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繁華的都市,你不必擔心我省川西北脆弱的自然生態遭到過度開發,稻城、九寨等美景不再;身處邊遠山區,你不必擔心基礎設施落后,生活不便。隨著“生態為本”、“區域協調”等發展方式的深入推進,積極的變化悄然發生。這些變化會讓我們眼花繚亂:思維方式要改變,衡量標準要改變,生活方式也會改變。這些變化,會惠及我們每一個人,無論你是城里人還是鄉下人,也不論你是企業家還是打工者。
我省正在推進的五大經濟區協調發展戰略,把四川經濟放在了世界和全國經濟的大背景中,各地不由得不重新審視乃至改變固有的發展方式。新的發展方式,更加注重地區之間的統籌與協調,強調在競爭中合作。
為了讓讀者更好地了解五大經濟區將帶來的一系列變化,主動適應和推動五大經濟區建設,我們特邀請了五大經濟區協調小組成員、省經濟信息中心主任、高級經濟師漆先望為我們解析五大經濟區協調發展的主要思路。
如何引導區域協調發展?明確主體功能
[十七大報告表述]加強國土規劃,按照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布局。
[專家解析]明確主體功能是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關鍵環節。特別是進入工業化中期,面對產業結構的重型化,更需要通過明確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劃分各個區域中的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確定不同的產業結構、人口管理和城市發展政策——優化開發區要提升產業結構,適度吸納人口,城市組團發展;重點開發區要努力集聚產業,積極吸納人口,城市規模擴展;限制開發區要發展綠色產業,適度外遷人口,城鎮點狀發展;禁止開發區要加強生態保護,積極外遷人口,城鎮控制發展。
如何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統籌城鄉改革
[十七大報告表述]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專家解析]城鄉協調發展是區域協調發展的基礎。我省要抓住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的有利機遇,推動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
要變農民為市民。在堅持自愿原則的前提下,通過“以土地換社保,變農民為市民”。
要鞏固農業基礎。農民放棄的承包地原則上繼續作為耕地,放棄的宅基地也要盡可能復墾為耕地。
要增加非農用地。對部分復墾的宅基地實行異地置換,相應增加城市郊區的非農用地,滿足城市經濟發展和住宅建設的迫切需要。
如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發揮市場功能
[十七大報告表述]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
[專家解析]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必須在政府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為此,首先要健全市場體系,在繼續完善大型批發市場和農村商品市場的同時,加快建設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重點培育各類資本市場。其次要變現長遠利益。以收歸國有的非農用地為抵押,爭取銀行專項貸款,使土地的長期收益能夠順利變現,彌補社保資金的缺口。第三,要擴展產權交易。積極發展排污權交易,增強節能減排的內在動力。第四,要加快稅制改革。要通過有限型消費稅逐步向中間型消費稅乃至衍生型消費稅轉型,顯著提高消費稅占全部稅收的比重,在抑制奢侈消費的同時,根治地方保護和促進區域經濟合作。
如何拓寬協調發展途徑?堅持全面開放
[十七大報告表述]深化沿海開放,加快內地開放,提升沿邊開放,實現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
[專家解析]我國經濟保持近30年高速成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我省與兄弟省區市之間,省內各經濟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對外開放的差異造成。所以,要通過資源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充分獲取擴大分工的比較利益和規模效益,拓寬區域協調發展的途徑。
推動產業轉移。所有工業同區都要突出產業特色,吸引同類和相關產業聚集,形成集群效應。
促進要素流動。在堅持互惠原則的前提下,推動耕地異地占補平衡和資源異地轉化。
發展飛地經濟。在重點開發區建設飛地工業園,為限制和禁止開發區異地辦廠創造必要條件。
擴大對外合作。在繼續擴大與周邊地區經濟合作的同時,重點擴大與重慶的產業分工與協作,共建成渝經濟區。積極參與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合作,打開四川各區域對外開放的捷徑。
如何強化協調發展紐帶?改善基礎設施
[十七大報告表述]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
[專家解析]基礎設施是經濟發震的重要條件。應利用基礎設施引導生產力布局,形成以城市為依托的產業集群和沿江、沿路產業帶,強化區域協調發展的經濟紐帶。
形成快速通道。加快連接區域內外的城際鐵路和高速公路建設。在城市組團之間形成半小時經濟圈,在經濟區內部形成2小時經濟圈,在經濟區之間形成半日或一日經濟圈。
推進流域開發。河流是促進區域合作的天然紐帶,要通過統籌水利、航運、發電和環保設施建設,促進上下游地區的協調發展和經濟生態效益的統一。加強城市建設。要大力加強城市的交通、通信、供水、供電、環保等公共設施建設,吸引各類資源向城市聚集,加快產業集群的興起和服務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