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我省將努力打造特色突出、優勢互補的成都、川東北、川西北生態、川南、攀西五大經濟區。這對推動我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改變了過去單純依靠行政區域發展經濟的模式,立足于產業整合、資源整合和發展特點,明確了率先跨越、快速崛起、高速增長、培育產業、保護生態等五種類型,是科學發展觀的生動體現,直接決定和影響著四川跨越發展和富民強省的順利實現。
應從民主政治建設、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等各方面謀劃五大經濟區的總體布局
正是由于五大經濟區的建立,將對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我認為,應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要求,科學謀劃五大經濟區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不僅從經濟層面來規劃五大經濟區的產業發展問題,而且應從民主政治建設、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等各方面去謀劃五大經濟區的總體布局問題。總體布局是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進行全面謀劃和統籌安排,既包含建設的規劃,也包含改革的規劃。在總體布局中,經濟建設是中心,為政治、文化、社會建設提供物質基礎和發展引擎;政治建設是保障,為經濟、文化、社會建設提供正確方向和制度保證;文化建設是動力,為經濟、政治、社會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共同思想基礎;社會建設是條件,為經濟、政治、文化建設提供社會基礎和社會環境。總體布局是一個統籌兼顧、全面協調、科學發展的系統工程,偏重一方或失去一方,都將嚴重影響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因此,我們在“五大經濟區”建設過程中,必須牢固樹立“四位一體”思想,在任何時候謀劃和推進任何一項建設,都要自覺關注對其他建設的影響,將四大建設自覺地統一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之中。
當今時代,我們正處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階段,單純按照傳統經濟學(物質經濟學)的觀念去謀劃經濟區域發展已不可能了。情感、體驗、心理、人文、知識、信息等社會文化因素已大踏步進入經濟學領域,徹底改變了經濟學的傳統格局。同時,經濟行為、經濟思維、經濟發展已經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生活和人的思想觀念的各個方面。因此,從多學科、多領域角度去綜合研究經濟社會發展問題,已成為一種基本的學術取向和戰略思維。
我省五大經濟區建設不僅僅是單純的經濟發展問題。而應當是“四位一體”整體發展的重大戰略選擇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認為我省五大經濟區建設就不僅僅是單純的經濟發展問題,而應當是“四位一體”整體發展的重大戰略選擇。我們既需要從“堅持科學發展、構建和諧四川”的時代使命的高度,對五大經濟區科學發展作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布局和全面實施規劃,又需要充分發揮政治學、文化學、社會學、環境學、人類學、民族學等各方面專家學者的作用,制訂五大經濟區的民主政治建設規劃、文化發展規劃、社會建設規劃、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科學預測和切實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者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發展,還需要建立五大經濟區之間相互合作、與國內國際廣泛合作的聯動機制和促進機制,充分發揮“四位一體”“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統功能和作用,追求五大經濟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效益和整體實力的最大化,有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因此,建議省委、省政府在五大經濟區協調小組成員中增加有關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和生態保護等方面的學者、管理者,盡快出臺我省五大經濟區按照“四位一體”總體布局發展要求的相關規劃和政策法規;按照十七大“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推動五大經濟區“加大機構整合力度,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體制,健全部門間協調配合機制”,在省域經濟發展方面創造“四位一體”科學發展、行政管理務實高效的新體制、新模式、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