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旨在考察上市公司控制權性質與審計需求的關系。根據“終極所有權”理論,本文對上市公司控制權性質進行重新分類,以反映控制權屬性與其選擇審計師的關系。本文發現,中央直屬類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對于高級差審計的需求,但其對于國際所、國內所存在不同的需求偏好;地方所屬類上市公司的需求偏好并不明顯;政府和國有資產管理機構類上市公司并未表現出對于高級差審計的需求。
關鍵詞:控制權性質 ; 審計需求 ;審計師級差
中圖分類號:F239.2;F83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176X(2008)03-0088-07
一、問題的提出
證券審計市場是審計師向上市公司提供專業鑒證服務的市場,這一市場具備需求導向市場的典型特征。研究審計需求特征能夠為深入理解審計市場特征提供理論支持,同時也能夠為政府制定相關規制政策提供理論依據。但與日漸成熟的審計供給行為研究相比,當前有關審計需求的研究并不充分。
眾所周知,我國審計市場的發展與證券市場密切相關。證券市場的各種問題往往會映射到審計市場,并對審計供求雙方的行為產生影響。我國證券審計市場經歷了若干次重大的制度變遷,作為市場供求主體的會計師事務所和上市公司均發生了很大變化。例如,自2005年開始,我國開始實行股權分置改革自2005年5月8日起,三一重工、紫江企業、清華同方、金牛能源4家上市公司已被確定為首批股權分置改革試點企業,截至2005年12月23日公布的全面股改第十五批企業名單顯示,中國滬深兩市已有403家上市公司完成股改或進入股改程序。旨在解決長期以來困擾股市的“國有股難題”。這場針對審計需求方的股權改革間接作用于審計市場以及審計服務供給方,其影響必然是深遠的。無論是從反映事實還是從理論研究的角度出發,學術界有必要系統考察我國證券審計市場的需求特征。鑒于此,本文著眼于2003—2005年我國上市公司控制權特征,深入考察控制權性質與審計需求類型之間的關系。
二、相關文獻概述
早在20世紀70年代,學術界就已經著手探究財務報告審計需求的影響因素。Jensen Meckling(1976)是這一領域的開創者,后續的研究者們從不同視角深化這一主題。
(一)代理理論的研究
Jensen Meckling(1976)認為,所有者—經理人和所有者—債權人沖突程度引發了對審計質量的不同需求,代理沖突程度決定了經理人為獲取投資者信任所需的審計質量類型[1]。Chow(1982)沿著所有者—債權人沖突的思路,為代理沖突與審計需求的關系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他以1926年普爾工業手冊中的美國企業為樣本,發現負債—權益比較高的大企業對外部審計的需求相對較大[2]。Palmrose(1984)也支持上述觀點[3]。DeFond(1992)發現債務占資本結構的比重與高聲譽審計師的選擇正相關[4]。Simunic Stein (1987)[5]、Francis Wilson (1988) [6]的研究則發現,債務比重與八大的選擇負相關造成上述差異原因可能是由于客戶的高審計風險,八大事務所規避了此類高財務風險的客戶。。還有一些研究者將審計需求與公司治理機制進一步聯系起來。例如,Deli Gillan(2000)發現,代理問題與審計委員會構成存在相關關系[7]。Klein(2002)證明,公司審計委員會獨立性與其選擇其他的公司治理機制存在負相關關系[8]。Mark Beasley Kathy Petroni(2001)考察了外部董事對審計師選擇的影響,以此檢驗公司治理與審計質量之間的關系。他們的研究發現,外部董事比例高的公司更有可能聘請具有行業專長聲譽的審計師[9]。
(二)信號理論:對IPO市場的研究
Simunic Stein(1987)研究了IPO公司的非管理層持股與審計師類型選擇之間的關系,審計師類型以品牌聲譽作為替代變量。他們觀察到了非管理層持股比例與選擇八大審計師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5]。Titman Trueman(1986)運用理論模型,闡述了一個擬公開上市的企業能夠選擇高質量審計師或者投資銀行,以向投資者提供該企業的真實價值[10]。DeFond(1992)對代理沖突與審計質量的關系進行了文獻回顧。他發現,當發行新證券時,公司更有可能選擇具有聲譽的大型事務所(以八大為代表)這一研究結論最具有穩定性[4]。
(三)對亞洲國家的研究
對于亞洲各國的新興證券市場是否存在高質量審計需求這一問題,存在截然不同的兩種觀點。觀點一認為,亞洲各國上市公司不存在對于高質量的審計需求。例如,Backman(1999)認為,亞洲上市公司的代理沖突并不能引發對高質量審計的需求。亞洲社會中的關系型文化、薄弱法律監管以及新興市場中的政治“尋租”行為使得上市公司缺乏對高質量審計的需求[11]。Defond, Wong and Li(1999)的研究支持了上述觀點,他們發現中國審計市場出現了審計獨立性和審計市場集中度背離的現象,市場缺乏對高質量審計的需求,直接影響了高質量審計服務的供給[12]。余玉苗(2000)認為我國企業對高質量的審計需求是不充分的[13];劉峰等(2002)研究表明沒有證據支持那些認為我國審計市場已經形成了良性的、追求高質量的推論[14];朱紅軍、夏立軍、陳信元(2004)研究了我國IPO審計市場需求特征,結果表明IPO審計市場依然缺乏對高質量審計的需求[15]。觀點二則持相反意見。例如,Joseph P.H.Fan T.J.Wong (2003) 以大股東的控制權與收益權分離程度作為代理成本指標,考察了東亞國家上市公司的股東代理沖突對企業外部審計服務需求的影響。他們的研究發現,大股東的控制權與收益權分離程度越高(即代理成本越嚴重),企業越有可能聘請“五大”審計師事務所[16]。來自國內的若干研究表明,我國上市公司存在審計需求的差異。例如,孫錚、曹宇(2004)以2001年中國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了股權結構與審計需求之間的關系,為我國上市公司存在高質量審計需求提供了初步證據。其研究結果表明,國有股、法人股及境內個人股股東促進上市公司選擇高質量審計的動力較小;境外法人股及境外個人股股東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會很積極地對上市公司進行監督,從而促使上市公司管理人員去選擇高質量的審計師[17]。曾穎、葉康濤(2005)則直接證明了我國存在對于高質量審計的需求。他們以中國A股上市公司2001和2002年的數據進行了研究,其研究結果表明,代理成本較高的上市公司更有可能聘請高質量的外部審計師以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市場價值[18]。
三、研究設計
為了實現本文的研究目標,在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我們以審計師級差作為審計需求的替代變量,對上市公司控制權類型進行了重新分類,以此提出初步假設,進行實證檢驗,從而得出結論。
(一)控制權類型的重新分類
我國上市公司股東的傳統分類是國家股、法人股和公眾股。這種分類采取的是多元而非單一的標準,未對股權性質作出實質區別,容易引起混淆。例如,國家股的持股主體可能是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國有資產經營機構,也可能是國有獨資公司。因此,我們通常無法獲知某一國有股到底是國有公司直接持有,還是通過政府代理機構間接控制。法人股的構成更為復雜,股東之間的性質差異程度更大。法人股可能具有國有性質,也是非國有的(如民營企業);合資等具有混合經濟色彩的股份有限公司更是增加了法人股構成的復雜性[19]。國家股和法人股劃分的模糊性影響了對于審計需求問題的理解和把握。鑒于此,本文借鑒La Porta et al(1999)“終極控股股東”的概念 [20],根據上市公司所有權的實際行使主體,我們把上市公司大股東的股權性質分為6種類型,并據此收集、整理了2003—2005年共計2 743家上市公司的相關數據,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見,地方所屬類上市公司占樣本比例最大,其次是政府及國資管理部門、私有產權、中央所屬類、其他和外資類。總體上看,國有屬性的上市公司仍然占據樣本的絕大多數份額。但是,這一狀況正在發生改變:無論是地方所屬類、中央所屬類的上市公司,還是政府及國有資產管理部門類上市公司,它們的數量在逐漸減少,而私有產權類上市公司數量則逐漸上升。
(二)審計需求的替代變量
從不同的角度看,審計需求存在多種分類標準,這些標準主要依據審計服務供給方特征設定。例如,審計師是否能夠提供高質量的審計服務,是否具有行業聲譽、是否具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是否具有行業專長等等。事實上,無論采用何種特征,在實證研究中,都需要將這些特征轉換為可檢驗的變量,即將審計師分為若干級別,每一級之間存在差別。處于第一級別的審計師(通常以國際四大為代表)能夠提供高質量審計服務,具有良好的行業聲譽,具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處于第二級別的審計師(通常以國內大所為代表)在審計質量、行業聲譽、占有率等方面可能是低于第一級別審計師的;第三級別,通常指的是除上述兩類審計師之外的其他會計師事務所。本文采用了這種分級方式,將國際四大作為第一級別,國內四大作為第二級別,它們都屬于高級差的審計師。我們以是否選擇高級差審計師作為是否存在有效審計需求的替代變量。
(三)初步的假設
大量關于股權性質的研究表明,不同性質的股東在代理問題的產生和解決方式、所有權的行使方式上有著明顯差別。因此,不同的控股股東性質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審計需求,這一點在孫錚、曹宇(2004)的研究中得到了確切的驗證[17]。我們沿用這一思路,認為上述6種分類標準下的上市公司其審計需求也有所不同。具體來看,中央直屬類上市公司規模通常比較大,基本上是由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管理的,受到各界關注的程度比較高,公司高管層存在較高的政治成本,而選擇第一級別、第二級別的審計師將有助于樹立和維護公眾形象,也有助于降低、轉嫁公司經營風險。因此,此類公司可能存在對于第一層級、第二層級的審計需求。對于地方所屬類上市公司而言,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預可能是顯性的,這些情況都可能使得此類上市公司更樂于接受當地事務所的審計服務,往往缺乏對于高級差審計師的需求。私有產權具有明確的利益取向,股東對于自身財富的保護意識也是很明確的,因此,它們可能存在對于高質量審計的需求。
四、實證檢驗
(一)變量設置
耿建新、房巧玲(2005)按照聚類分析方法將會計師事務所分為若干類別[21],這正好滿足我們對于設定事務所級差的需要。因此,本文借鑒了他們的實證結果,即將國際四大作為第一級別的審計師,主要包括:安永華明、畢馬威華振、德勤華永、普華永道中天;綜合2003—2005年國內百家事務所排名情況,我們把排名比較穩定的四家國內所作為第二級別的審計師,主要包括上海立信長江、信永中合、岳華以及中審。AuditorN表示事務所類型,N=1時,表示2003—2005年的國際大所;N=2時表示同期的國內大所。
Dfzs、Zyzs、Gzgl、Sycq、Wz、Qt指的是上市公司控股股權性質為地方所屬、中央所屬、政府及國資管理部門、私有產權、其他時相應的控股比例。為了控制其他影響審計需求的因素,我們還設置了相關的控制變量。Fan Wong( 2003) 認為,企業對“四大”的需求受到企業是否同時發行B股或H股以及負債率、企業規模、行業因素等影響[16]。我們設置相關變量以控制上市公司是否同時發行B、H股。對于同時發行AB股、AH股的上市公司,用ABHstock=1表示,否則ABHstock=0。我們還將上市公司的期末總資產、速動比例、每股收益作為控制變量納入模型。為了控制審計師行業專長對上市公司審計需求的影響[22],我們采用該上市所屬行業的中位數對年度財務數據進行了調整。
(二)數據來源
我們以中國A股所有上市公司2003—2005年的數據為分析樣本。上市公司股權性質、審計師以及其他相關實證數據均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CCER數據庫,并與巨潮資訊網(www.cninfo.com.cn)公布的公司年報數據進行了核對。按照下列篩選步驟實行股權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所擁有的國家股和法人股可在限售期滿后上市流通,而限售期不得少于12個月,因此在2005年實施的股權分置改革對于樣本的選擇影響有限。本文在選擇樣本時并沒有篩除G類公司。,我們最終得到了2 743個樣本:首先,由于金融類企業的資本結構具有特殊性,金融類企業的審計有著特殊要求,我們剔除了金融類上市公司。其次,我們逐年剔除了ST、PT類上市公司。最后,剔除部分變量數據值缺失的上市公司。本文采用STATA9.0對上述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根據研究目標和相關假設,本文建立下列Logistic回歸模型:
根據表2可知,Dfzs上市公司控股比例的均值和標準差遠遠高于其他同類變量,這表明地方直屬的國有上市公司股權集中度遠遠高于其他類型的上市公司;此類上市公司控股權比例之間也存在較大差別,這表現為標準差為28.4074;外資和其他類型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權集中度相對較低。在各類控股股東的最高持股比例之中,中央直屬類上市公司是最高的,達到85;外資類上市公司持股比例相對是最低的,其最大值也僅為65.12。
為了檢驗前文所述的初步假設,我們對不同類型的控股股東與審計需求的關系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
(1) 國際四大的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
卡方分布值遠遠大于1,說明整個回歸方程系數具有較強的顯著性。R2值非常小,即回歸方程似然值比較大,說明方程擬合度比較好。偽決定系數為29.38%。
根據表3可知,不同控制權類型的上市公司對國際四大的審計需求是不同的。中央直屬類、其他類上市公司對國際四大存在顯著的審計需求;私有產權類和地方直屬類上市公司表現為不同的審計需求;同是國有股性質的上市公司,中央直屬、地方所屬、政府和國資管理機構類的上市公司也存在截然不同的需求特征。回歸結果還表明,資產規模較大、財務狀況良好的上市公司以及發行B、H股的上市公司存在對四大的顯著需求。
(2) 國內四大的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
整體來看,針對國內四大的回歸方程雖然具有一定的擬合度,但是效果并不太好。外資、其他類上市公司對國內四大存在明顯審計需求;中央直屬類上市公司對國內四大存在顯著負向需求。地方直屬類、政府和國有資產管理機構類上市公司對國內四大存在負向需求,但是并不顯著;私有產權類上市公司存在正向需求,但也不顯著。具有較高資產總額、較快流動比例以及較高每股收益的上市公司傾向于選擇國內四大,但是這種傾向也是不顯著的;那些資產債務比重較高的上市公司往往選擇了國內四大。發行B、H股的上市公司盡管對國內四大存在正向需求,但是這種需求是非常不顯著的。
(四)敏感性測試
為了檢驗上述回歸結果的穩定性,我們重新調整了樣本構成,將私有產權類上市公司中的集體所有制企業剔除,將政府與國有資產管理機構類上市公司中的政府部門管轄的上市公司剔除。我們還考慮了地區因素對于審計需求的影響,在模型中加入了上市公司與審計師是否同地的變量,并替換了部分財務指標,將公司規模指標替換為年度營業收入,資產負債比替換為債務資本比。經過對樣本構成的調整、控制變量的替換,我們再次進行了Logistic回歸,回歸結果與前文的結果并沒有顯著差別。
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不同類型控股權的上市公司對審計需求表現出不同的特征。
第一,中央直屬類上市公司對不同級差的審計師存在明顯不同的需求偏好:中央直屬類上市公司對國際四大呈現顯著正相關的需求,而對國內四大呈現顯著負相關的審計需求。造成這種偏好的原因主要在于:(1)中央直屬類上市公司通常規模較大、財務狀況良好,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此類企業傾向于選擇具有國際聲譽的大型審計師,正是由于此類上市公司的需求偏好既定,因此對于國內四大的需求自然會減少,從而在表4中反映為一正一負的系數。(2)中央直屬國有企業絕大多數是中央國資委直接管理的,政府監管機構比較偏好國際四大,也可能影響了上市公司對于審計師的選擇。(3)上市公司規模對審計需求的影響。表4說明大型上市公司更為偏好國際大所,而非國內大所,這種公司規模效應也是影響審計需求的因素。
第二,地方所屬類上市公司對國際四大和國內四大的審計需求系數均不顯著。此類上市公司對于國際四大的需求系數為正,而對國內四大系數為負。盡管系數并不具有顯著性水平,但是符號的不同也說明了地方所屬國有企業對于國際四大和國內四大的需求態度是不同的。
中央直屬類和地方所屬類上市公司對國際四大表現出不同的審計需求的主要原因在于各自控股主體的不同。中央直屬類上市公司直接受到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嚴格監管,近年來,針對中央直屬類上市公司管理層業績考核日趨嚴格,受到的公眾關注度也日益提高,這些都促使高管層更為關心其公司的經營業績,也就更有可能選擇高級差的審計師。對于地方所屬類上市公司而言,地方政府的監管有效性因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司法體系完善程度、法律執行力度以及行政透明度等不同而有很大差異。這些環境因素極大影響著上市公司的審計需求和選擇。因此,地方所屬類上市公司對于高級差的審計需求可能是模糊的,他們更有可能根據實際需要作出更為現實的審計師選擇,從而規避高級差審計師的監督。
第三,政府和國有資產管理機構類上市公司對高質量審計需求最為缺乏。無論是國際四大還是國內四大,國有資產管理機構類上市公司的審計需求系數均是負值,且并不顯著。可見,同樣是國有股性質的上市公司,國有資產管理機構類與前兩類上市公司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審計需求特征。相對于中央直屬和地方所屬類上市公司,國有資產管理機構所管轄的上市公司高管層更沒有動力選擇高級差審計師。原因主要在于:(1)此類公司的高管層自身利益往往并未與上市公司績效掛鉤,他們業績考核、升遷獎罰考慮的更多是政治影響而不是經濟效益,是否選擇高級差審計師對于其自身利益沒有促進作用。(2)國有資產管理機構本身缺乏對于上市公司的有效監管。國資管理機構本身不需要對上市公司戰略決策承擔風險和責任。某一國資管理機構往往管轄若干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上市公司,無論是在知識儲備還是管理經驗都可能不夠充分,管理范圍過于寬泛也可能影響了效率和效果。因此,國資管理機構往往無法培養、引導上市公司對于高級差審計師的需求。(3)國資管理機構更有可能受到地方行政干預的影響,從而對上市公司審計需求產生負面影響。
第四,私有產權類上市公司對國際四大和國內四大的需求系數為正,但是都不顯著。私有產權類上市公司對高質量審計需求確實存在,但是高質量可能需要上市公司支付更高的審計費用,增加公司成本。從成本利益的角度出發,可能影響了私有產權類上市公司對高級差審計師的需求。另外,此類上市公司本身產權比較清晰,公司業績直接與控股股東利益相關,控股股東有動力采用積極的公司治理機制,從而可能替代了高級差審計師的監督作用,因此,降低了其對高級差外部審計師的需求。
第五,外資類上市公司對不同類型審計師的需求是不同的。在本文的分析結果中,外資類上市公司對國際四大的需求并不顯著,對于國內四大的需求卻是顯著的,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并不相同[17]。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在于樣本數據中,外資類上市公司數量相對非常少,這些上市公司大多數選擇國內四大,或者從國際四大更換為國內四大。因此,我們認為,是由于樣本數據的原因對回歸結果產生了影響,這一結論與孫錚、曹宇(2004)的研究結論并不矛盾。在理論上,外資類上市公司對于高級差審計的需求應當是充分的、顯著的。
五、結論與不足之處
本文從上市公司控制權角度研究審計需求特征。我們將上市公司控制權性質進行重新分類,力圖克服既有標準的不足,以反映上市公司真實的所有權性質。另外,我們采用了審計師級差的概念,以求綜合反映上市公司的需求分布。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不同控制權類型的上市公司對于審計師級差的需求是不同的。同是國有股的上市公司,中央直屬類上市公司對國際四大存在顯著的需求偏好;地方直屬類上市公司對國際四大和國內四大的需求均不顯著;國有資產管理機構類上市公司對于高級差審計的需求是最為缺乏的;外資類上市公司表現出了對高級差審計師的需求。
作為一項實驗型的研究,本文還存在一些有待改進之處。例如,將控股權集中度與控股股權類型結合起來,將更會加深我們對于上市公司審計需求的認識。另外,我們尚且無法有效控制監管環境對于結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Jensen, Michael C.and Meckling, William H.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4):305-360.
[2] Chow, C.W.The Demand for External Auditing: Size, Debt and Ownership Influences[J].The Accounting Journal,1982,57,April:272-291.
[3] Palmrose, Z.The Demand for Quality-Differentiated Audit Services in an Agency Cost Setting: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Auditing Research Symposium.1984:229-252.
[4] Defond, M.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anges in Client Firm Agency Costs and Auditor Switching[J].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1992,11(1):16-31.
[5] Simunic, D.and Stein, M.Product Differentiation in Auditing: Auditor Choice in the Market for Unseasoned New Issues[J].The Canadian Certified General Accountants Research Foundation,1987.
[6] Francis J R, and Wilson E R.Auditor changes: a joint test of theory relating to agency costs and auditor differentiation [J].Accounting Review,1988:663-682.
[7] Deli, Daniel N.and Stuart Gillan.On the Demand for Independent and Active Audit Committees[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0,(6):427-445.
[8] Klein.A.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audit committee independence[J].Accounting Review,2002: 435-452.
[9] Beasley, Mark S.and Kathy R.Petroni.Board Independence and Audit Firm Type.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J].2001,20,March:97-114.
[10] Titman.S.and Trueman.B.Information Quality and the Valuation of New Issu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6,8(2):159-172.
[11] A.Backman, J.Rigby.The Acute Care Crisis as a Capacity and Demand Optimization Problem.Proceedings of the 8th Canadian Conference on Health Economics,1999.
[12] DeFond, Wong, and Li.The Impact of Improved Auditor Independence on Audit Market Concentra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9,28(3):269-305.
[13] 余玉苗.我國上市公司注冊會計師審計關系研究[J].審計研究,2000,(5).
[14] 劉峰,張立民,雷科羅.我國審計市場的制度安排與審計質量需求[J].會計研究,2002,(12).
[15] 朱紅軍,夏立軍,陳信元.轉型經濟中審計市場的需求特征研究[J].審計研究,2004,(4).
[16] Joseph P.H.Fan T.J.Wong (2003).Do External Auditors Perform a Corporate Governance Role in Emerging Markets? Evidence from east Asia[R].working paper,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7] 孫錚,曹宇.股權結構與審計需求[J].審計研究,2004,(3).
[18] 曾穎,葉康濤.股權結構、代理成本與外部審計需求[J].會計研究,2005,(10).
[19] 徐莉萍,辛宇,陳工孟.股權集中度和股權制衡度及其對公司經營績效的影響[J].經濟研究,2006,(1).
[20] La Porta, Rafael, Florencio Lopez-de-Silanes, and Andrei Shleifer,1999.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Journal of Finance 54, pp.471-518.
[21] 耿建新,房巧玲.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規模研究——基于審計市場經驗數據的聚類分析[J].會計研究,2005,(3).
[22] Hogan C E, Jeter D C.Industry specialization by auditors[J].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1999,(18):1-17.
[23] 姚榮輝.注冊會計師審計獨立性的思考[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6,(3).
The character of largest ultimate ownership
of company and its demand for external auditing
——a empirical study on Chinese public company from 2003 to 2005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nature control-share of public corporate, and analysis its demand auditing charact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ur study and the previously study is that we re-assorted the control-share character in order to reflected the truly character which based on the Ultimate Ownership theory. This paper conclude that control share of company belong to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hich have commonly need for senior auditor; control share belong to local government have similarly need; local government stated-owned assets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commission don’t have any obviously need for senior auditor; private ownership and foreign capital have the need.
Key word:Character of control-ownership Need for auditing Senior auditor
(責任編輯:楊全山)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