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環北部灣旅游圈為例,以提高區域旅游競爭力為目標,通過對區域旅游資源開發、客源市場開拓的博弈分析,提出了主導資源相似的臨近地城旅游發展的“競合”模式。對環北部灣旅游圈的發展現狀和空間結構進行了分析,并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加快環北部灣旅游圈競合發展的幾點實質性措施。
關鍵詞:競合模式;區域旅游;環北部灣;旅游圈
中圖分類號:F5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8)03-0057-04
一、引言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的旅游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單一的旅游目的地已難以形成強大的吸引力。謀求區域合作和共同發展成為普遍的共識。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也使得每一個目的地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單元,而代之以各種共生與共存的關系,但由于旅游資源空間分布的非勻質性,目的地之間的競爭不可避免,區域內同類型目的地之間的廝殺尤為激烈。因此,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以合作為主,促進對稱性兼容和一體化互惠共生,已成為重塑新型旅游區域關系的關鍵。
伴隨著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我國的旅游業突破了傳統的發展模式,在經歷了景點競爭、線路競爭和城市競爭以后。開始步入區域旅游協作的時代。加強區域聯合,打造精品線路。促進旅游產業結構的優化,把零散的旅游產業要素組合成一個良好的產業集群,實現以合作促發展,以競爭求合作已成為國內發展旅游的新趨勢。從2004年起,我國大規模的區域旅游合作開始興起,積極需求無障礙旅游區的建設,如長三角旅游合作,泛珠三角旅游產業合作等都已初見成效。
環北部灣旅游圈為兩國四方八大中心城市,兩國包括中國越南;四方即海南島、雷州半島、廣西沿海和越南東北部地區;八大中心城市為三亞、???、湛江、北海、防城、欽州、河內和海防。區內旅游資源豐富。兼收并蓄“陸、海、山、邊”之優勢,融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與一體。有一大批名揚海內外的旅游景點(如亞龍灣、天涯海角等),具有形成空間旅游產業集群的內在潛力。但令人遺憾的是,學術界關于環北部灣旅游圈的研究成果偏少,在期刊網上檢索1994-2007年中國旅游界最著名的學術期刊《旅游學刊》,共有文章1125篇,其中帶“區域旅游、旅游競爭、旅游合作、北部灣”關鍵詞的分別有15篇、4篇、8篇、1篇,沒檢索到帶“競合模式”這類關鍵詞的文章,這說明在當前的旅游研究中關于環北部灣的研究成果很少,是個薄弱環節。
二、文獻綜述
近年來,國內外不少專家和學者都對區域旅游合作進行了研究,Donald Getz(1995)、KariAanonsen(1997)等對區域旅游合作的理論框架、實施技巧、合作模式等做了研究。在旅游競爭方面,Deasy和Gries運用旅游無差異曲線對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兩個存在競爭的景點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旅游景點和客源地之間是資源指向型;而Smith則對引力模型的系數進行了修正,進而研究了旅游資源和旅游流之間的關系。而國內學者則從地理學、區域經濟學、生態學等不同的學科視角進行了研究,如運用核心—邊緣理論,點—軸系統理論,共生理論,系統學理論等對區域旅游競合的動因、演化特征、空間形態等做了深入的研究和相應的理論探討。
文獻綜述表明,現有的研究大多分別探討旅游空間競爭或合作單方面的問題,而對如何同時開展兩者的關系研究不多,缺乏整體思想;部分學者將旅游空間競爭與合作相結合來研究,但多以單一目的地為例;研究不同區域之間旅游競合關系的文章不多見,而對大尺度的跨國間的區域旅游競合模式則幾乎沒有涉及。由于環北部灣旅游圈獨特的資源優勢和優越的地緣區位。為它與周邊地區實施“一體化互惠共生”的旅游競合模式奠定了基礎,因而本文試圖在這一方面做些探討。
三、區域旅游競合的博弈分析
(一)合作博弈,競爭博弈與競合博弈的理論闡述
博弈論是研究理性決策主體在發生利益沖突時,如何進行決策和決策均衡的問題。按決策者相互作用的行為方式,博弈論可分為合作博弈、競爭博弈與競合博弈三種。合作博弈主要討論有個人偏好的人群聯合行動時的集合族,其行為由合作方共同采取,不考慮參與人群內部的相互作用,因而往往導致利益分配、戰略制定等方面的不合理,最終合作解體。競爭博弈討論競爭環境中理性經濟人自主采取行動時的集合族,其博弈均衡在各反應函數的交點處獲得,由于參與人的自利。其往往具有個人理性而集體非理性的“囚徒困境”性質。競合博弈則強調理性經濟人在競爭環境中共同選擇聯合行動,以形成具有穩定均衡解的聯合體,在均衡處各方達到勢均力敵的穩定狀態,它強調同一關系的兩個方面:合作是手段,競爭是目的。
從區域經濟學的角度看,各子區域作為單獨的經濟體,都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沖動。于是在旅游資源空間分布差異性的條件下,各地旅游部門均按自身的最優策略行事,以達到個體最佳,但由于各方不合作,個體最佳絕不可能實現整體最佳。為了保證整體收益最大,各子區域必須聯合。所以區域旅游競合活動的開展是一個博弈過程,博弈分析方法應該運用到區域旅游競合中來。
在旅游業的發展中,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在進行激烈競爭、爭奪客源的同時,為了共同抵御風險,提升區域競爭力,主觀上又需要聯合起來,形成緊密合作的競合關系。區域旅游競合是不同的區域為了實現自身的某些目標,集結成群并進行有效的資源(資金、信息和理念)整合,以形成具有戰略互補功能的整體,使得一個區域的核心競爭力能恰如其分的與另一個區域的資源優勢相結合,以彌補各自的不足,突破發展的“瓶頸”,最終達到“共贏”的結局。
(二)區域旅游資源開發的博弈分析
區域旅游競合主要是針對主導資源相似的臨近地域提出的一種發展模式,其實質是在塑造和發揮各相關地區及景點特色的基礎上,最終建設富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進而實現區域旅游一體化。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在競爭愈加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企業生存發展的主導戰略主要是通過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來獲得的,而這種合作的基點就是企業通過資源的共享和優勢互補來提升創新的效率,因而區域旅游競合活動的開展要從旅游資源的聯合開發人手。
1、模型的構建。為便于定量描述,做如下假設:(1)整個區域的旅游資源為一庫存量x,且不隨時間變化;(2)整個區域由,n個子區域組成;各子區域的戰略空間只有“合作”與“非合作”兩種。令q1、q2,分別為區域1、2開發的旅游資源數量,則整個區域的開發總量為Q=q1+q2,設旅游產品的需求函數為p=a-bQ(a>



(二)基礎設施建設和可進入性
環北部灣區域基礎設施近年來發展很快,特別是海運,擁有湛江、北海等眾多港口,是國際海港最密集的地區之一;陸上交通也正逐步趨于完善,現有黎塘-湛江、河內-海防等眾多鐵路干線;區內還有廣州-湛江、芒街-下龍灣等眾多國道和省道公路網以及三亞、湛江等航空港;環北部灣沿海高速公路和湛江—海南的海底隧道也建成通車,這些均有利于實現區域交通一體化,進而加快旅游線路的統一組織和旅游形象的共同塑造。為實施旅游圈的競合發展,還必須爭取跨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跨省、跨國的海上、陸上交通聯系,對于已有的交通線路則要注重與旅游資源開發格局的協調。
(三)旅游者的認知程度
在區域旅游城市知名度方面,北海和三亞早已被我國列為旅游熱點城市,湛江為本區少有的大城市,??跒槭鞘校瑲J州為古城,防城港為新興的港口城市,河內為越南首都。海防為越南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這些城市大多具備一定的規模,具有帶動旅游發展的內在潛力,同時本旅游圈也是近年來發展最快的旅游熱點地區之一,從總體上看,環北部灣旅游圈的整體形象正在逐步被游客接受。
(四)旅游活動條件
21世紀是“體驗經濟”的時代,而旅游作為一種生產與消費相分離的產品,其成功的秘訣就取決于誰能給旅游者提供質量較高、記憶深刻的旅游體驗。最近幾年,本區各大城市大力發展觀光游覽、節事旅游、文化旅游等一系列旅游產品,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給旅游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區域旅游競合模式是環北部灣旅游圈協同發展的必然選擇
環北部灣旅游圈協同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優化本區旅游資源的配置,加快各地旅游業的發展,更好的參與旅游市場的區域競爭和國際競爭,努力建設成為一個南接新馬泰、北連粵港澳、內含大西南的國際旅游區。
(一)旅游空間拓展和資源整合的需要
一個區域的旅游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要想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必然要謀求與其它區域的聯合。由于空間的非勻質性,這種聯合的基點一般是基于旅游資源的互補性,也就是說當幾種不同類型的目的地在同一區域存在時。各景點會產生互補的旅游吸引力,進而增加整個大區域的總體吸引力。
中越兩國,勢必在國家建制、行政制度等方面存在眾多的差異,其旅游開發也是在各自的政策體系下進行的,所以旅游競合的重點在于促進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和旅游產業要素的自由流動。區內四大板塊,資源各有特色,因而需要各方在旅游資源開發上,具有全局性的觀念,進而樹立統一品牌。八大中心城市為本區旅游資源開發的依托,但目前旅游協作組織只是個別城市之間自發形成的,至今還沒有區內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三亞市的加盟,也沒有越南方面的加盟,就國內而言,應努力爭取各省區支持下的個別城市有重點、有步驟的合作。以形成規模效應和強勢帶動。
(二)旅游交通和信息一體化共建的需要
受行政制度的影響,環北部灣旅游圈巨大的潛能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資源的后發優勢也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因而發展的總體思路應該是:構建市場開放、信息共享、交通體系完備的利益共同體,以降低交易成本、制度成本,進而增強競爭力。目前,環北部灣中國段沿海鐵路、越南芒街至下龍灣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中,防城至海防的鐵路已實現接軌,海上也開通了北海一下龍灣航線,同時還要加快防城港一下龍灣,??凇7赖群骄€的建設,以實現區域交通一體化。在信息傳導機制方面,受旅游發展水平的制約,區內各方還沒有達成一致共識,但某些局部信息共享機制已建立(北海、欽州等六市已簽署《環北部灣經濟區旅游合作協議》),相信不久的將來,區域信息一體化將步入“黃金跑道”?!靶庞帽辈繛场钡膬群瓕⒉粩嘭S富。
(三)旅游者認知深化的需要
隨著旅游信息的迅速膨脹,旅游者的注意力成為一種稀缺的資源,他們對目的地的關注越來越注重于區域整體形象而非產品的單一信息。在這種情況下,區內各方可在原有產品的基礎上,精挑細選。加以改造,形成精品,以增加旅游者的消費時間,還可以利用旅游產品開發設計上的優勢,增加產品的文化內涵,乃至開發一些更新換代的產品,以提升其吸引力。比如:粵港澳旅游圈為我國最大的客源地,同時也是最大的出境客源地,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每年吸引大量的內地游客和國際游客,該區的旅游資源主要以商貿、會議旅游為主,與本區旅游資源有很大的互補性,地理位置又臨近,可考慮與本區互送游客。
(四)旅游組織活動協同發展的需要
旅游業是集食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綜合性行業,其活動的開展、線路的設計等都需要區內各方密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發揮規模優勢,推出精品線路。但目前區內各方發展旅游的潛在意識主要停留在資源的開發上,而對旅游組織的建設則重視不夠,跨區域的旅游集團較少。有知名度的更少,難以促進跨境旅游協作機構對入境旅游的組織。民間旅游團體規模小。組織活動多為地域性的,難以滿足高質量、大地域的旅游組織活動。因而政府要從資金、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引進具有組織國際旅游活動能力的旅游團隊,同時促進小型旅游組織的整合,使其向集團化方向發展,以填補大型旅游組織的真空地帶,滿足不同游客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