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欠發達地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核心任務是發展現代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來推進農村建設,是實現由傳統農業大縣向現代農業強縣轉變的重要一環。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農業;現代農業;現代發展理念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8)01-0076-03
在欠發達地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首要任務是發展現代農業。廣西自治區象州縣是一個傳統農業占主導地位的農業大縣。近年來,象州縣委、縣政府樹立“跳出農業發展農業,縮小農村繁榮農村,減少農民富裕農民”的現代發展理念,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以建立較為完善的農業產業體系為目標,以工業化促進農業產業化,以農業產業化、水利化、機械化、信息化的發展,基本實現由傳統農業大縣向現代農業強縣的轉變,為建設和諧社會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一、跳出農業發展農業
(一)用現代發展的理念。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水平
農業產業化是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突破口。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實行集約規模經營,轉變農業經營方式的有效途徑,也是農業走向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1、以發展工業來推進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始終是農業發展的“助推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發展農業要走工業化、城鎮化之路”。這就要求我們要跳出農業抓農業,圍繞工業抓農業。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工業基礎比較薄弱,圍繞工業抓農業,就是要通過建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調整農業結構。帶動整個地區農業發展。就象州縣而言,近幾年來,立足本地資源,引進一批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龍頭企業,使本縣的農業產品種得出,銷得旺,賣得好價錢。比如,太糧米業公司的引進,年可加工優質稻米10萬噸以上,縣內生產的商品糧全部可收購加工,解決了農民賣糧難的問題。絲綢之路公司、華佳公司的引進,可實現從繅絲—絲織—絲綢—服裝的轉變,拉長產業鏈。此外,引進的膠合板廠等林產品加工企業、淀粉廠等農產品加工企業,可將縣內生產的林木、木薯等進行深加工。通過培育扶強龍頭企業,實現農產品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從根本上降低農業風險,改變農業所處的弱勢地位。
2、以做優產業基地推進農業產業化。按照標準化、規?;a的要求,加快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把特色農產品基地建成工業生產的“原料車間”。象州縣以農業龍頭企業為依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把甘蔗、桑蠶、優質谷、速生豐產林、木薯等優勢農業作為戰略性主導產業來培育,建立5大優勢農業產業基地。如在運江鎮京嶺村、長塘村,通過土地整理項目支持博華公司建立了萬畝甘蔗水利灌溉示范基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在中平鎮羅漢村建立了5000畝桑蠶標準化生產基地,在象州鎮培森村建立了2500畝的原蠶基地,在中平鎮、寺村鎮、羅秀鎮、大樂鎮建立了有機化無公害水稻生產基地等。通過產業基地帶動,2006年,全縣甘蔗種植面積達31萬畝,桑蠶種植面積達20萬畝,優質谷種植面積達40萬畝,速生豐產林達18萬畝,木薯種植面積達5萬畝。優質谷獲廣西農業新興優勢產業發展三等獎,桑蠶業獲廣西農業新興優勢產業發展二等獎,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雙高糖料基地縣。
3、以標準化生產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業標準化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的一個重要過程,是推進新一輪農業發展、提高農業競爭力的又一重大戰略舉措。2003年以來,象州縣就把推進農業生產標準化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并通過了國家桑蠶標準化生產示范縣。制定了種桑養蠶的11個生產程序的地方標準,并選擇仁義村作為標準化示范區,采用標準化生產平均單產達到每張50多公斤,比全縣平均單產高出15公斤;養蠶成功率高達99%,比原來提高25個百分點。示范樣板的成功建立,使桑蠶標準化生產技術得到迅速推廣和應用,到2006年,象州縣實施桑蠶標準化生產的農戶達4.15萬戶,占總養蠶戶的83.2%。同時按照水稻無公害標準化技術規程組織生產,有21.78萬畝水田通過無公害產地認證,稻米樣品化驗達到無公害水稻標準,“鳴象大米”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審定獲得無公害水稻產品認證,通過無公害產品認證后同一品種的優質稻每公斤比鄰縣的高0.2元。通過實施標準化,象州縣先后獲得國家桑蠶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廣西桑蠶十佳縣和廣西糧食產業強縣等稱號。
4、發展和完善產業化合作經濟組織推進農業產業化水平。通過引導扶持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目前象州縣已建立桑蠶、優質稻、水果等農民協會90多個,覆蓋全縣2萬多個農戶。這些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建立,一方面促進農業技術交流,另一方面通過合作組織與龍頭企業簽訂產銷協議,實現農民與企業利益共享,解決了農民賣糧難的問題,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種養積極性,幾年來有10戶農民獲得全國種糧大戶稱號,占廣西獲獎戶數的50%。
(二)用現代發展的理念,提高農業水利化水平
在西部欠發達地區水旱災害綜合防御體系還不完善,洪澇干旱還嚴重制約著農業發展,農業還沒有根本改變“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發展現代農業,必須進一步增強農業防抗水旱災害的能力,大力開展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不斷提高農業的水利化水平,不斷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1、以工業反哺農業為契機,抓好水利灌溉工程建設。象州縣利用縣內兩家制糖企業反哺農業的時機,在重點蔗區建設水利灌溉示范區,通過示范區帶動甘蔗水利灌溉的發展。如博華公司投資900萬元,將運江鎮10000多畝荒山改造成水利灌溉示范區,在寺村鎮橫橋村、石龍鎮青凌村也建立了1000畝以上的噴灌示范區,每畝甘蔗年可增產2-3噸,增加收入在500元以上,同時還解決了農村因水利灌溉不足而丟荒土地的問題,增加土地資源的利用率。
2、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促進水利化建設。欠發達地區由于財力薄弱,對農業水利投入明顯不足。象州縣通過招商引資解決水利建設資金近2億元,建設了下六甲水利樞紐工程的中平、廷嶺、花王電站,總裝機1.96萬千瓦,解決了中平、羅秀、寺村、運江等鄉鎮共20多萬畝農田的灌溉問題。
3、加快水利管理體制改革,組建農民用水者協會。提高農業水利化水平,要進一步完善水利長效發展機制、運行機制、管理體制。象州縣在實踐過程中,堅持自愿的原則,引導農民組建用水者協會,全縣共組建了142個用水者協會,建立農民“自己水利自己辦、自己工程自己管”的管理機制。一是使水利得到了較好的維修和養護,保障了工程的效益發揮。二是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2004年以來,縣財政以獎勵形式向用水者協會投入資金142萬元,帶動群眾集資605萬元修水利。三是通過農民自我管理,避免了過去水費收繳層次多,收繳不規范,搭車、代收、克扣等現象,減輕了農民負擔。四是由于灌溉用水管理公正、民主、透明,灌水秩序規范,用水過程中產生的矛盾在協會內部就得到解決,減少了用水糾紛。
(三)用現代發展的理念,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發展農業機械化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標志。近年來,象州縣把農機事業的發展作為提高農業生產增產增效、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緊抓好。實現了“三個第一”,即全自治區中,水稻聯合收割機擁有量第一,機收水稻面積占水稻種植面積第一,跨區作業第一。
1、實施“以機代牛”工程。近年來,象州縣在廣西率先提出建設“無牛耕”示范村。通過示范帶動,全縣農機化綜合水平高于全自治區平均水平8-12個百分點。在產業服務上,以種植業為重點,全縣收割、運輸、深耕等機械作業水平達到95%以上。2006年,全縣實際機耕面積達33.5萬畝,比2005年增長1.95萬畝,增長6.19%;水稻機收面積達10.05萬畝,占水稻面積的26%,比2005年增長145.6%。
2、采取多種途徑,加大農機化新技術推廣力度。近幾年來,全縣農機培訓部門共舉辦各類農機培訓班135期(次),培訓各類農機手近10000人次。為農機技術的普及和農機事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智能支撐。
3、加快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以農機協會為載體,引領農民積極投入農機作業服務,組織農機跨區作業,不斷提高農機作業服務質量和水平。目前,全縣農機服務組織30多個,服務人員1500多人,農機戶300多戶。農戶擁有農業機械的比例超過70%,其中農用拖拉機農戶擁有率達92%。通過農機協會,把分散的農機戶組織起來,形成合力,引導農機手赴廣東、海南等地參與跨區機收作業,每年為農民增收190萬元以上。
4、實施購機補貼,創新農機推廣經費使用方式。通過購機補貼政策的推動,進一步激發農民購買熱情。近幾年來,全縣發放購機補貼經費近300萬元,吸引農民投資1500多萬元,使象州縣連續三年成為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示范縣。全縣農機總動力達20.38千瓦,平均每畝耕地擁有0.34千瓦,擁有各類拖拉機8377臺。
(四)用現代發展的理念,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
近年來,象州縣著眼增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
1、加強農業隊伍建設和科技推廣創新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縣鄉村農村科技網絡,做到縣有農業專業站,鄉有農業服務中心,村有農科員,組有示范戶,形成完善的科技網絡,全縣從事農業技術員1365人。全縣獲得國家專利技術12項,培育水稻新品種3個,獲得區、市科技成果獎31項。
2、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按照“政府牽頭、市場運作、各方配合、共同推進”的原則,整合全縣農業信息資源,加快建設完善以農村綜合經濟信息、農業科技信息、農產品供求信息為主要內容的縣、鄉(鎮)、村三級農村信息網絡。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通電腦、電話、電視“三電合一”的農業信息和技術服務互動點播頻道,開展面向農村和農民的信息服務。信息化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促進了農產品流通、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據統計,農業信息網開通以來,每年發布農業信息5000多條,有85600多人次查閱農業信息。
二、縮小農村繁榮農村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增強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承載能力和農村經濟的拉動作用。
(一)以經營城市的理念,解決小城鎮建設資金的問題
象州縣以經營城市的新理念,運用市場化運作方式,解決集鎮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先后引資近2億元投入縣城重點工程建設,使城市功能不斷增強。同時引進資金3.3億元重點建設部分鄉鎮商貿、住宅區,通過加快小城鎮建設,吸引農民到小城鎮就業、創業。
(二)以城鎮工業化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近年來,象州縣通過下大力氣制定和完善小城鎮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農村經濟能人到小城鎮經商辦企業,引導小企業向小城鎮集中,以小城鎮工業企業的發展,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小城鎮轉移,帶動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通過城鎮工業企業的發展,解決了7000多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三)變災害為機遇,科學規劃,高起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2005年,象州縣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澇災害的襲擊,全縣受災人口18.73萬人,12046戶群眾的52404間房屋被洪水沖毀。在災后重建的問題上,變災害為機遇,對21個受災村科學規劃,高標準、高起點進行重建。全縣5289戶全倒戶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全部人住新居。通過結合小城鎮的發展規劃抓好災民新村的建設,加快了農村小城鎮的發展。
三、減少農民富裕農民
增加農民收入是欠發達地區發展現代農業的核心問題,近幾年。象州縣一直十分重視農民增收問題,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使農民收入保持了穩步增長。但是,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形勢,農民增收的壓力越來越大,只有大量減少直接從事農業的農民數量,使更多農民變成市民,才能從根本上提升農民收入,富裕農民。減少農民的途徑主要包括勞務輸出、發展工業項目、推進城市化、繁榮服務業等。
(一)抓好新型農民培訓工作。
隨著經濟發展層次的提升,對農民就業的要求越來越高,轉移農民的難度逐步增大。象州縣通過有組織、有計劃地搞好對農民的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積極搭建農村勞動力供求信息平臺,促進農村勞動力順利轉移。一是通過建立縣、鎮(鄉)、村三級農民培訓組織,實施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工程、綠色證書培訓工程等,培訓一批實用技術骨干。2005年以來,全縣共培訓各類農業技術骨干2000多名,2006年全縣共舉辦各類農技培訓班500多期,培訓農民45000多人次,全縣有勞動能力的農民掌握1-2門農業技術的占90.2%,有致富技能的占80.3%。二是突出職業技能培訓。通過成立勞動就業辦公室,整合全縣培訓資源,把培訓和就業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擬向非農產業轉移或進城務工的農村初、高中畢業生納入勞動預備制培訓范圍,對準備從事非農產業工作或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在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或掌握一定技能后,納入勞動力信息資源管理系統,優先推薦就業。既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問題,又解決了企業招工難的問題。
(二)開展“四創”活動
象州縣結合轉變干部作風加強機關行政效能建設的活動,以“政府創環境、干部創事業、能人創企業、百姓創家業”為載體,掀起全民創業熱潮,在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既鼓勵農民跨出縣門、國門,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到發達地區務工經商,創一番天地,又鼓勵農村外出務工的經濟能人通過打工學到技術、管理經驗,并完成資本原始積累后,回本地大膽地自主創業,帶動和帶領當地農民務工經商、勤勞致富,促進農民向非農民轉化。
(三)給農民以“市民待遇”,改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環境
當前,戶籍制度、用工待遇、子女教育、社會保障、醫療保險等一些制度性壁壘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象州縣在這些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一是消除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戶籍管理體制障礙,讓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定居下來,同時取消農民定居城市的一切不合理收費,降低農民定居城市的成本。二是給農民以“市民待遇”。主要是妥善解決農民進城后享有與其他市民同等的當兵、招工、提干、就業、公共衛生、文化和受教育的機會。在受教育方面,對進城的農民工子女讀書免收借讀費、贊助費,對困難農民工子女還實行“兩免一補”政策等。三是通過縣勞動就業辦公室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規則,確保市場運行的有序性和農民的合法權益,真正使轉移的農民進得來、留得住、生活好。
通過上述各項有力措施,極大地推進了象州縣現代農業的發展。2006年全縣糧食總產量21.05萬噸,增長18%;糖料蔗總產量136萬噸,增長94.3%,鮮繭總產量38.75萬擔,增長64%。全年農產品總產值12.26億元,農產品加工率達79.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065元,增長20.7%,城鄉居民存款余額12.02億元,增長16.3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1億元,增長16%。
責任編輯 譚 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