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50年前蘇聯月球1號探測器掠月而過,全世界迄今進行了123次月球探測活動,但直到今天,這個星球上的任何資源都尚未在人類生活中得到直接應用。那么,中國為何要派出嫦娥一號衛星奔向月球進行探月工程呢?
花巨額費用到月球上去逛一圈,到底能得到什么?這種詰問顯然太功利主義,就像詰問一個基礎研究工作者,他的艱深理論有什么實際意義一樣。為什么要探月,在我們的官方媒體上,我們一直在強調“探月”的政治效應,比如,探月可以樹立國際威望,可以凝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等。然而,這顯然遠遠不夠。“探月”,有政治的解釋,更要有經濟的考量。
說到“探月”的意義,首先要提到的顯然是《月球協定》。除了規定月球是人類共同的財富之外,它還規定:“一俟月球自然資源的開發即將可行時,建立指導這種開發的國際制度。”正如有人所提出,到那時候,誰有開發能力,誰就有發言權,誰的開發能力大,誰的發言權就大。“實力勝于雄辯”,未來月球開發的利益分配總是會以參與國對開發月球所作貢獻為標準。
如果說月球開發是比較遙遠的事,那么,“探月”所帶動的航天經濟則有著普遍的現實意義。那就是以航天技術開發帶動民用高科技產業的振興,為國家產業調整和升級開路。此次“探月”成本大概15億元左右,以國際標準估算,航天產業的直接投入產出比約為1:2,而相關產業的輻射則可達到1:8至1:14。也就是說,投入15億元,就可以直接獲得30億元的收益。
在美國,預計到2020年,美國航天工業的產值將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0%到15%。中國航天經濟在未來的GDP中究竟將發揮多大作用,將取決于相關產業的民用化程度。航天產業前景固然美好,經濟價值也不可小覷,但是,沒有相關產業鏈的配合,不僅“賺錢”是一句空話,航天事業的持續發展也將是一個問題。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中國航天企業經過40多年的發展,在科研生產、人力資源、技術等方面,都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優勢,這正是航天企業大力發展民用產業、培育核心競爭力的基礎。我們期待著挖掘出“探月”背后那充滿誘惑的經濟價值。
百姓聲音:“一輪浩月萬里霜,飛天幾時還故鄉。今宵故國有來客,人間盛世非漢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