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入2008,中國翻開嶄新一頁:喜迎北京奧運盛會,隆重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
跨入2008,四川掀開發展新篇章: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勁勢頭正在形成。
和著時代節拍“起舞”的《四川黨的建設》,跨入2008,也欣喜地迎來了自己50歲的生日。
站在50年的重要關口,在過去與未來之間,幾代黨刊人百感交集。
1958年1月,一份根據省委決定,由省委組織部和省委宣傳部主辦的《支部生活》(《四川黨的建設》的前身),帶著墨香擺到了四川黨員干部的面前。
從這里出發,幾代黨刊人肩負著神圣使命,在這里播撒著希望,耕耘著幸福,收獲著快樂。
50年間,雜志兩下三上,歷經磨難;數易其名,不斷發展,見證著巴蜀巨變。經歷了從黨內教材到時政刊物,從省級部門刊到省委機關刊,從單本雜志到多個刊物,從雜志社到期刊集團的發展歷程。今天,《四川黨的建設》已經成為傳達省委聲音的重要喉舌,聯系黨員干部的重要橋梁,交流思想和經驗的重要平臺,展示四川嶄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創新成就過去。 回望50年的足跡,幾代黨刊人,不斷探索,勇于開拓,創造了一個個耀眼的業績,積累著一條條寶貴的經驗。
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要求辦黨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面向基層,以人為本。辦刊理念上的突破,帶來黨刊定位的調整、內容的拓展、功能的增強。
以開放的精神辦黨刊。辦刊思路上的創新,使開展對外交流,參加國際書展,召開研討會、座談會、經驗交流會,舉辦重大社會活動,成為重要的辦刊方式。
一個刊名,兩個版本,針對農村、城市不同讀者群體,機關刊走分眾化宣傳的路子。面向市場,創辦《領導藝術》,創辦《生活之友》,為黨內讀者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打破了傳統的黨刊發展模式。
編寫黨內教材和通俗讀物,編寫黨員干部學習叢書;依托黨的組織系統,自辦發行;走獨立核算,自主經營的道路,創新了黨刊的經營模式。
以黨刊為龍頭,整合期刊資源,創辦期刊集團,探索期刊集約化發展的路子,這是期刊業態上的變革與創新。
昔日的光榮由此鑄就,發展的基礎由此奠定。
放眼未來,機遇和挑戰并存,希望與困難同在。
經濟科技的快速發展,文化繁榮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物質基礎。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拓展了期刊業的發展空間。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推進,使黨刊贏得了廣闊的用武之地。
而當我們把目光投向近處,則呈現出另一幅情景:在多媒體、數字化時代所上演的媒體“三國演義”中,平面媒體有淪為“弱勢群體”的趨勢;在平面媒體的激烈競爭中,期刊正受到報紙的擠壓;而在期刊界,我們的觀念、機制、人才等,都有不可忽視的瓶頸。
機遇前所未有,挑戰前所未有。
創新引領未來。
新一代黨刊人要不辱使命,唯有在繼承中繼續走探索和創新之路。
當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重新審視黨刊的定位、功能、特色的時候,辦刊理念的更新,辦刊思路的轉換,顯得多么迫切。
當我們面對改革開放的大潮,體察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感受人民群眾的創新實踐,努力實踐“三貼近”,創新內容,改變形式,成為黨刊的必然選擇。
當我們迎接洶涌而來的數字化浪潮,黨刊如何搶占先機,贏得主動,將是我們必須回答的課題。
當我們置身激烈的市場競爭,把握媒體發展的時代脈搏,改革管理體制,創新經營機制,變革發展模式,將是必由之路。
時代在前進,歷史在發展。
變革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創新是這段歷史的主題詞。
圣人說,“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之年”的黨刊已經并將繼續見證這場偉大的變革,已經并將繼續書寫這段光輝的歷史。而黨刊自身,將伴隨著這場變革,實現自己的鳳凰涅槃,書寫自己更加光榮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