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放松勞動力同質性假定,本文在充分考慮人力資本的條件下估算了1985—2005年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和技術進步率,比較了人力資本對全要素生產率測算的誤差影響,分析了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與技術進步率的變化趨勢,并在此基礎上探討經濟增長中各要素的貢獻情況及人力資本與技術進步的互動關系。
關鍵詞:全要素生產率;技術進步率;人力資本;農業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3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176X(2008)03-0124-06
一、問題的提出
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簡稱TFP),反映了生產活動中經濟資源利用程度和效率水平,是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綜合反映,其增長率又稱技術進步率,理論分析認為,全要素生產率動力源泉有兩個:一是技術進步,二是技術效率。本文沒有對二者加以區別,統一使用技術進步概念。
體現了經濟發展過程中技術水平的增進與改善。全要素生產率和技術進步率是衡量經濟增長水平和技術進步水平的重要指標,具有重要的理論和政策含義。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其產出增長不僅依賴于生產要素的投入,而且還受到技術進步的影響。朱希剛以“五年計劃”為研究期間,運用Solow余值法,估算了我國農業技術進步率及農業技術進步在農業經濟增長中的貢獻情況[1-2]。趙洪斌基于C-D生產函數估算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增長率,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提高中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的可能途徑[3]。趙芝俊等立足于生產要素投入的彈性變動趨勢建立模型,估算了1986—2003年中國農業技術進步率及其對經濟的貢獻率,并得出了若干以彈性變動趨勢及技術進步貢獻率變動趨勢分析為基礎的結論[4]。陳衛平運用非參數的Malmqusit指數法,研究了1990—2003年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及其構成的時序成長和空間分布特征,并比較了農業技術進步與技術效率的變化情況[5]。
總體上看,國內研究全要素生產率及其變動率的文獻很多,但其中涉及農業的實證性研究較少。就已有相關研究來看,其成果對于解釋我國農業經濟增長的源泉構成均有一定的解釋力,但幾乎所有TFP和技術進步率的估算都對勞動力投入做了同質性假定,即只強調勞動力的數量因素,而剔除了勞動者素質因素,忽視了人力資本在TFP及技術進步率測算中的影響。當前,經濟增長理論中對人力資本的研究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投入到相關研究當中。Schultz指出,人力資本投資是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解釋變量[6]。Romer、L.ocus將人力資本作為內生變量引入經濟增長模型,強調了人力資本的重要作用[7-8]。Barro、Mankiw N.G等則通過大量實證研究表明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存在較明顯的正相關關系[9-10]。
那么,在對中國農業TFP的經驗研究中,忽視人力資本因素(剔除勞動力質量影響)是否會對估算結果產生偏差?如果偏差存在,那么程度如何?在充分考慮人力資本條件下,我國農業TFP及其增長率的變化趨勢如何?技術進步與人力資本作為影響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二者又存在何種互動?
本文從以上幾個問題出發,將人力資本概念整合入TFP估算方程中,測算了1985—2005年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增長率,分析其變動趨勢,并在此基礎上探討技術進步、人力資本對中國農業增長的貢獻以及二者的互動關系。
二、模型設定與估算方法
本文假設中國農業經濟的生產函數滿足C-D生產函數模型,其一般表達式為:
Y=AKαLβ(0≤α,β≤1)(1)
假定技術進步滿足希克斯中性,即各要素間的邊際替代率保持不變,在方程中加入一個表征技術進步的時間變量,則生產函數可設定為:
三、 數據的采集與生成
本文主要使用的數據為1985—2005年中國農業投入和產出數據。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和統計口徑的一致性問題,本文所用數據均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農業年鑒》。
(一)農業總產出(Y)
農業總產出以1985年不變價格的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進行計算,歷年農林牧漁業產出數據和GDP指數數據均可從《中國統計年鑒》中直接獲得(單位:億元)。
(二)物質資本投入(K)
本文以農業資本存量代表物質資本投入,由于歷年農業資本存量無法直接獲得,本文基于永續盤存法對農業資本存量進行估算其方程為:
其中,Kt、Kt-1分別為第t年和第t-1年的農業資本存量,It為第t年的農業固定資產投資,μ為折舊率。要計算歷年農業資本存量(單位:億元),必須獲得三個關鍵數據:分別是基年的農業資本存量、不變價格的歷年農業固定資產投資及農業綜合折舊率。固定資產投資數據可從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直接獲得,考慮到農業生產中物質資本的價格指數與農業產出的價格指數屬同方向變化,可利用農業總產值指數對固定資產投資數據進行縮減,從而得到不變價格的農業固定資產投資數據。農業資本存量和折舊率沒有現成的統計數據,在相關的估算研究方面,吳方衛的研究較有代表性,其1985年的農業資本存量為1 454.4億元(1980年不變價計算),農業綜合折舊率為0.0542[11]。本文借鑒其測算結果,并將其1985年的農業資本存量1 454.4億元(1980年不變價計算)轉換為1985年不變價的農業資本存量,結果為2 119.99億元。
(三)總人力資本存量(H)
相比其它生產要素而言,人力資本是無形的、不可觸摸的,其存量不能直接得到,只能間接估算。目前主要的估算方法有成本法、收入法和教育獲得法等。考慮到中國農業生產的特殊性和數據的可得性,本文擬采用教育獲得法來估算中國農業總人力資本存量,其估算方程為:
其中,H為總人力資本存量(單位:萬人),N為農業從業人員總數,Qi(i=1,2,3,4,5)分別表示文盲或半文盲、小學、初中、高中或中專、大專及以上等五個教育層次的農業從業人員占總農業從業人員的比例,Ei為各教育層次的教育折算系數。歷年農業從業人員總數可從《中國統計年鑒》中直接獲得,各教育層次的農業從業人員占總農業從業人員的比例可以從《中國農業年鑒》中直接獲得。周曉等根據農村收益率水平估算了農村人口的教育折算系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值分別是:文盲或半文盲為1,小學為1.07,初中為1.254,高中為1.308,大專及以上為1.4[12]。本文接受其對農村教育系數的測算并將中專學歷與高中學歷等同,教育折算系數一并算做1.308。
四、實證分析與比較
(一)回歸分析
根據第二部分內容,中國農業生產的計量經濟模型設定為:
為比較人力資本因素對全要素生產率和技術進步率的測算影響,設定忽視人力資本因素的計量經濟模型為:
依據第三節的相關數據,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 10.0,對模型(1)和(2)進行回歸,其結果如表1所示:
從回歸結果看,模型(1)的所有系數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均輕松通過t檢驗,F值達到321.6,R2 和調整后的R2達到了0.973和0.97,D.W值為1.44,屬于可接受的范圍,整體上模型(1)對數據擬合程度較好,質量較高。與模型(1)相比,模型(2)各參數雖也能順利通過檢驗,但在幾乎所有項目的表現上都要略遜于模型(1),這表明,充分考慮人力資本因素可以提高數據的擬合程度和參數估計準確性。參數估計值方面,模型(1)中人力資本產出彈性相應為1-0.567=0.433,略小于物質資本的產出彈性0.567,體現了農業生產中人力資本的重要作用。農業弱質性的產出彈性估計值為負數,符合農業生產實際。
(二)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比較與趨勢分析
將第二部分的相關數據、模型(1)和(2)參數估計值代入第一部分的(8)式中,可計算出中國農業歷年全要素生產率,結果如表2所示。
從計算結果來看,忽視人力資本因素時的全要素生產率均普遍高出考慮人力資本因素的全要素生產率,其值被平均高估28.5%,若比照趙洪斌[3]的估算,這一比例將達到46.8%。可見,人力資本因素在全要素生產率測算中的影響不容忽視,應引起研究者的重視。
充分考慮人力資本因素,全要素生產率的估計值明顯較小,但變化趨勢卻驚人的一致。這似乎說明,當研究目的集中于總體趨勢分析時,人力資本因素的作用并不明顯。從中可以看到,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整體上在不斷提升,但其變化具有一定的波動,1985—1996年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呈現穩步上升勢頭并在1995年達到制高點,隨后逐漸下降到谷底并在2004年觸底反彈。從趨勢上看,未來全要素生產率繼續走高的可能性較大。
(三)中國農業技術進步率的估算與分析
由于技術進步率即為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動率,則將表2數據代入(9)式中可得到歷年中國農業技術進步率的估算數據,其結果如表3所示。從數據可以看到,1985—1996年除1985年和1991年兩年技術進步率出現負增長外,10年間基本保持了技術進步率的增長態勢。而進入1996年,技術進步增長率陷入了長達8年的負增長時期,而2003年、2004年又重新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
圖1為1985—2005年中國農業技術進步率的描點圖,從圖中可以看到,中國農業的技術進步率呈現出非常明顯的兩階段性質:第一階段主要是從1985—1994年,此階段技術進步率雖然一直處于正增長狀態,但波動劇烈,其中 1987年、1990年、1993年和1994年的技術進步率都接近或達到3%的高位,而1985年、1988年、1989年和1991年卻陷于停滯,呈現出高峰和低谷交替出現的情況,起伏巨大。第二階段為1995—2005年,此時期內相鄰年份農業技術進步率的波動趨于平穩,連續性較強,短期內呈穩定狀態,在較長時期內表現為“U”型穩定發展趨勢。由于我國農業技術進步的動力主要來自于政府的技術推廣,政策性作用強烈,從圖中可以分析出,在1985—1994年間國家對農業技術的政策波動較大,缺乏連續性,運動式推動農業技術的情況比較多,因而技術進步率的波動幅度較大。而在1995年以后,政府的政策更加具有連續性和整體性,表現出政府在農業技術政策支持方面更為成熟和穩健。
依據相關數據可進一步得到,1985—2005年中國農業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全要素生產率的平均年增幅為4.79%、0.91%和0.68%,同期農業總產出的平均年增幅為3.92%,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產出彈性為0.567和0.433,則1985—2005年間中國農業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及農業技術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9.29%、7.5%及23.21%,其中農業技術進步貢獻率的測算值小于朱希剛[1-2]和趙洪斌[3]的估計,人力資本貢獻率的測算值也略小于李勛來等[13]和張艷華等[14]的估計,但估算結果均在可接受的范圍內,各估算值之間的相對數量關系總體上差別不大,估算值之所以偏小的原因主要是估算方程中技術進步與人力資本之間的交互影響。從貢獻率的測算結果上看,物質資本在農業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舉足輕重,技術進步的貢獻率占一定比例但并不高,顯示技術進步對農業產出增長的推動力有限。值得一提的是,人力資本在中國農業增長中的貢獻很小,似乎表明西方人力資本理論對中國農業增長的解釋力并不充分。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的低貢獻率說明,中國農業生產仍然停留在以物質資本投入為主的粗放型生產階段,中國農業的集約化時代尚未到來。
單就人力資本的估算結果進行分析,人力資本產出貢獻率的低水平并非因為產出彈性的不足(人力資本產出彈性為0.433,僅略小于物質資本的產出彈性),而主要是由于人力資本存量的過慢增長(0.68%的年增長速度遠遠小于物質資本的增長)。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農業人力資本投資不足以及農業人力資本的非農轉移等。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一樣,具有資本逐利的天然屬性,農業生產中人力資本的低回報率以及非農產業中相對較高的收益率促成了人力資本的非農轉移,并造成農業人力資本的流失。
(四)人力資本與技術進步的互動分析
根據西方人力資本理論,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具有較為明顯的正效應。同時,大量實證研究也表明,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不容忽視。那么,對于中國農業而言,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之間到底存在何種互動,二者對經濟增長的共同影響是互為補充還是此消彼長?
如圖2所示,實線為中國農業技術進步率的變動趨勢,虛線為農業人力資本存量的增長變動趨勢。
從圖2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人力資本增長與技術進步率之間存在非常明顯的反向相關關系,即當人力資本增長加快時,技術進步率就跌入谷底,而當技術進步率處于高位時,人力資本的增長幅度就明顯放緩。從人力資本的構成看,人力資本主要由勞動力數量和勞動力質量兩部分構成,其增幅也取決于勞動力數量和質量的變動情況。勞動力數量決定于勞動力非農轉移的情況,質量變化則受制于農業從業人員的受教育水平。從技術進步的類型看,目前中國農業技術進步主要是勞動替代型技術進步,土地、資本替代型技術非常少。同時,在農業技術進步與人力資本的發展過程中,政府的基礎性地位并未改變,政策性推動依然強大。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人力資本與技術進步的反向變動關系可以從兩個方向尋找合理的解釋路徑:一是技術進步對人力資本的替代效應。當前我國農業技術進步主要以農業機械化為切入點,而大多數農業機械均為勞動替代型,對農業人力資本形成替代效應,即當機械化程度提高時,人力資本被替代的程度就越高,其非農轉移的動力就越強,農業人力資本存量必然增長乏力。二是政府財政約束。當前,農業科技推廣和教育普及均以政府的政策性推動為主,而政府在短期內的財政支出規模是有限的和基本穩定的。因此,在財政資金的分配上,當政府對農業科技推廣的扶持力度較大時,技術進步率隨之提高,而用于教育普及的財政支出相對縮水,人力資本形成速度隨之下降。反之亦然。本文對于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的反向變動的解釋,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假說,尚需進一步的經驗證實。
五、主要結論
充分考慮人力資本因素,本文測算了1985—2005年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及其變動率,通過分析,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結論:
第一,忽視人力資本因素(剔除勞動力質量影響),全要素生產率將被高估近30%,對測算結果的準確性會產生較大影響。但若研究目的僅為全要素生產率的趨勢分析,則人力資本因素帶來的差異性影響并不顯著。
第二,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在總體上保持了上升的趨勢,但其過程中存在波動。1985—1995年全要素生產率穩步上升并在1995年達到制高點,隨后逐漸下降到谷底并在2004年觸低反彈。
第三,中國農業技術進步率的變動表現出明顯的兩階段性:第一階段為1985—1995年,其波動劇烈,起伏較大,而1996年之后則經歷了較為平穩的“U”型發展過程,各年間的技術進步率差異較小,連續性強,整體上體現了政府的政策性推動由突擊式、短期性向長效型發展的趨勢。
第四,目前,中國農業產出增長主要還是依靠物質資本的投入,技術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不高,推動力有限。雖然人力資本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作用明顯,但其貢獻率非常低,突顯農業人力資本大量流失的現實。總體上,中國農業增長沒有擺脫以物質投入為主的粗放型生產階段,集約型農業生產仍未形成。
第五,在人力資本與技術進步的互動關系上,二者呈現出明顯的反向相關關系,可能的原因是科技推廣對人力資本的替代效應以及政府短期的財政支出約束。
參考文獻:
[1] 朱希剛.農業技術進步及其“七五”期間內貢獻份額的測算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1994,(2).
[2] 朱希剛.我國“九五”時期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J].農業經濟問題,2002,(5).
[3] 趙洪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技術進步率演進的研究[J].財經研究,2004,(12).
[4] 趙芝俊,張社海.近20年中國農業技術進步率的變動趨勢[J].中國農村經濟,2006, (3).
[5] 陳衛平.中國農業生產率增長、技術進步與效率變化:1990—2003年[J].中國農村觀察,2006,(1).
[6] Schultz.T.W.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1,(51):1-22.
[7]Paul M.Romer.Increasing Return and Long2run 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94):1002-1037.
[8] Lucas.R.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22):3-42.
[9] Barro R.J.Economic Growth in a Gross Sector of Countries[J].Quarterly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1,(2):407-443.
[10] Mankiw N.G., Romer D., Weil D.N.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2,(107):407-437.
[11] 吳方衛.我國農業資本存量的估計[J].農業技術經濟,1999,(6).
[12] 周曉,朱農.人力資本對中國農村經濟增長的作用[J].中國人口科學,2003,(6).
[13] 李勛來,李國平,李福柱.農村人力資本陷阱:對中國農村的驗證與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5,(5).
[14] 張艷華,劉立.農村人力資本對農村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8).
Technological Changes,
Human Capital and theAgricul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Rate of Chinese Agriculture During the Period of 1985 to 2005
Abstract:Thispaper estimates the TFP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rate of Chinese agriculture duringthe period of 1985to 2005 based on full consideration of human capital, and shows the error in the estimation of TFP on whether considering the human capital, and analyses the change of the TFP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rate of Chinese agriculture ,and then analyses the contribution ofProduction factors to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human capital andTechnological changes.
Keywords: TFP ;TechnologicalProgressRate; Human Capital;AgriculturalEconomicGrowth(責任編輯:劉 艷)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