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隨著商業經濟日趨繁榮,“金錢至上”、“專門利己”等不良思潮亦在不斷侵入。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大的情況下,理想信念弱化,或理想信念功利化、庸俗化的現象在高校學子中悄然蔓延。在這樣的新形勢下,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育人導向,進一步加強和創新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努力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重大歷史使命。
一、統一思想,加強領導,努力構建和諧校園
第十五次全國高校黨建工作會議提出了用科學發展觀統領高等教育發展,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校園的戰略任務,這給新時期的高校黨建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
我國高等教育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基本屬性,決定了高校育人必須以培養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服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才為首要任務,因此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校園不僅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強高校黨的建設的必然要求。這就要求高校各級黨組織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以引導青年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確立共產主義信仰,自覺擁護黨的領導,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為目標任務,深入探索新形勢下的黨建育人新機制,不斷推動和諧校園建設深入發展。
二、保持先進,開拓創新,探索黨建育人新機制
1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夯實學生黨建思想基礎
第一,要加強“兩課”教育和行為養成教育。狠抓“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的“三進”工作,積極開設《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等課程,把思想政治理論學習與大學生關注國事做合格公民、遵紀守法修良好行為的自覺養成緊密聯系起來,讓“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再單純停留在書本上、字面上,而是要以各種立身為人的形象出現在課堂上、生活中,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其現實指導,使思想政治理論學習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理想效果。
第二,要利用黨校思政論壇、組織生活等,不斷加強時事政治教育。結合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學習,孔繁森、鄭培民、任長霞、牛玉儒等先進人物的優秀事跡學習,以及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會議精神、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的學習等,在大學生黨員中廣泛開展交流談心活動,黨員通過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暢談人生觀、價值觀,談奉獻精神,談如何把激情化作動力等,以激發其愛國熱忱和學習熱情,使他們從更高的理論層次上,從更現實的黨性鍛煉層面上,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和勇于開拓進取的時代精神,真正使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成為學生黨建工作的輿論主導和理論主流。
第三,要實施科學的、系統的黨員再教育工程。對學生黨員來說,共產主義的世界觀還處在形成階段,還需經過嚴格的黨內生活鍛煉。事實上學生剛成為預備黨員時一般沒有經過黨內政治生活的嚴格鍛煉,同時也缺乏履行黨的義務的實踐。有的同學入黨后,產生“松口氣”的思想,缺少繼續前進的動力。具體表現為自我要求放松,專業學習成績明顯下降,公益勞動、集體活動不如以前積極,個別人甚至發生違紀現象;有的黨員是非觀、原則性不強,對學生中的不良行為和違紀現象不勸阻、不教育,也不報告,視而不見,當和事佬。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求學生黨組織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跟蹤考察教育,不斷幫助學生黨員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不斷增進他們的政治理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以真正達到一名合格共產黨員的要求。
2 健全和嚴肅學生黨員發展體系,夯實學生黨建制度基礎
要始終遵循“堅持標準、保證質量、改善結構、慎重發展”的十六字方針,確立“一年級積極發展,二年級加快發展。三年級大力發展,四年級穩妥發展”的學生黨員發展思路,及時把符合條件的優秀大學生吸收到黨組織中來,并要在操作層面建立基本的四項黨員發展制度。一是入黨聯系人制度。要加強對聯系人的教育與管理,強化責任意識與組織觀念。二是預審制度。在預審中要做到“五不發展”,即“沒有經過政治審查的不發展;培養考察期不足一年的不發展;團員沒有經過推優的不發展;多數黨員和群眾不同意的不發展;沒有經過黨校培訓和培訓考試不及格的不發展”。三是公示制度。規定支委會對初步確定為發展對象、吸收為預備黨員和預備黨員轉正的學生,均要將這些學生的有關情況進行公示,并將公示結果一起提交支部大會討論。四是責任追究制度。要明確規定院黨委書記、學生黨支部書記、組織委員、入黨介紹人等各自的責任,對發展黨員工作中的重大失誤及違紀違規行為,要追究有關黨組織和責任人的責任。
3 開辟和暢通民主監督渠道,夯實學生黨建的群眾基礎
開辟和暢通民主監督渠道,是保證學生黨員質量,增強學生黨員的黨性意識,保持黨員先進性,認真履行黨員義務的有效途徑。要在學生黨組織中廣泛建立起自我監督、組織監督、群眾監督等監督機制。廣大學生黨員在學習、思想、工作、服務等方面發揮出的先鋒模范作用,對于全校營造良好學風、健康校園文化、構建和諧校園能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校只有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和十五次全國高校黨建會議精神,不斷豐富和改進學生黨建工作,才能引領青年大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確立馬克思主義堅定信念,使他們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可靠接班人,從而完成培育中華民族新力量和新希望的偉大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