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川西高原,在許多游客的印象中,那里有百看不厭的奇山異水,過目難忘的藏羌文化風情;還有臥龍、四姑娘山、夾金山大熊貓棲息地,如果說到那千姿百態藏羌鍋莊、氣勢雄偉的藏羌碉樓,也許就鮮為人知,頗具神秘。今天,讓我們去溯源它、解讀它,就不得不透過歲月的煙云,喚醒那段沉睡已久的歷史……
兀自聳立的藏羌碉樓
川西高原,以“雪山草地”著稱,地處川藏咽喉,西控西藏,東托巴蜀,藏羌民族聚居,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從元代起,朝廷為了穩定川西高原的社會政治局勢,加強軍事上的防范與控制,在采取“以夷治夷”土司制度的同時,逐漸在川西高原實行了“分而治之”的統治方略,或“因俗而治”,繼續實行土司制度。或“土流并治”,對土司的權利進行限制;或分封眾多土司,削弱其勢力。由于眾多土司的林立,增強了土司之間的防范和自衛意識,于是在川西高原形成了高碉林立的軍事防御景觀。
藏碉和羌碉造型大同小異——羌碉的四角碉頂部靠后部有升起的照樓,而藏碉的四角碉四角頂端作尖角聳立,為牦牛角的象征。羌碉一般通高達二十米以上(分五層),藏碉一般通高達三十米以上(分九層),有的藏碉通高達五十米以上。無論是防御追捕、戰時聯絡,還是監控寨情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軍事防御作用。若以碉樓的類型和功能來劃分,又可分為界碉、卡碉、家碉、寨碉、廟碉、烽火碉、風水碉和紀念碉幾種。為了充分發揮它的軍事防御能力,凡修設之地,皆通盤考慮。一般均選險隘要害關口,往往一夫扼守,萬夫莫前。數里之間,星羅棋布,一碉有警,相互呼應。四川阿壩和甘孜地區嘉絨藏族高碉聚落,四川甘孜地區木雅藏族高碉聚落,四川阿壩地區爾瑪羌族高碉聚落,西藏林芝地區工布江達高碉聚落,被譽為中國藏羌高碉文化的四大聚落。川西高原藏羌碉樓是凝固的文化符號,凝聚著人們對往昔歲月的文化追憶,是一種震撼人心的石砌建筑技術與藝術形式有機結合的千古絕唱,是解讀我國古建筑藝術的珍貴“活化石”,已經被列入我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預備項目。
川西高原的藏羌碉樓,以建筑精美、風格各異、布局和諧、錯落有致著稱,集居住、防衛、防盜、防災等功能為一體,且星羅棋布,數不勝數,所以在川西高原有“無碉不成寨”之說。川西高原的藏羌碉樓,四周墻體均用石片壘砌而成,不用任何黏合物質,所取石料就地取材,大小方圓不拘。在建造時不畫圖,不吊線,全憑眼看施工完成。一般每座碉樓高十至十五米,分上中下三層,每層高約三至四米,立屋蓋青瓦或機瓦。每層留有瞭望孔,上層為佛龕和瞭望臺,中層為火塘和臥室,底層為牲舍。房頂豎有經幡,建有熏煙(煨桑)塔,屋檐、門窗懸掛白色簾布帷幔,門楣、窗欞、房頂四角放置有白石。這里的村寨少則有四五座碉樓,多則有百來座。每座都是杰作,結構沒有瑕疵,角像刀刃一樣棱直,墻壁牢固又光滑。這一座座碉樓最早的建于元朝后期,最晚的則建于上世紀的前半葉。它們跨越幾個世紀,見證了川西高原從戰亂走向安定、從蕭條走向繁榮、從貧弱走向富強的進程。這些碉樓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老碉樓門窗窄小,新碉樓門窗寬大,石或土墻身厚實,整體由下往上漸內收,都是按照“依山、面水、近寨”這一藏羌碉樓的基本特點建設的。碉樓按建筑材料可分為石碉樓、土碉樓、磚瓦碉樓、鋼筋混凝土碉樓四大類。按功能可分為民居碉樓、土司官碉樓、佛本廟碉樓、不同功能的高碉樓四大類;按建造年代又可分為元代、明代、清代和民國時期。四角碉樓是最早最具代表性的碉樓文化形態,而六角碉、八角碉、十三角碉是最高最具表現力的碉樓文化形態,集中地展示了藏羌碉樓建筑技藝的獨特風格和最高水平。大凡到過川西高原的人,一踏上這片土地,頓時就會感到自己置身于一個神奇的世界:岷江和大渡河像一條條哈達在群山中蜿蜒,圣潔的雪山虛幻迷離,五色經幡在風中搖曳飄動,雄偉的碉樓靜靜地矗立在村寨或山間,碉樓墻壁上那醒目的各種吉祥圖案令人浮想聯翩。碉樓四面墻壁均用石灰涂邊,窗戶周圍也勾白邊,墻上畫有圖案。碉樓四面墻邊和門窗邊框涂的白色圖案,是夸張和變形的牦牛頭圖案,這與藏羌民族的圖騰崇拜和尚白傳統有一定的關系。這些圖案并非信手涂抹,而是有其特殊文化意義和作用,是藏羌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和審美觀,代表著碉樓主人的追求與愿望。
其中,碉樓四面墻壁上的萬字順時針和逆時針圖案、黑白日月圖案和十字圖案使用頻率最高。萬字順時針圖案,表示碉樓為佛教徒。萬字逆時針圖案,表示碉樓為本教徒。萬字順時針和逆時針圖案里加四個點,對寺廟建筑來說寓意“風、調、雨、順”四大天王,對民居建筑來說寓意“富、祿、壽、喜”四大吉兆。不時出現的吉祥結圖案,為中國結的平面圖案,意思為“吉祥不斷頭”。不時出現的大衛星圖案和吉字圖案,則是日月圖案、萬字圖案、十字圖案、黑白陰陽圖案的一種變種,意思都一樣:十字圖案為原始和靜態的陰陽圖案,萬字圖案、黑白陰陽圖案為抽象和動態的陰陽圖案,日月圖案、吉字圖案為靜態和立體幾何學的陰陽圖案,大衛星圖案為靜態和平面幾何學的陰陽圖案。藏羌碉樓四面墻壁上的圖案不同程度地把這一文化精髓外化其中,成為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
靈動飛揚的藏羌鍋莊
在藏羌眾多獨特的民間文化中,藏羌鍋莊因其舞姿獨特優美,群眾參與面廣,而被我國舞學專家譽為“中國圈舞藝術的活化石”。當年,著名舞蹈家戴愛蓮深入川西高原采風,回去后以“藏羌鍋莊”的嘉絨藏族乾多調式為藍本,創作的《嘉絨酒會》,頓時風靡九州,走俏美國百老匯。這段佳話,藏羌同胞至今難以忘懷!藏羌鍋莊,這門古老而又充滿青春活力的藝術來源于生活,又經過長期傳衍積淀,各自逐漸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動律體系,呈現出各具藏羌文化特質的審美功能,可將其列入我國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預備項目。
藏羌鍋莊是一種無伴奏的集體圓圈歌舞,是轉經和轉山朝圣的另一種形式,常見于川西高原山寨的大門口、大曬場和火塘邊。人體繞著圓圈轉動起來的時候,長袖揮出的是心的形象,腳與大地相接,踏出的是心的節律。過去與未來,歷史與神話,人生與夢想,男人與女人,富貴與貧窮,生存與死亡,終點和起點聯接在一起。無伴奏的集體圓圈歌舞是藏羌民族同萬山神靈交流,與天地萬物對話的一種途徑,是一種用心去領悟、去頌訴、去歌舞、去禮贊的藝術形式。它不僅凝聚人心,張揚個性,互動有為,而且與地理環境、生命歷程、情感交流和終極關懷聯系在一起的,是藏羌民族與天、地、神相互認同和相互整合的結晶品。藏羌兒女以鍋莊的藝術形式,敬天地是為了感激造化和呵護,敬父母是為了感激養育之恩,敬朋友是為了感激關照和捧場。他們深信天地可以交合、陰陽可以和諧、情誼可以升華。他們為了和諧而跳舞、為了喜慶而唱歌、為了感念而動情,為了敬畏而搖鈴!這些充滿人性光輝的藝術形式陶冶著他們的心靈,鼓舞著他們的意志,升華著他們的情操,使他們成為了與青藏高原同歌共舞的雪域嬌子。
藏羌鍋莊古樸遒勁,粗獷奔放,剛柔并濟。女舞者動作典雅,秀麗端莊,如含苞的花朵;男舞者雙臂揮舞,腿部跳踢有力,似雄鷹展翅,豪放剛勁。藏羌鍋莊源于古老的宗教祈禱儀式,是莊重和典雅的,一般都始于吟唱聲中,男女拉手成圈,男半圈女半圈,臂連著臂,跟著領舞,且歌且舞,頓地為節,由左而右,分班唱和,此起彼落。人們用歌舞來消除勞動的疲勞,來感謝神靈的保佑,來抒發自己的情懷。剛踏歌起舞時節奏比較緩慢,只是領舞男人以順時針方向手持串鈴邊搖邊唱邊跳,然后動作由小到大,舞速由緩到快,激情四射。藏羌鍋莊是辛勤耕耘的延伸,是喜悅豐收的延伸,是男女愛情的延伸;藏羌鍋莊是七彩高原、眼球經濟和身體語言的延伸,也是美好心靈的延伸和藏羌兒女對自由、平等、博愛的激情憧憬與暢想。
藏羌古碉樓這種建筑形式,自兩千五百多年在川西高原雄起以來,就與鍋莊藝術一道成為了川西高原不可分割的審美有機體。藏羌鍋莊是藏羌碉樓之中激情燃燒的藝術形式,更多地體現出雪山的萬丈情懷,草地的寬闊本性,牦牛的奉獻品格。
相融互動的藏羌碉樓與鍋莊
作為一種非劇場化的藝術形態,藏羌鍋莊原本出自居住在川西高原藏羌碉樓中的一群踏歌起舞者的文化記憶。藏羌碉樓與鍋莊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寓物化載體于的人化載體之中,藏羌碉樓與鍋莊和光同塵,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其中包含了人文阿壩“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的詩情畫意。鍋莊尊為藏羌碉樓旁的一景,尤其是藏羌鍋莊在動律演繹和人文地理的張揚上可謂珠聯壁合,天人合一,人人合一,個人合一,“化”在其中,“且”在其中,“吉”在其中,“妙”在其中,是對“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最好詮釋。藏羌古碉樓旁男人與女人的踏歌起舞,更是將碉樓文化與鍋莊文化融為一體,二者動靜結合,互為表里,互為日月,相融互動,好一派和樂生動的競合景象。大凡解讀藏羌碉樓與鍋莊的,都可以從一個側面,一個角度,一個切入點把握藏羌建筑文化、傳統文化、民間文化和人文地理的相互依存關系,都可以通過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人文地理解讀達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藏羌碉樓與鍋莊相融互動是藏羌民族天合、地合、人合和己合的文化選擇、融鑄的結果。“以兼容仁愛為魂,以風俗習慣為體,以和樂人道為用”,可謂藏羌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藏羌文化的靈魂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與人的和諧共處、不同文化間的和諧兼容,是一種“香格里拉”人文意境的文化。藏羌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完美展示了“真善美是”:真者,天人合一;善者,知行合一;美者,情景合一;是者,表里合一。求真、求善、求美、求是,在藏羌民族身上,發揮得如此淋漓盡致。藏羌碉樓和鍋莊在川西高原和諧、歡樂上定格,不正是體現了藏羌人民對天地萬物的審美情感和感念情懷,宛如一幅幅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的內心和諧的立體大景觀。川西高原相融互動的藏羌碉樓和鍋莊是一幅風景畫,雪山的雄偉,草原的遼闊,在川西高原的地圖上濃縮;川西高原相融互動的藏羌碉樓和鍋莊是一首抒情詩,每座高山,每條小溪,都能讀出天地人和,抑揚頓挫;川西高原相融互動的藏羌碉樓和鍋莊是一支贊美歌,每座碉樓,每曲鍋莊,都是和諧樂譜上生動的符號。只有維持藏羌民族文化的傳承,才能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里找到藏羌民族的文化身份,藏羌文化的DNA才不會迷失在全球化的大海里。保護文化遺產其實就是保護藏羌文化的DNA。
本欄目責任編輯:藍士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