓國際市場,發揮規模經濟效率,是一種現實的選擇。

參考文獻:

[1] Bruce A.Blonigen , Christopher T.Taylor.RD Intensity and Acquisitions in High-technology Industries: Evidence from the us Electronic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Industries[J].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2000.

[2] Kuen-Hung Tsai and Jiann-Chyuan Wang.The RD performance in Taiwans electronics industry: a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J].RD Management,2004.

[3] 周振.基于DEA模型的家電產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評價[J].商業研究,2005,(5).

[4] 高偉,何楓.我國家電行業上市公司技術效率分析[J].產業經濟研究,2005,(3).

[5] Banker,R.D.,A.Charnes,and W.W.Cooper.Some Models for Estim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1984.

[6] Coelli,T.et al.An Introduction to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Analysis[M].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Boston,1998.

[7] 徐康寧,陳萬華.跨國公司與中國企業跨國經營[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5.

[8] 史本山,劉晶,陳朝龍.我國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綜合評價實證分析及行業發展趨勢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5,(1).

[9] 龐瑞芝.基于DEA模型的我國主要沿海港口的動態效率評價[J].經濟研究,2006,(5).

[10] 白雪潔,戴小輝.基于DEA模型的中國主要轎車企業生產效率分析[J].財經研究,2006,(10).

[11] Lin-Ti Tan and Amy R.Hwang.Imported Technology and RD in the Taiwanese Electronic Industry[J].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2,6(1):77-90.

(責任編輯:孟 耀)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精品久久|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亚洲熟女偷拍|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亚洲一区第一页|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在线看国产精品| 国产免费自拍视频| 日本三级黄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制服丝袜欧美精品|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下载|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色| 国内精品视频|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九九视频免费看|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国产99精品视频| 国产乱肥老妇精品视频| 欧美高清国产| 国产精品第一区|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91九色视频网| 亚洲无限乱码| 99免费视频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无码'专区第一页| 国产正在播放|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床戏一区| 久久久亚洲色|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毛片一级在线|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少妇露出福利视频| 亚洲成人手机在线|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亚洲黄色成人| 91在线丝袜| 国产成人在线小视频| 国产欧美高清|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国产高清不卡视频|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欧美激情福利| 熟妇丰满人妻|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91视频观看| 综合久久五月天|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 国产日本一线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亚洲天堂久久新|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国产亚洲精品yxsp|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毛片免费网址|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久大黄蕉| 日本久久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