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
天下蜀道,山巒起伏,江河縱橫,處處險峻,自古號稱“難于上青天”。其間,有峭壁如削的清風峽、明月峽,有曲折旋回的七盤關,有古柏參天的翠云廊,更有萬夫莫開的劍門關。從那些觸目皆是的殘垣斷壁、名關險隘上,我們可以想象出發生在1800年前的那一幕幕波瀾壯闊的歷史活劇。
人文三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天下蜀道,人文三國,英雄征戰的風云際會,墨客騷人詠嘆的千古篇章,整個三國時代的金戈鐵馬。
1800年后的今天,在這片鐵血戰場的遺址上,在這片飛棧連云的山水間,新一輪的風云際會拉開了帷幕。
第一篇 不該承受之“冷”
三國文化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獨特的傳統文化現象,千百年來,對中國后世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影響面之大、影響力之深,早已是家喻戶曉,毋庸贅言。就大的思想文化方面而言,它繼承了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的成果,使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諸子百家文化,以及少數民族等外來文化,在短短幾十年的時代變遷中,首次得到了廣泛的碰撞、交流與融合,給后世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不朽篇章。
四川是三國歷史文化的發源地,三國文化旅游資源分布廣、數量多、特色鮮明、品位高,文化內涵深厚,在全國具有鮮明特色和突出的比較優勢。來到蜀地,就是來到“三國”歷史發生地和“三國文化”發源地。來蜀地探蹤懷古,就是一種深入了解中華文化和東方文明的有效途徑。
早在1994年,國家旅游局推出的“中國文物古跡游”14條旅游專線中, “三國戰略游”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條。該線路分為北線和東線,共涉及6省18個縣、市。但由于涉及到的地域十分廣闊,始終沒有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仍然處在各自為戰階段,個別地區更是在文化名人上爭得不可開交,嚴重阻礙了三國文化旅游的開發和推廣,使三國旅游逐步陷入“冷線”狀態。
同樣的,在四川,以成都——德陽——綿陽——廣元——南充——遂寧——成都一線為主的三國文化之旅本是重要的黃金旅游線路,也是促進川北區域旅游發展的重要抓手,但開發一直不盡如人意。在全省旅游發展“一盤棋”上,成都、樂山通過深度挖掘、提升品質,實現了旅游發展的新突破;阿壩州以大九寨旅游區建設為龍頭,形成了以旅游富州強州的新局面;攀西的涼山、攀枝花旅游發展奮起直追;廣安以獨特的方式實現了旅游大跨越,川北在這一階段發展就相對滯后了。那么,川北各市旅游發展的最大著力點在哪里?
第二篇 倍感發展之“急”
“就是三國文化牌!”四川省旅游局局長張谷擲地有聲。在四川省“十一五”規劃中,三國文化旅游線是重點打造的四條精品路線之一。在四川省第九次黨代會上,省委、省政府提出“四個跨越”的戰略思路省旅游局就此提出了以線路為紐帶整合區域旅游資源、宣傳資源和行政資源的新思路,重點開發建設以三國文化為龍頭的旅游精品線路,正式推進旅游產業跨越式發展。在去年的四川省旅游產業發展會上,蔣巨峰省長指出, “三國文化是我省的寶貴資源。過去一些地方的旅游資源獨立成塊,現在可以用三國文化這條線來串是種新思路。”
線路是最好的思路,線路是最好的紐帶。它可以加強省內三國文化旅游產品線路所涉及的各相關區域間合作,消除地區壁壘,充分整合沿線文化旅游資源和生態旅游資源,按照“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市場共建、信息聯動、共同發展”的原則,對四川三國文化旅游產品線路開發實行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建設和統一宣傳促銷。
正如有關人士所說, “我們要串聯的,決不僅僅是一條線路。”
2007年9月,四川省、陜西省共同簽署了《川陜旅游區域合作框架協議》,提出以成都、西安現代化城市和先秦古都、三星堆古蜀文明為依托,以兵馬俑和先秦棧道為載體,著力建設蜀道三國文化旅游精品線路的協議。10月,西漢高速開通,“千里蜀道一日還”成為了現實,“三國之旅”變得更加便捷可行。目前雙方正在著手打造“三國旅游通票”,計劃不但要整合蜀道三國文化旅游資源,還準備把從西安到成都的一些著名自然、歷史景區景點吸引進來。
同年10月,四川一上海中心城區旅游業界座談會暨四川冬季旅游推薦會在成都舉行,上海中心城區的旅游局長、旅行社老總首次大規模組團來川。四川省旅游局副局長陳獻春透露, “目前,四川正在和上海旅委以及各大旅行利:洽談,希望通過川滬兩地旅游線路的聯合推廣,將2010年世博會期間的35萬境外游客吸引到四川來旅游。三國文化之旅將成為四川在此期間主推的旅游線路。”
在難得的機遇面前,“三國”一線已經全盤動起來。閬中就借川陜這次聯手機會進行了全面整合。張飛廟正在改造過程中,而川北貢院的改造已完成并開始接待游客,整個改造過程預計春節前完工。游客到時可看到全新的張飛廟、滕王閣、大佛寺、巴巴寺等著名景點,還可到川北貢院體驗秀才趕考、看張飛巡城、去嘉陵江畔對唱情歌。
第三篇 扎牢文化之“根”
文化是旅游業發展的靈魂。如果說秀麗山水是旅游的“形”,那么,文化則是旅游的“神”,形神兼備才有生機和活力。
近幾年,海外掀起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在這股熱潮中,還有哪些題材我們可以發掘利用,還有什么樣的機會值得我們把握?
答案同樣是三國文化牌。有業內權威人士表示,影視界下一個爭搶的熱點會是《三國演義》。因為三國的故事不僅僅風靡東南亞,事實上在歐洲和美國,也已經形成了一批忠實的“三國粉絲”,而且以年輕人居多。目前北京已經有公司開始著手在全球范圍內對三國文化進行市場調研,他們計劃另推出一部針對海外市場,更容易被海外觀眾所理解和接受的《三國演義》。
從近日省旅游局完成的“日韓市場對三國文化旅游需求的調研”來看,日韓游客非常偏愛三國文化旅游,最想去的景點按照順序排列分別是成都武侯祠、劍州古城、劍門蜀道、閬中古城和昭化古城。而他們的旅游需求,除了自然山水、文物古跡,還包括了民俗、藝術和美食,比如劍門關的豆腐宴就深受日韓游客的歡迎。
作為全省第一個文化主題性產品線路,三國文化旅游線路還有許多細節需要關注。不僅需要合理布局吃住行游購娛等相關要素,使沿線設施配套、相關產業配套、旅游服務配套,還要針對不同線路主要游客的特點和喜好,提供各具特色的設施和服務。而更重要的是注重三國文化內涵的挖掘。
長期致力于三國文化旅游研究的四川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教授呂一飛提出了一個更響亮的主題: “四川——三國文化觀光、體驗旅游目的地”。在他的設計中,我省三國文化旅游以蜀漢英雄為主線、諸葛亮為重點,樹立“四川三國游——劍門蜀道三百里,魅力諸葛兩千年”的形象,構建“4621”總體布局。呂一飛解釋,4個旅游支撐中心為成都、綿陽、廣元和南充,6個旅游支撐點為梓潼七曲山、劍州古城、劍閣縣城、青川青溪鎮、昭化古城和閬中古城,2個精品旅游區是成都武侯祠和劍門蜀道,1條精品主環線以成都武侯祠為起點,連貫綿竹諸葛雙忠祠、綿陽富樂山等十多個三國旅游景點。
按照呂一飛預測,到2010年,全省三國文化旅游人次數將達到1400萬,實現旅游總收入達56~84億元。曾經的“冷線”將會變得炙手可熱。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讓我們就此住筆,從武侯祠出發,沿著當年劉備入蜀的路線,拜謁大邑子龍廟、德陽龐統祠、綿竹諸葛祠、綿陽富樂山,還有蔣琬墓、昭化費祎廟和劍閣翠云廊,再北出漢中到沔縣定軍山諸葛墓和武侯祠。伴著“紛紛擾擾千百年以后,一切又重頭”的歌聲,一路領略歷史淘盡千古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鐵馬金戈變為漁樵江渚的滄桑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