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tǒng)的官場文化中,人一當(dāng)了官,往往就會生出些許“官味”來。所謂“官味”,就是指為官者的官威、官儀或是官腔、官相。如,表現(xiàn)在官員的出行上,古有鳴鑼開道,今則警車開道,異曲同工,皆為顯示“官味”。
但也有例外,有的官員就沒有“官味”。蔡冠洛先生的《清代七百名人傳》中,就有一位名叫湯斌的高官。說是順治十二年九月,湯斌奉旨出任陜西潼關(guān)道,為不擾地方百姓,他用官俸買了三頭騾子,一頭馱著兩床破舊被褥、一個竹書箱,主仆二人各騎一頭,像窮書生趕考似地赴關(guān)上任。到得潼關(guān),當(dāng)湯斌向守關(guān)的把總亮明身份時,那把總見他一主一仆,人畜俱瘦,行李蕭然,眨眼皺眉使勁搖頭:“把你放到鍋里去煮也煮不出官味來”。可是,就是這個“煮不出官味”的四品官員,上任不到3個月,百姓安居樂業(yè),官府訟簡刑清。一時間,“湯青天”的美名家喻戶曉,婦孺盡知。
一個封建官吏尚如此,可如今一些官員,乃是民之公仆,本不該帶官氣、耍官腔、擺官架,卻偏偏是“官味十足”。在這些人眼里,做官就是高高在上,養(yǎng)尊處優(yōu),有權(quán)有勢,一呼百應(yīng);就是吃喝玩樂,驕奢淫逸,燈紅酒綠,揮金如土……就拿那位臭名昭著的李真來說,31歲當(dāng)上了河北省委辦公廳副主任,35歲任河北省國稅局局長,每次從省城回老家都用警車開道。這是一個典型的既有“官位”,又要“官味”的代表。
當(dāng)然,我們黨內(nèi)更多的是那些有官位而無“官味”的。我們只要想到,胡總書記盤膝坐農(nóng)家灶頭與農(nóng)戶一起拉家常,溫總理深入礦井與礦工一道吃年夜飯,無不被深深感動,難以忘懷。
行筆至此,筆者以為,那些“官味”足了,“人味”淡了,披著“人民公仆”的外衣,不是為人民辦事,而是實現(xiàn)自己的占有欲的“官”,最終是會被人民拋棄的。
百姓聲音:現(xiàn)在有一種怪現(xiàn)象,就是官越大,架子卻越小,與群眾距離越近;官越小,架子卻越大,與群眾距離反而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