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誠信教育是時代的呼喚和高校的職責,高校誠信教育要貫徹人文精神的理念,重視學生誠信品質的培養。重視誠信教育中學生的主體性以及重視對誠信教育對象的心理規律的尊重。誠信教育貫徹人文精神的著力點是:確立誠信教育中學生的主體性,強化誠信教育的體驗性,尊重被教育對象的認知規律和培養學生“知”與“行”的統一。
關鍵詞:人文精神;大學生;誠信教育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8)01-0091-003
一、誠信教育是時代的呼喚和高校的職責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世界文明共同的法則、共同的渴望和永恒的追求。誠實是人的一種品質,表現為真誠、老實,表里如一;守信也是一種做人的品質,體現在言行一致,信守諾言,忠實履行自己應承擔的義務。我國最早對“誠實守信”給予充分重視并從理論上進行系統總結的是儒家。孔子作為著名的教育家,他把“信”列為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四大科目”(言、行、忠、信)和“五大規范”(恭、寬、信、敏、惠)之一,強調要“言而有信”,認為只有“信”,才能得到他人“信任”(信則人任焉)。孔子還專門論述了“誠信”作為治理國家基本準則的重要意義。“民無信不立”,如果一個國家對老百姓不講誠信,就必然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只有對老百姓講誠信,才能夠樹立起自己的“威信”。儒家經典中的《中庸》、《大學》同樣把“誠”作為人生最高境界,作為個人道德修養的主要原則。
縱觀中國歷史,中華民族是一個講誠信的民族。從古至今無數有志之士信奉誠信,弘揚誠信,踐行誠信。南宋名相文天祥奮力抗元,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言,血灑疆場是對民族的誠信;董存瑞、黃繼光英勇獻身、粉身碎骨,是對人民解放事業的誠信;焦裕祿、任長霞等英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對黨和人民的誠信。
從各國的教育來看,很多發達國家也都非常重視國民的誠信教育,而且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美國從幼兒園和小學抓起。美國現有高校4000多所,各大學都十分重視對學生的誠信教育,特別是哈佛、耶魯這樣的研究型大學,從本科生入校伊始就開始進行。波士頓大學教育學院設計的基礎教材中,就突出了“誠信”方面的內容。
我們黨的“十六大”提出構建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公民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提出的新要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誠信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誠信要求社會公民按照道德規則進行交往處事。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講,誠信已超越了個人道德修養的范疇,進入公民道德領域,成為一種社會普遍認同的公民品格。然而,目前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在各種思想文化互相激蕩的環境中,社會上一些領域和個人不講誠信,見利忘義,誠信危機以及某些腐朽沒落的生活方式對今天大學生們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產生的一些問題是不容忽視的。有些學生由于誠信意識太差,考試作弊,荒廢學業,道德滑坡,弄虛作假,欺騙他人,講假話臉不紅、心不跳,欺上瞞下時有發生,甚至做出違法的事情,淪落成為犯罪分子。
廣西教育廳“全區普通高校學生人文精神與人文教育調研組”2005年抽樣問卷調查顯示。大學生對自身群體“誠信意識”的評價為:“誠信意識強”占42%,“誠信意識一般”占44.4%,“誠信意識弱”占13.6%。大學生認為自身群體誠信意識“弱”和“一般”就占了58%,這個數字不得不令人深思和憂慮。該調研組同樣方法同年對廣西高校一些不良道德現象和行為做了調查,學生對以下不講誠信現象持同意或默認的態度表現為:考試作弊占14.8%;論文抄襲占22.3%;拖欠學費,能拖就拖,能賴就賴占12.3%。這說明還有部分大學生對以上問題存在模糊甚至錯誤的認識,“時代驕子”中誠信缺失、道德失范現象令人擔憂。為此,我們需要進一步理解黨的“十六大”關于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實質,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形成共識。率先垂范,弘揚誠信,實踐誠信。作為教育人培養人塑造人的高等學校更應該發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重要作用,教師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誠信的啟發、熏陶和教育。把誠信意識教育貫穿于學校教學教育的全過程。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一個人的成長必先修其“誠”,修其“德”,修其“真”。誠信教育是一個基礎性的、根本性的問題,是時代的呼喚,也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高校誠信教育應堅持人文精神理念
理念是行為的先導。沒有好的誠信教育理念,就不會有成功的誠信教育實踐。誠信教育的本質是一種培養人、塑造人、幫助人、轉化人、發展人、完善人的社會性教育活動,理應具有十分廣泛而深厚的人文精神內涵。因此,高校在開展誠信教育時應當樹立人文精神的理念。
人文精神也稱為人文主義,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在反對以神為中心的“神文主義”的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社會理念。它包含四個基本元素,一是人性,主要內容就是尊重人,重視人的本性。二是自由和理性,認為自由是人的天性和權利,人是有思想的,能夠理性思考,有權利有能力追求真理。三是獨立性,認為人才是社會的主體,每個個體都是獨立存在的,并按照自己的愿望去追求生命的意義。四是關懷和協調,認為社會應該充分考慮人的各種需要,關心人,慰藉人,使人們生活在協調的環境中,并為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人文精神強調對人的關懷和幫助。
高校誠信教育需要貫徹人文精神的理念,具體要求是:
第一,重視學生“人性”層次的誠信品質的培養。作為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誠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具有誠信品質的人格健全的人。人性是人格的基礎,培養誠信人格必須從誠信人性的培養開始。而實際工作中,一些學校往往把誠信人性的培養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往往片面強調政治意義上的“忠”,忽視個人品性的“誠”,政治化傾向弱化了學生的道德教育;或是在德育中,只是要求學生要提高政治理論水平,有堅定的政治立場,愛祖國愛人民、無私奉獻等理想層次的道德追求和情操,而忽視培養學生誠信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這一做人的基礎道德品質。這種德育教育的弱化在實施誠信教育過程中表現為僅僅把誠信教育定位為思想教育,甚至理解為紀律教育和制度管理,而不能從人性培養的角度著手,采取措施激發人的內在的本能的積極因素,并加以培養,使誠信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成為其行為的原始沖動和自覺行為。
第二,重視誠信教育中學生的主體性。高校誠信教育的出發點是為了引導學生進行誠信道德的自主和自律,進而培養其誠信人格,促使其全面發展。為此,誠信教育必須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采取有效措施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當前一些高校進行誠信教育時,違背教育規律,片面強調外在制度對學生的管束作用,忽視教育中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充分發揮學生在誠信教育中的主體作用,采取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僵化模式,而沒有建立“以學生為中心、以情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的活化模式來開展誠信教育。這樣,學生的個性受到來自多方面的限制和束縛,獨立人格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潛能得不到充分發揮,個性差異亦得不到合理的承認。在誠信教育過程中,抽象的理論傳授代替鮮活的道德體驗,“禁止”、“防堵”、“控制”成為著眼點,批評、懲罰成為常用的教育手段,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其結果是:學生學習到不少的誠信理論知識,卻沒有把誠信思想、知識、精神內化為自我意識,沒有通過誠信實踐中進行情感體驗,沒有變“要我誠信”為“我要誠信”,誠信沒有形成“己任”,僅僅成為學生“趨利避害”的手段而已,誠信教育效果不理想。
第三,重視對誠信教育對象的心理規律的尊重。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是通過認知來完成對外界事物屬性的掌握的。在此基礎上進行情感體驗,表達態度,并通過意志的作用將心理外顯為行為。高校在開展誠信教育過程中必須遵循人的心理規律,重視人的基本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培養,圍繞學生健康身心和良好個性的形成來開展工作。這要求在實施誠信教育過程中,要重視正面引導鼓勵,在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特點以最大的愛心、耐心、呵護之心,帶著親情做教育工作,從滿足人的自我實現需要出發,遵循著人的心理規律,因材施教,發現并激發蘊藏在學生身上的誠信品質,培養其誠信精神,塑造優秀誠信人格。從現實情況看,一些高校在開展誠信教育過程中只注重誠信知識的學習,讓學生知道誠信是什么,而對于“為什么要誠信”不能真正去進行情感體驗。“教”得多,“育”得少,誠信知識不能內化為學生自覺情感體驗,因而,也就難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學校如果不更新誠信教育理念,把人文教育與誠信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創設一種人文關懷的教育環境,遵循人的心理規律,解決誠信教育中的知、情、意、行結合問題,讓學生在受尊重、信任、理解、寬容、激勵環境中接受教育,那么培養學生誠信人格就將成為一句空話。
三、誠信教育貫徹人文精神的著力點
高校在開展誠信教育過程中應充分吸收人文精神的精華,并加以應用,這是十分重要的。實踐中應把握好如下幾個方面的著力點。
(一)確立誠信教育中學生的主體性。要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在誠信教育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了解誠信的內容、明確誠信教育活動的意義,在誠信認知的基礎上,自覺處理好教育與自我教育的關系,調動大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喚起學生對培養誠信品質的內在需求,使學生把德育目標內化為自己的人生追求,形成道德信念,自覺參與誠信教育活動。如廣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在誠信教育中對違紀的學生采取“換位思考法”,激發違紀學生“主體”作用,在寫好“四個清楚”(一是寫清楚違紀的事實經過;二是寫清楚對錯誤的認識;三是寫清楚改正錯誤的決心;四是寫清楚改正錯誤的措施)的基礎上,安排其到“換位實踐糾察隊”,檢查糾正其他同學的違紀現象,為學校管理做貢獻的同時使他們理解、領會、內化誠信教育的內涵。學生通過自己“換位實踐”前后經歷、感悟、思考與收獲實現“要我誠信”向“我要誠信”轉化。
(二)強化誠信教育的體驗性。誠信教育屬于道德教育的范疇,無疑需要理論學習和指導,然而,誠信意識和誠信品質的養成更需要誠信實踐以及誠信心理體驗,在實踐中體驗可以把學習到的誠信道德理論經過內化、升華、再外化為自覺的誠信道德行為,使誠信教育真正成為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徑。從這個意義上說,誠信教育與其說是理論教育,不如說是體驗教育。
(三)尊重被教育對象的認知規律。遵循著學生特點和教育規律做工作,這如同下象棋,走一步棋應該想二、三步之后的,能洞察到兩步以后的棋況,算是好棋手,能洞察到五步以上的棋況,則是高手。對弈的功夫,勝負的關鍵,在于對棋勢演變的準確把握上,誰的預見能力強,誰取勝的可能性就大。誠信教育工作的預先教育有如棋理,誰能把握規律,抓住關鍵進行工作,誰就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尤其要遵循教育人的思想認識規律、自然規律、生理規律、管理規律等有的放矢搞教育。
(四)培養學生“知”與“行”的統一。道不可坐論,德不可空談,誠信教育的落腳點是知行統一。荀子提出:“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知”是對知識的掌握,“行”是理論付之實踐;“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的,知與行必須結合。廣西警專開展誠信教育管理活動三年來,在摸索中找準誠信教育“知”與“行”相統一的切合點,初步形成“知”轉化成“行”的教育管理機制。具體體現在制定“一個方案”,建立健全“一本《手冊》”,貫徹“一條主線”,抓好“四個階段”,促成“七個結合”,搞好“五個轉化”,落實“四種關愛”,設置“三種考場”,最后是提高學生的“七種能力”。尤其是“誠信考場”實行兩年來,經廣西電視臺、《廣西日報》等多家媒體宣傳報道,已成為廣西高校考試管理的亮點和品牌。近三年畢業生就業追蹤調查表明,用人單位普遍反映警專畢業生團隊精神好,紀律作風正,服從意識強,忠實履行崗位職責,有較強的正義感等,這與學校有意識的教育培養分不開。作為專業性強、行業性特征十分明顯的學校,該校立足于“特色辦學”,尤其重視如何教育、培養、鑄造學生的誠信品質并將之內化、提升為忠誠本色,做到始終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四忠于”要求。為此,在誠信教育管理活動中,該校注重引導學生在認識和實踐誠信規則的基礎上,將誠信的“知”變成為誠信的“行”,將制度上的要求內化為自己個體的需要和行為動機,即把外在的制度壓力轉化為內在的誠信行為動機,并結合警察職業特點,形成具有鮮明警察職業特征的誠信意識,由意識支配行為,初步達到誠信行為定型化,進而形成警察職業誠信行為習慣和誠信人格。
責任編輯 任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