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
他的出現(xiàn),促成了中國古典詩歌第一個黃金時代的到來。
他在詩歌上創(chuàng)造性的成就,把屈原開啟的中國浪漫主義詩歌傳統(tǒng)推上了新的高潮。
他就是我國也是全世界公認的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李白。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他從小生活在富裕的家庭,十幾歲時就善作詩賦,愛好劍術,輕財任俠,有許多抱負和理想。25歲時“仗劍去國,辭親遠游”,開始了以安陸(今屬湖北)為中心,歷時十多年的漫游生活。他到處尋找著參加政治活動的機會,渴望施展才能報國,實現(xiàn)自己“濟蒼生,安社稷”的抱負。
天寶元年,李白終于被召進京。離家時他高興地唱道:“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天真地認為從此可以揚眉吐氣、激昂青云。可是無隋的現(xiàn)實粉碎了他的幻想。那種“戲萬乘若僚友”、蔑視權貴的傲岸作風,使他不斷遭到權臣貴戚的誹謗和陷害。天寶三年,李白憤而出京,又開始了漫游生活,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在洛陽,他與比他小12歲的杜甫一見如故,“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結(jié)下了終生不渝的友誼。
安史之亂中,李白應邀參加了永王李磷的幕府。永王的哥哥李亨(唐肅宗舶永王爭奪帝位,派大軍攻打永王,永王兵敗身死,李白受牽連入獄,被流放夜郎(今貴州銅梓),幸而走到半路就遇到大赦。李白此時已59歲。61歲時,他還準備從軍討伐叛亂,因病途中返回。第二年,在貧病交加中死于安徽李陽冰家里。
李白詩歌今存近千首,題材十分廣闊。表達自己宏偉抱負,抒發(fā)理想不能實現(xiàn)的憤懣;關心國事,關心人民;批評時政,批評世風,批判統(tǒng)治集團的腐敗昏庸;記敘行旅,描寫山川自然;蔑視權貴,浮云富貴,批判封建秩序的束縛,追求自由與解脫;抒寫愛情、友情及親情;詠史、詠物等。李白詩歌內(nèi)容極為豐富深厚。但李白的偉大與不朽,更重要的是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取得了卓越非凡的藝術成就。
《古風》59首中的許多篇章和《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等詩,揭露了李氏王朝的黑暗統(tǒng)治和皇帝貴族的腐朽生活,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行樂爭晝夜,自言度千秋”,概括了整個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本質(zhì);“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揭露了宦官外戚的勢焰薰天;“珠玉買歌笑,糟糠養(yǎng)賢才”,抨擊了統(tǒng)治者的重聲色而賤賢才的現(xiàn)實。
《行路難》、《將進酒》、《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等詩,抒發(fā)了他政治理想不能實現(xiàn)的憤懣。“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這些詩句都飽含著李白“在世不稱意”的憂憤,但他并不向現(xiàn)實妥協(xié),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長風破浪會有時”。
李白詩中有不少歌頌祖國壯麗山河的詩篇,如膾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等。當李白出蜀之后,漫游四方,從此再未返回家鄉(xiāng),可是他無論何時都常常思念著家鄉(xiāng),往往觸景生情而寫下了若干懷念家鄉(xiāng)的詩篇。如:“蜀國曾聞子規(guī)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國門遙天外,鄉(xiāng)路遠山隔。朝憶相如臺,夜夢子云宅。”等。而最為人們傳頌的,就是那首堪稱千載名篇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全詩僅20個字,卻直抒胸臆,極其出色地把寫景與抒情融合在一起。這首詩,千百年來不知在多少人心中引起了思鄉(xiāng)的共鳴。
李白是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詩人的一面旗幟。他在詩歌史上的地位與影響,只有杜甫可與相當。他的詩歌作品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千余年的歷史考驗,成為文學武庫中的瑰寶。他的詩,不僅以其高度的藝術性,潤澤著我們的心田,其文化精神,在今天改革開放的時代,仍然大放異彩。
李白的家鄉(xiāng),即四川江油市青蓮鄉(xiāng),太白故里的美名早已傳遍九州。這里有曾經(jīng)是李白故宅的隴西院,有相傳是詩人青少年時代的讀書之地太白洞和洗墨池,以及根據(jù)“鐵杵磨成針”的傳說而制成的磨杵處,有為寄托哀思而興建的李白衣冠墓,有專門為拜謁詩人而恭立的太白祠,有據(jù)說是李白之妹月圓所居的舊址粉竹樓和遺冢月圓墳。這些紀念李白的勝跡。是自北宋即開始建立并陸續(xù)發(fā)展而成的紀念建筑群,加上近年在江油市建成的李白紀念館,就構(gòu)成了著名的李自故里。
“詩圣”杜甫
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
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nèi)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
他就是我國也是全世界公認的古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之一——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
他35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10年,才獲得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晚年舉家東遷,貧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由于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
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fā)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xiàn)出卓越的創(chuàng)造性,積累了關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jīng)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nèi)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
詩歌的思想藝術成就,使他不僅成為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而且獲得了世界文化名人的聲譽。歷代詩人,都把杜甫的詩作為學習的最高典范,其追隨者之多,在古代詩人中首屈一指。人們愛杜詩,不只是由于藝術,更主要的是由于思想。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xiàn)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杜甫由自己“床頭屋漏無干處”而想到天下窮人,渴望得到“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甚至為此寧愿“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表現(xiàn)出他對人民的關切。所以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
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jié)構(gòu)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zhèn)浔婓w,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chuàng)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杜詩對“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jié)的精神力量。
杜甫雖不是四川人,但是他在生命最重要的49歲至59歲時,一直居住在四川。在此期間,他寫詩達700余首,差不多占了今存杜詩的50%。中外的杜詩熱愛者與研究者一致公認,四川成都的草堂為瞻仰、紀念杜甫的中心。杜甫草堂,是早在北宋時期就在杜甫成都浣花溪草堂故址所建杜公祠的基礎上,由歷代逐步擴建起來的,現(xiàn)總面積已達兩百畝,有工部祠、詩史堂、恰受航軒、草堂書屋、一覽亭、水榭、大廨、花徑等建筑和紀念景點。國家專門成立了杜甫草堂文物管理所,全國的杜甫研究會也設在這里,還出版有專門研究杜詩的《草堂》雜志。此外,在四川奉節(jié)縣,也有為紀念杜甫而建筑的草堂遺址。四川人民對杜甫有著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