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回歸現實中不斷創新發展,使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中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
關鍵詞:回歸現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8)03-0013-03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從理論回歸當代中國現實,實現時代化、民族化,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回歸現實,走向科學,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質意義,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立和發展過程的總特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不斷推進科學社會主義回歸現實的產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與我國當代實際相結合,創新和發展起來的正確發展道路和科學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普遍的價值和恒久的意義。同時,馬克思主義又是實踐的理論學說,必須立足于實際,同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相結合,才能發揮它的理論價值。科學社會主義在從理論變為社會制度和實際生活的發展過程中,必須不斷回歸現實,立足于變化了的實際,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的實踐中表現為不同的內容和形式,以解決自身發展中的科學性問題。這是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規律性要求。一百五十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將社會主義置于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和當時西歐資本主義發展狀況的“現實”基礎之上,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運動發展趨勢,創立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使社會主義理論從空想變成為科學,為社會主義實現從理論變為實踐的第一次飛躍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但是他們并沒有也不可能為“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提供現成的具體答案,更沒有也不可能指出每一個民族的具體特點和發展道路。一勞永逸地解決社會主義的科學性問題。因此,他們不斷告誡后人。必須根據不斷變化的具體歷史條件去重新認識和實踐社會主義,使其獲得切合實際的具體內容和實現形式,實現民族化、時代化,才能保持其科學本質和發展生命力。
然而,后來幾乎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之后的一段時期內,都忘記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教誨。忽視本國實際。把“老祖宗”關于“未來”社會主義的一些哲學性描述簡單地照搬到現實中來,追求一般性的社會主義,結果屢屢發生“踏空”現象,致使社會主義逐漸脫離實際,逐步變成充滿空想色彩的僵化制度。這種失去“根基”的社會主義“天國”終究是要“掉”下來的,“蘇東事變”就是最好的例子。顯然,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解決自身科學性問題,社會主義在發展過程中依然面臨著不斷回歸現實、日益科學的問題。
在我國,科學社會主義回歸現實,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客觀分析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和發展趨勢,尋找解決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問題的具體答案,制定符合中國國情、又體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路線方針政策,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有機統一,使社會主義無論在理論形態上,還是在社會制度形態上。實現中國化,取得中國特有的“民族形式”和基本內涵,“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并在中國化過程中不斷豐富完善和發展進步。回歸現實,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始終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基本主題。
建國伊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就“以蘇為鑒”,提出“必須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盡可能好一些地結合起來”,“進行第二次結合”,領導全黨全國人民“努力找出在中國這塊大地上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道路”。盡管歷經艱難曲折,甚至嚴重受挫,但仍然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后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立和“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面對十年“文革”危難,以前人的經驗教訓為鑒,作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決策,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指導,以認準時代背景和認清中國國情為切入點,以回歸現實為發展路徑,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主題。勇于探索,大膽地對脫離實際的社會主義傳統體制進行改革,用馬克思主義創新理論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所面臨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從此,社會主義在中國開始回歸現實。實現中國化,大踏步發展。
新舊世紀之交,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繼續沿著鄧小平開創的科學社會主義回歸現實之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改革開放、與時俱進,在國內外政治風波、經濟風險等嚴峻考驗面前,依靠黨和人民,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圍繞“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主題,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創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續向前發展。
在新世紀新階段,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順應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以更加寬廣的世界眼光,圍繞我國當前面臨的“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發揚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精神,把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理論運用到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活動中去,著力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極大地推動了社會主義中國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新發展。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我們黨在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回歸現實的艱辛探索中,在改革開放中,創立和發展起來的科學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懸在回歸現實中與中國冒情相結合、與時代發晨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的科學社會主義
科學社會主義回歸現實,實現中國化,首先是回歸現時代,回歸開放的世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的中央領導集體在總結以往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經驗基礎上,準確把握住當今時代主題和國際形勢變化,從時代和全人類發展的高度,從世界經濟和政治關系的總格局,重新觀察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關系,深化認識社會主義開放性發展規律,全面審視社會主義的出路和命運,作出對外開放的決策,鼓勵人們“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不斷把我國推向世界:建立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區,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多形式的對外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加入WTO等各種國際經濟組織,在積極“引進來”的同時大膽“走出去”,主動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競爭,等等,使我國社會主義徹底走出原來的封閉狀態,全面融入世界發展大潮之中,成為當代人類文明的重要創造者、世界和平與發展潮流的推動力量,在世界舞臺上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其次,回歸中國國情。一方面,從馬克思設想的社會主義的“立足”基礎回歸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社會主義沒有像馬克思設想的那樣,建立在資本主義發展頂點和生產力高度發達基礎之上,而是在沒有經過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生產力不發達,社會化程度不高的特定歷史條件下建立起來的,還處于“不發達”的初級發展階段,很“不夠格”,這是我國目前最基本的現實。改革開放后,我們黨吸取了以往照搬照套書本理論的教訓。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并以此為指導,不斷對經典作家的社會主義設想和原則進行實踐化改造和中國化創新,使社會主義在中國逐步獲得了與基本國情相匹配的有效實現形式。另一方面,使科學社會主義立足于我國歷史文化傳統之上,從而具有豐厚的中華民族文化底蘊。我們黨歷來重視吸收歷史傳統文化來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先后用“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和“與時俱進”等我國傳統概念對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進行了科學的闡釋。使中國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不斷具有新的含義和豐富的內涵。鄧小平借鑒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小康”思想,制定并實施我國特有的現代化建設步驟和建設小康社會戰略部署,對社會主義及其發展規律進行了內容豐富的中國式解讀。胡錦濤同志繼承我國傳統的和諧社會思想,提出并實施適合中國發展需要的科學發展觀,找到了一條符合我國特點的社會主義科學發展道路。回歸國情,使我國社會主義逐步從原來那種虛無縹緲的“天國”基礎上順利“軟著陸”,從原來的蘇聯模式中“脫胎”而來,深深扎根于中國國情之中,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變得越來越有中國風格和氣派,變成為看得見、摸得著、行得通、有實效的社會主義。
再次,回歸實踐。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果斷地拋棄過去那種教條主義的做法,尊重實踐,重視激發群眾的積極性,鼓勵群眾改革創新,總結和推廣群眾的實踐經驗,把它們上升為黨的方針政策和重要思想,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每一項重大改革措施出臺之前,都進行廣泛的試驗;每一個重大理論觀點的提出,都是改革與發展實踐經驗的總結。如果說鄧小平理論主要是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科學總結建國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尤其是改革開放成功經驗而創立的科學理論,那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十三年里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經驗的高度概括,科學發展觀則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改革開放實踐中開辟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改革開放實踐經驗的結晶。
最后,就是回歸人民。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及時克服過去那種集體主義絕對化、忽視改善人民生活的作法和現象,提出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的思想,把共同富裕確定為社會主義本質的核心內容;以不斷提高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為基本目標,“以人為本”,要求要“時刻關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改革和現代化建設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努力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社會主義不斷回歸人民,使我國各族人民告別了貧困,過上了總體小康生活,正在向更加富足、舒適的全面小康發展,已經成為深受中國人民歡迎和努力追求的美好生活方式。
回歸現實,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逐步剔除了原有的幻想光環、空想成份和僵化弊端,在價值取向、目標模式、發展內容和發展方式等方面,全方位、順利地實現了中國化——從理論回到現實,從蘇聯模式變為中國模式,從空想變為科學,成為與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相一致、與中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回歸現實中創新和發展的科學社會主義
回歸現實,并不是要求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簡單被動地適應中國現實,更不是語言上的嘩眾取寵。而是科學社會主義根植于中國現實的結果和實踐經驗的升華,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容在當代中國的深化和發展;是居于反映當代要求和關注人民根本利益基礎之上,對科學社會主義進行理論形態和運用形態的生成和轉換,是一次繼承與發展交互進行的創新過程。通過創新,找到科學社會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的結合點,架設理論與實際、與實踐之間的橋梁,制定出符合當代中國現實又體現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路線方針政策,并努力付諸實踐,使科學社會主義取得中國特有的表現形式,獲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和時代精神的具體內容;同時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成功經驗進行科學總結和理論升華,推動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發展。
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的靈魂,回歸現實就是一個不斷探索和發展的創新過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為了避免像前蘇聯東歐社會主義那樣在結束“踏空”、立足“實地”過程中迷失方向、走向死亡這樣的悲慘結局,順利實現社會主義中國化,不斷走向新的發展繁榮,我們黨始終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為指導,堅持馬克思主義而不神化馬克思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而不否定馬克思主義;堅信社會主義而又不盲從社會主義理論經典,尊重歷史經驗而又敢于超越經驗。在推進社會主義回歸現實的改革與發展實踐中,始終緊緊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準確把握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認真研究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不斷總結實踐經驗,不斷擴展理論視野,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持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偉事業。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改革中以解放思想為先導,以國情為基點,把科學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創造性地“中國化”為“四項基本原則”,賦予其時代內容,把現時代背景和中國國情對社會主義的基礎性要求創造性地轉化為“改革開放”方針政策,賦予其社會主義性質,在改革實踐中創造性地把“堅持改革開放”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有機統一起來.從而在理論形態和社會形態上創立和發展起以此為核心內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貫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兩方面,根據黨的歷史方位轉變和世紀之交國內外形勢變化要求,與時俱進,對馬克思主義的黨的建設理論進行現代解讀和創新發展,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根本上解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領導核心建設問題,推進了社會主義中國化的新發展。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積極回應改革發展新階段、新形勢的要求,倡導求真務實、開拓創新,把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理論同現階段改革與發展新要求以及現代社會發展規律有機結合起來,進行理論轉換和升華,創造性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從核心價值和社會發展戰略視角上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發展。實踐表明,在回歸現實中堅持社會主義本質原則和核心價值而不變質,創新社會主義具體內容和形式而發展繁榮,這是社會主義中國化成功的奧秘所在;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是社會主義回歸當代中國現實的最突出的標志。
回歸現實之路無盡頭,改革創新永無止境。只要我們“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和不斷發展黨歷經艱辛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一定會越走越寬廣,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就一定會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