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至今仍采用1994年確定的按退稅企業身份不同采取差別管理的退稅方式,人為造成退稅企業的矛盾,并導致退稅企業、退稅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在退稅方式選擇上出現選擇偏好的差異,這也正是當前出口退稅效率不高的原因所在。當前緊要任務是全面推行“免、抵、退”和“外貿免稅采購”制度等途徑,改進出口退稅方式,提高出口退稅效率。
關鍵詞:差別退稅;選擇偏好;出口退稅;評估
中圖分類號:F75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1-0033-02
2004年至今,我國出口退稅在出口退稅負擔機制、出口退稅范圍和出口退稅率等方面進行了持續和廣泛的變革,但出口退稅方式,仍沿用1994年確定的差別退稅的管理辦法。①隨著形勢的不斷發展和時間的推移,在當初有效的差別出口退稅管理辦法,其弊端也日益顯現,其主要表現為出口退稅企業因身份的不同,而遭致不同的稅收待遇,從而產生不同企業之間的重重矛盾。
一、有差別的退稅辦法造成不同企業間的重重矛盾
1.外貿企業與生產企業的矛盾。外貿企業不按“免、抵、退”辦法退稅。但隨著出口經營權的逐步放開,越來越多的生產性企業具備出口經營權資格,生產企業更愿意直接出口而非代理出口。因此,外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受到擠壓。生產性企業雖然因實行“抵、免、退”政策,增強了直接出口的積極性,但各自為政,出現國內、省內甚至區內同行企業壓價惡性競爭、重復出口問題。
2.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的矛盾。國家強調對大型(國有)企業的出口退稅的支持,不重視對中小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支持,有違WTO的國民待遇原則。同時中小型企業由于融資能力的有限,對出口退稅資金的依賴更高。有區別的出口退稅政策,使得中小型出口企業生存環境更加嚴峻。
3.產品全部出口企業與部分出口企業的矛盾。產品全部出口的企業,出口環節免征增值稅,但企業購進原材料、燃料等所含應予以退還的進項稅額,不能夠抵頂內銷貨物(無內銷貨物)的應納稅額,只能等出口退稅資金到位。
4.不同貿易方式之間的矛盾。如我國目前對一般貿易出口和進料加工復出口的自產貨物實行出口退稅政策;而對來料加工復出口業務則采用和進料加工復出口業務不同的免稅政策,進料加工原材料免稅進口,其耗用的國內原材料,加工費按出口貨物退稅率退稅。更有甚者,對生產企業同樣以一般貿易出口和進料加工復出口的非自產貨物卻不予辦理退稅。
二、有差別的退稅辦法,使出口退稅各方在選擇偏好上有所差異
1.出口企業在退稅方法上的選擇偏好差異。對出口企業而言,“免抵退”辦法最為有利,因為出口貨物因增值稅額減免后,以該部分稅額為計稅依據的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也同步減免;“先征后退”的辦法次之,因為外購進項稅額可以按適用退稅率退稅;最不利的是出口不予退稅和出口貨物免稅的辦法。
2.退稅稅務機關在退稅方法上的選擇偏好差異。對管理出口退稅的稅務機關而言,偏好“先征后退”的管理辦法,因為該管理辦法手續簡明,便于操作,退稅管理成本最低。
3.對地方政府在退稅方法上的選擇偏好差異。對地方政府而言,偏好與“先征后退”的辦法,因為該辦法對地方財政影響最小。
出口企業、退稅稅務機關和地方政府在退稅辦法選擇上的機會成本不一、偏好不同,出口企業在與地方政府和退稅稅務機關相比,處于弱勢地位,雖有退稅辦法的選擇偏好,但事實上處于無法選擇的境地,從而出現由于出口企業身份不同,采用不同的出口退稅辦法,形成事實上的政策歧視,有違國民待遇原則。
三、改進出口退稅方式路徑的選擇
(一)對生產性企業出口,全面推行“免、抵、退”的退稅方式
“免”稅是指生產企業自營出口或委托外貿企業代理出口的貨物,免征本企業生產銷售環節增值稅;“抵”稅是指生產企業自營出口或委托外貿企業代理出口的貨物應與免征或退還的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等已納稅款抵頂內銷貨物的應納稅款;“退”稅是指生產企業自營出口或委托外貿企業代理出口的貨物占本企業當期全部貨物銷售額50%以上的,在一個季度內,因抵頂的稅額超過應納稅額的,對未抵頂完的部分予以退稅。
1.“免、抵、退”的退稅方式,是較好解決退稅受益范圍不確定難題的措施。在異地采購出口的情況下,必然出現不同地區從中獲益的差異。地方在自身利益的驅動下,采取地區間的經濟封鎖的政策,阻礙了合理有序的區域分工。如圖所示,采用“免、抵、退”的退稅方式,將退稅環節不由出口地提供而由享受收入的出口貨物采購地政府提供,采購地享受25%的增值稅收入,但承擔25%的出口退稅;出口地政府不參加增值稅收入分成,也不負擔出口退稅。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出口退稅受益范圍不確定所帶來的問題。

2.“免、抵、退”的退稅方式的進一步完善。首先,對有進出口經營權的生產企業自營出口,或委托外貿企業代理出口的貨物,全面實行“免、抵、退”稅的退稅方式。其次,對“免、抵、退”進一步完善。一是保持現有基數不變,“免、抵”不調庫,這可以降低出口退稅的總體規模,減少地方財政的超基數分成負擔。二是“免抵”仍調庫,但不占用基數,基數全部用于退庫,“免抵”通過財政結算的方式,按一定比例返還給地方財政,從而減輕地方的分成負擔。
(二)對外貿企業,推行“外貿免稅采購”制度
“外貿免稅采購”,是指外貿企業在采購出口貨物時,憑有效單證向生產企業按免稅價格采購商品,出口時也補辦理出口退稅。同時對外貿企業采取額度管理和出口核銷的管理辦理辦法。
(三)取消來料加工免稅,實行進口征稅、出口退稅政策
來料加工業務判定的標準是進口料件占出口商品20%以上,出口商品中80%的國產料件中已征稅款不能退稅。這種做法,不利于鼓勵企業盡可能采用國產料件進入國際市場。建議對來料加工貿易方式與一般貿易一樣,采取進口照章征稅,出口實行退稅,使出口退稅方式趨于統一。
(四)取消“專給性”的“以產頂進”的退稅辦法
對鋼材、中標機電、新疆棉等實行“以產抵進”的退稅方式,是在通貨緊縮情況下采取的臨時性政策。這些點名享受的免稅政策明顯不符合出口退稅公平原則,對非名列的企業和地區就是退稅政策上的歧視性措施。因此,取消“專給性”點名企業和確定產區享受的“以產頂進”的退稅辦法。
(五)放寬對企業出口退(免)稅的限制,提高退稅效率
由于出口騙稅現象的存在,出口退稅管理機關通過增加退稅憑證、增設申請退稅環節的做法,來增加出口騙稅難度。這種“一人得病,全家吃藥”的做法,不僅無法根絕出口騙稅,而且殃及誠實守法的企業,使得本應順利退稅的企業不能及時得到退稅。應該適時、適度地取消對企業退稅不合理的限制,提高退稅效率:一是取消內外銷比例限制,結算季度的抵留限額可讓企業結轉下期抵扣,也可辦理退稅,減少預繳稅款對企業資金的占用。二是生產企業外構貨物手續完備,情況屬實的情況下,可以先辦理出口退稅。
(六)建立出口退稅評估機制,加強對出口企業的管理
根據效率原則,根據申請出口退稅的企業出口退稅信譽狀況,實行分類管理,區別對待。具體做法是,依據海關、外匯管理部門、征稅、退稅、銀行等部門靜態和動態指標,建立起退稅評估機制,對出口企業進行A、B、C信用等級考核。對出口退稅信用登記為A級的企業,按簡化憑證辦理退稅,即企業出口貨物后,先憑出口報關單電子信息、增值稅專用發票申報退稅,待收齊出口報關單、外匯核銷單、增值稅專用繳款書等紙質單證后再核銷;對出口退稅信用登記為B級的企業或當年新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在所有規定的退稅單證收起,且所有規定信息核對無誤后,方可辦理退稅;對信用登記為C級或三年內發生過出口騙稅的企業,除進行正常的檢查外,還應進一步核實貨物購進與出口的真偽、票證的真偽后,再行辦理出口退稅。退稅信用等級每年審核一次,對出現問題的企業,降低退稅信用等級,并追回所騙退稅款。
參考文獻:
[1] 宋長軍.出口退稅機制運行效應及對策[J].稅務研究,2005,(7).
[2] 鄧毅.建立高效的出口退稅管理機制提高出口退稅管理效率[J].涉外稅務,2004,(8).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課題組.出口退稅體制的問題與政策建議[J].稅務研究,2005,(6).
[4] 游振宇.我國出口退稅負擔機制的困境與對策分析[J].財政與稅務,2007,(4).